X

为何广东的客家地区经济都不发达?是巧合,还是客家人只会死读书

很多北方人以为广东人都讲粤语,到过广东好多地方才知道,粤语并非通行全省,而只是广府人的日常语言。广府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另外两个民系是客家和潮汕。今天要讲的主角客家主要分布在东江和梅江流域,以及北江的中上游。从行政区划来说,则包括了梅州、河源、韶关的大部,以及惠州、清远和广深的部分区域。

长期以来,客家人世居之地都是广东最不发达的地区。在广东的28个贫困县中,属于纯客住县的有12个,超过总数的40%,非纯客住县8个,接近总数的30%,合计超过总数的70%。那么为什么广东的一大部分不发达县市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呢?是地域的客观原因,还是这个民系天生的对财富“不感冒”?

这个要先从客家人的源头说起。作为一个民系的客家人遍布南方数省及世界各地,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但为什么没有被列为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呢?因为他们其实是北方人的一个分支。客家人一般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经“永嘉之乱”和“安史之乱”迁居南方,并以嘉应州为中心开枝散叶,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客家人最聚集的区域就是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南方丘陵地带,为什么会是这片区域?因为发展为客家民系的这部分人在当年二次南逃至广东时,一方面珠三角已有更早南迁并与当地土著越人相融的广府人定居,另一方面粤东沿海的潮汕小平原也被早先一步抵达的福佬系占据,留给客家人的就只有粤东北的山区了。

实际上就如当年的徽州府一样,闽赣粤三省交界的这片丘陵虽然交通不便,但在战乱年代却是一片避世的桃花源。客家人居住的围屋建筑结构和很多风俗,其实都是出于团结族群共御外敌的需要,而客家人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自给自足和保守排外的文化观念。这些在战时足以自保,但在需要发展经济的和平年代就成了难以解放思想的障碍。

地处山区的客家人可供开垦的耕地有限,又加交通不甚发达,商贸发展不起来,普遍的穷困就成为必然。贫穷会限制想象力,但也会让人奋起。在古代通过读书科举从而改变命运,就成了很多客家子弟的一条生路,耕读传家的客家人对教育和读书的重视程度也是同省的广府人和潮汕人没法比的。

南宋《舆地纪胜》有记载,“梅人无植产,特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明清时期,“一腹三翰林”、“父子四进士”、“一科五进士”、“五科连解”这样的科举奇事在梅州已经不新鲜了。学而优则仕,客家人对读书当官的渴求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广东官场客家人居多也成为一种特殊的现象。

有考证说,近代的洪秀全、孙逸仙和陈济棠、新中国的两位元帅及总设计师、对岸的蔡省长和刚过世的岩里政男、新加坡李氏家族和泰国他信家族,以及缅甸前总理钦纽皆属客家人。而对于客家人没有经商细胞、不善于做生意的这种说法,如果不知道近代叶亚来和张弼士,那么胡文虎和曾宪梓知道吧?如果还不知道的话,张一鸣知道吧?

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既得利于广佛等地凭借地利的商贸,也受益于靠近港澳的深珠等城市的特殊政策,而深居内陆腹地的客家系却没有这样的天时和地利,那么依靠人和呢?客家人虽然出去都是龙,但无法改变家乡山区的客观环境。依靠政策和帮扶,温饱甚至小康在将来都比较容易解决,但出于成本效率和环境保护考虑,在粤东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不合时宜。

惠州似乎是客家人在国内打拼出来的唯一的沿海地带,依托珠三角一体化的政策和承接深莞的产业转移,惠州成为珠江东岸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客家人证明他们并非不擅长搞经济,只是,不必在山区。

对于客家地区普遍经济不发达,你会怎么看呢?欢迎在文章后面评论留言。关注“一苇旅行”,每天更新最新鲜的城市地理和旅行资讯。

#梅州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