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福田区教育局获悉,根据福田区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报名情况,今年小一实际可提供学位约13000个,缺口约7000个。目前,园岭片区各相关学校竭力挖潜扩容超负荷运转,但仍有超过200名符合入学条件的小一学生无法安排就读。福田区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区更新局、园岭街道办等部门经过近八个月的选址调研、决定选用上步路与园岭五街交汇处东北侧地块建设园岭片区“装配学校”,将提供1800个小一学位。
绿地上建设“装配学校”,将新增1800个学位
近年来,福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持续紧张,学位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位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矛盾不断加剧。2012至2018年期间,福田区平均每年小一学位缺口均超过3000个,为满足辖区居民子女的入学需求,福田区连续6年挖潜扩班共计510个,解决了超出招生规模近20000名学生的入学问题。
根据福田区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报名情况,今年小一共有20134人报名,实际可提供学位约13000个,缺口约7000个。其中,福田南、园岭、梅林和上沙下沙是学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四个片区。
学校建设以往是采取校园内部原地分批拆除重建、教学活动和施工交叉腾挪的方式进行,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建设期间缺少体育及活动场地;施工作业面小、工期长;施工产生粉尘、噪音等。经过多方论证、调研,福田区提出利用城市零星土地资源,尽量在原学校附近选取合适用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装配学校”用于改扩建学校腾挪使用的思路。
据了解,“装配学校”引进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建设经验,采用钢结构或模块化生产的方式建设,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设计师等团队设计,设计和施工图纸经专业审图公司和消防部门审核,经区住建局安监站、质监站提前介入,按照正规校舍标准建设,经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交付使用。
“装配学校”不仅建设速度快,还有助于缩短原学校建设工期,目前已经成功搭建新沙小学、梅丽小学、石厦学校小学部临时校舍,为学校建设时期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福田区将总结前面三个临时校舍工程的实施经验,继续优化“装配学校”建设方式,全力解决学位紧张片区的入学需求。
福田区教育局联合区更新局、园岭街道办等部门经过近八个月的选址调研、综合分析多个方案后,在福田区第十六次重大项目教育指挥部会议上,决定选用上步路与园岭五街交汇处东北侧地块([园岭地区]法定图则01-02地块)建设“装配学校”,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提供1800个小一学位。
园岭片区“装配学校”工程将于近期开工,工期3个月左右。学校建成后将在非教育教学时段对辖区居民开放,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场所,待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后,该地块将恢复原貌。
首创“校舍腾挪模式”,缓解中心区校园用地难题
“装配学校”在福田区并非首次出现,石厦学校小学部、梅丽小学都有“装配学校”,前者重复使用率超过60%,后者则高达90%以上。既满足常规建筑使用年限需求,又可以实现不少于五轮次拆装。墙体材料的兼容性强,通过选择环保健康的墙板材料,减少装饰涂漆料,打造健康环保的校舍环境。
“装配学校”采用创新预制装配式轻型钢结构系统,使用梁柱框架与剪力格构混合受力,自重仅为传统钢筋混凝土项目的30%,它大幅降低地基要求,承载能力更强;以剪力框格抗侧力,系统解决抗风、抗震关键问题。轻型结构系统采用全螺栓连接钢节点,也保证了结构整体安全可靠的稳定性。
2018年底,福田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校舍腾挪模式”,顺利完成以梅丽小学为代表的多所腾挪校舍建设工作,它们为深圳市乃至全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打造校园精品、实现校舍建设期间师生的异地就近安置提供了“福田样本”。梅丽项目的实施,对政府的公共产品服务提供了深刻启发。梅丽小学原占地面积10080㎡,现有腾挪校舍临时占用公共绿地,距离校园原址仅300米,用地面积7500㎡,在不足原有面积3/4的用地上成功安置全部32个班的师生。合理规划后,篮球场、环形跑道、绿化庭院因地制宜修建。腾挪校舍教室采用大窗户,增强采光量和通风,双走廊带来很多课间活动场所。
装配式建筑学校是创意之举,期待居民理解支持
7月2日,市人大代表杨勤实地视察已经使用了近一年的新沙小学。杨勤表示,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学校,是学位紧张情况下不得已的创意之举。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有效的,办学条件没有降低,安全性比较好,功能室等一应俱全。他呼吁周边居民要给予理解、支持,“全社会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未来,我们要一起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待周边校园建好后,要还绿于民。”同时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多部门联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前规划布局,留足教育用地。
梅丽小学腾挪校舍工程从发标到交付使用仅5个月,严控建材质量和工厂预制工艺及流程,房屋完成即可立即投入使用。校舍质量安全可靠,2018年9月强台风“山竹”来袭后,主体结构没有丝毫损坏,台风过后可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