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爱玲母亲黄逸梵,世人的第一眼反应通常是:“噢,作家张爱玲母亲啊!”孰不知,在民国时期,她曾因她那轰轰烈烈的出走,震颤过一个时代。
黄逸梵原名黄素琼,生于1896年。她出生显赫世家,祖父黄翼升曾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父亲黄宗炎是广西盐发道。
这样的显赫家世下成长的黄逸梵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2岁这年,她和同时期的很多世家女子一样嫁给了豪门子弟张志沂(又名张廷重)。
张志沂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外孙,他的父亲张佩纶(自幼樵)是清末翰林,张家家底丰厚,皇家为了让女儿黄逸梵嫁过去以后免受欺负,给的嫁妆竟够张家十几口人活几辈子了。
含着金钥匙出生、出嫁的黄逸梵初嫁到张家时,曾过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很快,黄逸梵便发现,张家的生活理念等等,与她并不符合。实际上,这是由两家不同的家庭背景决定的:黄家思想先进,而张家却封建保守。
三观不合从来是矛盾制造机,在具体的生活面前,两人开始频频爆发矛盾。更让黄逸梵无法接受的是,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出生后不久,作为封建遗少的张志沂不仅迷上了大烟竟还吵嚷着要娶姨太太。
张爱玲与黄逸梵
娶姨太太这种事,在封建社会是常有的事,但对于接受过五四思想洗礼且重感情的黄逸梵而言,这却是她断然无法接受的。
一怒之下,黄逸梵借着小姑张茂渊出国留学需要监护人的由头,毅然与她抛下孩子出国了。这一年,黄逸梵28岁,张爱玲4岁,张子静3岁。
同是这一年,因为黄家大夫人去世,黄逸梵与孪生弟弟继承了家族遗产。姐弟两人,一个得到了家里无数价值连城的古董,另一个分得了房产和地产。
与小姑到了国外后,有钱有闲的黄逸梵体会到了自由的味道。来到陌生国度的她,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她意识到,那个早已腐朽的深宅大院和老公、孩子,从来是囚笼一般的存在,只有外面,才真正是她想要的。
留学的日子里,黄逸梵与张茂渊租了房子同住,闲暇时一起弹琴跳舞。她和徐悲鸿一起学画,还与徐悲鸿妻子蒋碧微成了闺蜜。也是在这期间,她结识了无数社会名流,开始在交际圈占得一席之地。
黄逸梵还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旅行,她甚至还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旅行。”此间,姑嫂两个还一起到了阿尔卑斯山滑雪,经过训练,小脚的她竟比大脚姑子滑得还要好。
可以说,出走后的黄逸梵真正拥抱了自己的天地。
但她从来没想过,她的这一切,全是金钱堆砌的结果。换言之,这个看起来潇洒恣意的生活和广阔的天空,从来不是她自己挣来的。
此时的黄逸梵虽然在国外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但她的思想未能从根本上通透。她不知道,金钱和享乐虽然重要,但精神层面的东西超越了所有。没有精神层面作为依托的一切,都将只是镜花水月的空相罢了。
四年后,在国外玩儿够了的黄逸梵或许是感觉到了这种空虚,或许是被已与姨太太闹掰的丈夫的呼唤打动,她回到了上海,回到了丈夫和子女身边。
在此之前, 张爱玲父亲承诺把姨太太赶走,还承诺会去医院戒除鸦片。他还专程给妻子写了一封七言绝句:
“才听律门金甲鸣,又闻塞上鼓鼙声。书生自愧拥书城,两字平安报与卿。”
这一年,是1928年,这年,黄逸梵32岁,张爱玲8岁。
张爱玲与张子静
透过张爱玲的文章可以窥见当时这一家子的生活:他们搬进了一座新的花园洋房里,客厅里摆了钢琴,家里养了狗,种了花草,还摆上了孩子爱看的童话书。
闲暇时,他们会邀请好友亲朋来家里聚会,她还教张爱玲画画,弹钢琴,学英文。
黄逸梵的回归,让这个家充满了活力。看到美好的张爱玲甚至恍惚觉得,那些黑暗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了。但不知为何,她总是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
很快,张爱玲察觉到了:母亲想把自己教育成洋式淑女模样,一有不满意她脸上便写满了不满。不止对张爱玲,黄逸梵对丈夫也是有要求的,这是必然的,因为四年后,她已不再是她,而他还是他。
很快,这表面的祥和被打破,一如从前的争吵声再次在张爱玲和张子静耳边响起,张爱玲害怕极了,她预感噩梦再次开始了。
新生活,终于还是过成了以前的样子。这实是必然,因为导致他们曾经分开的因素从来没有消失过。
张爱玲父亲感觉到:妻子一定会再次离开,因为她已经看不上他这个旧式封建男子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阴招,不支付家庭的开支费用,他想让妻子耗光所有的嫁妆,如此一来,没钱的她自然就不会跑了。
张爱玲父亲
这个以“自私爱”名义发起的阴谋让黄逸梵浑身发抖,她开始歇斯底里。很快,丈夫重新抽上了大烟,而且比以前更甚。
再次回归家庭一年多后的1930年,忍无可忍的黄逸梵请外国律师协议离婚,只留下一句:“我的心意已经像一块木头。”
离婚后,黄逸梵再次飞往了国外,临行前她来学校和张爱玲道别,女儿冷冷地,她似乎很轻松,张爱玲后来在谈到第二次离开他们的母亲时说:见她“宛若一尾奔向灵魂之地的美人鱼”。
“美人鱼”奔向灵魂之地后,也曾真正试图寻找过灵魂。在坚持画画这件事情上,她曾做过努力,后来徐悲鸿与蒋碧微在欧洲举行画展时,她还曾被作为画家被邀请和他们同住。
但遗憾的是,黄逸梵在绘画上,始终没能真正入门。相比于同时期为尊严而努力学画的青楼出生的潘玉良,出生名门的她少了一股子狠劲。
学艺术这种事,从来是苦里出来的。潘玉良为了学画冒着被人毒打的风险去浴室偷画裸体,为了画好一幅画她可以几天几夜蓬头垢面地描摹,她黄逸梵可以吗?不可以!因为,她要惦记着阿尔卑斯上的滑雪,这里的宴会,那里的旅游......对了,她还要交往男朋友,她身边的男朋友从来没断过,只是她自己说了:以后不要婚姻,只要恋爱。
坐者为幼年黄逸梵
相比之下,张爱玲比母亲强了太多,后来在香港大学求学的她知道自己的上学机会得来不易,于是她不分日夜地苦读,就学期间,出去看个风景都觉得奢侈,考英文背得出整本《失乐园》,黄逸梵能做到吗?
从黄逸梵的种种表现来看,这些,她是做不到的。
请看,在国外的这些年,她是怎么生活的,一个字:卖!
前文讲过,她和弟弟曾在1928年分得了黄家的大笔遗产,她得的是古董。这些年,为了旅行,她不断地变卖古董,但每次出手卖掉一个古董,她都会自责万分内心极度纠结。
此时的黄逸梵已经变得和她痛恨的前夫一模一样了:变卖家产,坐吃山空。人这辈子最没出息的事大概就是如此了:活着活着,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模样。
易卜生的戏剧作品《玩偶之家》里有个出走的娜拉,鲁迅曾公开演讲探讨过出走后娜拉的可能结局。
相比娜拉,黄逸梵也是出走的女人。在“砰”的一声关上夫家的房门时,她们都是潇洒恣意的。但如黄逸梵这般未曾真正在生活中经受磨砺并且找到真正自我的女人,出走后的结局无疑只有两条:堕落或者回家。
或许是为了阻止自己继续堕落,不久后,她又回到了国内。
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十多岁了,此前,她因为得罪了后妈被父亲毒打后关起来了,病得快死时,她才得以逃了出来。听到母亲回来的消息后,可怜兮兮的张爱玲找到了母亲黄逸梵。
“一是拿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
看到前来投奔的女儿后,黄逸梵冷冷抛出两个选项。这两个选项不用说,都可以避免女儿长久地缠上自己。
张爱玲选了“一”,这一年,张爱玲16岁。
决心送女儿上学后,黄逸梵开始再次动起了培养女儿的心思,她依旧寄希望于:将在学校已经被视为天之骄女的女儿培养成洋式淑女。
可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基本定型了,她不可能满足她母亲的期望值,实际上,若她真能满足,她便成不了未来震撼整个民国的大作家了。
对于这段过往,张爱玲在文章中写到: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相比于对前来投奔的张爱玲的态度,黄逸梵对儿子张子静的态度明显更冷漠。
夏天的时候,张爱玲弟弟张子静也来了,他带着一只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也不回去了。
黄逸梵理性地对儿子说:“我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现在这个名额被你姐姐占据了,你走吧!”
张子静听完后绝望地哭了,张爱玲见状也跟着哭了起来。
此后,张爱玲和黄逸梵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她虽然依旧冷漠,却还是为了给女儿提高成绩请来了犹太裔的家教,即便这种课每小时就要花去整整五美元的高价钱。
从后来发生的一切可以得出结论:花在张爱玲身上的这小部分钱,竟成了黄逸梵此生唯一的一次成功投资。
可让人遗憾的是,黄逸梵在花这笔钱时,很不乐意,她甚至为此经常给张爱玲白眼。”
因为战争爆发、物价飞涨后,黄逸梵对张爱玲越发恶劣起来。因为黄逸梵一直没有收入,所以她的唯一经济来源始终是“卖古董”。
黄逸梵爱打牌,她只要一得空就会往牌桌上凑。每次张爱玲跟她要钱,她都会先给她白眼。平常的生活里,她对张爱玲说得最多的竟是“都是为了你”。有时,她说“这周没去喝咖啡,都是为了你。”,有时,她又说:“这个月没添新衣服,都是为了你。”
黄逸梵的怀疑、漠然和自私,让张爱玲不自主地想起了父亲,慢慢地她开始对世界冷酷,这种近乎冷血的冷酷后来竟成了她文章的最大特点。
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太久,黄逸梵便再次逃往了国外的自由生活,只留下张爱玲与姑姑一起生活。
可以想见,张爱玲说出“出名要趁早”这样的话,从来是有缘由的。
张爱玲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在23岁这年,她就找到了自己最爱的写作,并因此名动上海了。可她的弟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一直没有接受太多教育,张子静一度找不到工作,后来他一直在乡下教书度日。
相比这些,更让人心疼的是张子静的人生结局:因为缺爱,他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最终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直至老死时,他依旧孑然一身终生未娶,说他是无爱家庭的牺牲品,实不为过。
再次出国后的黄逸梵依旧过着以前的日子:旅游,教男朋友,交际,偶尔也学些东西,她来钱的方式依旧是‘变卖古董’。
说到黄逸梵学东西,不得不提下张爱玲作品中的一段描述,她曾在文中讲过母亲学唱歌:
“无论什么调子,由她唱出来都有点像吟诗(她常常用拖长了的湖南腔背诵唐诗),而且她的发音一来就比钢琴低半个音阶,但是她总是抱歉地笑起来,有许多娇媚的解释。”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黄逸梵虽然耗费时间精力学过唱歌,但确实是没什么天赋的。如果她没在音乐、绘画上学出名堂可能是因为天赋,那么她在交际上也没什么名堂,就纯粹是因为不上心了。
黄逸梵长得很美,相比同时期的女性,她在见识上也相当强,最主要的是她还相当有手段。这样的女子,在交际场上是最容易混出名堂的。
在资源上,她也有优势,因为她曾做过尼赫鲁的两个姐妹的社交秘书。可最后,她在交际场上也平平,背后原因则是因为:她经常要旅游、交男朋友.....
古董终究有变卖完的一天,坐吃定有山空日。当一切都结束时,迎接她的可能就是堕落了。张爱玲后来将她的一生和与她有关的人物全部写进了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
在这本书里,她叙述了母亲的堕落,她在书中讲到母亲曾无数次堕胎时感慨到:“二婶(张爱玲母亲)不知道打过多少次胎”。
和很多堕落的女子一样,没有婚姻和爱的黄逸梵也试图从男人那里找到一丝温存。
有一次,黄逸梵突然提到张爱玲港大时的一名医科老师,张爱玲对这个人的感觉是“有点好色”的。可母亲却说:“他总说我需要照顾,还给过我200叨币(新加坡币)”。
从这段就可以想象,此间感情上四面楚歌的黄逸梵是多么需要温暖。
说到底,如果不是拥有强大到一定程度的自信,或者具有极其强大的爱的能力,女人还是不适宜完全自由的。因为,自由总意味着不稳定,而不稳定,是最容易让人滋生不安全感的。
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一层,后来,一直在国外的黄逸梵竟收养了一个女儿。但后来,黄逸梵病危时,她还是期盼张爱玲能去看她。
但当时的张爱玲正处在特殊时期,她连去国外的飞机票都买不起,于是,她只得给母亲寄了100美元。
从张爱玲为母亲寄钱可以看出,此时的黄逸梵定然是已经经济相当拮据了。最终,她在穷困孤独中客死在了国外,这年,她年仅60岁。
回望黄逸梵的一生,不可否认的是,最初从家中出走的她是勇敢的,她的勇气让同时代的很多女子震撼,她的敢于与命运抗争值得称道。
相比大多数女人,她更有资本,包括钱财,美色等等,即便在那个年代,出走后的她也是可以将自己一生变成传奇的,同时期很多人都做到了。当然,任何事物要变成传奇,非得非一般的磨砺不可,这种磨砺有时来自外界,多数时候来自自身。
试想,如果出走后的黄逸梵不依靠变卖古董度日,而是努力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结合自身努力将她变成技能,或许,今天的美术界,会多一个“画家黄逸梵”呢!
再或者,即便她没有技能,她能依靠自己的美貌和资源,为自己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与之相伴一生,那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出路啊。但偏偏,她选择了“只恋爱不要婚姻”。
如此一来,她最终的结局自然只有悲剧一条了。
黄逸梵一生唯一的一次成功投资是张爱玲,也是这唯一的正确付出,让她死后还有人为她的死伤心难过。
张爱玲虽总给世人冷漠的印象,但对于母亲,她虽时时抵触,却在内心里是充满感激的,这也是后来她曾提着一箱子财务给母亲的原因。
张爱玲丈夫赖雅在记述黄逸梵死时的情境时说:
“她(张爱玲)听闻,大病一场,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留给她的一箱子大古董(可能还有一些家具和一些钱),当箱子被打开时,整个房子充满了悲伤的气息。”
赖雅还在日记中说“她(黄逸梵)的每一张照片都像一部小说”,对啊,这个女子的姿容和风采,曾让多少人为之着迷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曾经绽放过了:民国初年时,她扮着精致的妆容,穿着翩跹的服装,迈着轻盈的步伐,游走在时代边缘。
后来,她挣脱一切束缚远渡重洋,挥金如土,恣意玩乐、结交喜欢的人......
看起来,她终究也做了自己的主了。对,她看起来拥有过自由。
只是,这种不是由内而外,而是有外物而内的自由,从来都是虚幻的。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从来是有边界的,因为:物极必反!
这点,最后时刻她明白了,曾一度跟着她玩乐的小姑张茂渊也明白了。
这便是黄逸梵死后,张茂渊不顾自己已78岁仍要嫁给李开弟组建家庭的原因。
最终,张茂渊在李开弟的悉心照顾下度过了晚年,临终时,她还带走了他最后印在她额间的一个吻......
看完,记得出门的时候点个关注!每天,我都会定时给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