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西单,你也变了

西单商圈的“争斗”,远甚于京城其他区域

下棋讲究“胸伏百万雄兵,腹藏千机良谋”。商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与博弈相似,都是拼在当下,赢在未来。

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西单商圈,就像是一副漫长而诡谲的棋局。传统对现代,顽主遇新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这里上演了中国百货乃至中国经济的进化变迁。而在这出“好戏”中,品牌所扮演的角色,愈益浓墨重彩。

新老百货汇聚

我们熟知百货,却并不了解这门行当的来龙去脉。

业界普遍认为,百货商店最早诞生于大革命后的法国。工业革命来临之前,整个零售业还处于一家一户“作坊”店铺时代。在工业革命时代,机械化生产大量商品的同时,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发展,让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工业革命同时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产生大量中产阶级,使得分散的购买力集中于城市,大规模的百货商店应运而生。

1852年在巴黎开张的LeBon Marché(乐蓬马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它具备现代百货公司的主要要素:丰富的种类、精致的陈列、优雅的服务和标准的定价。

“XX市百货大楼”象征着一个时代

传统的百货商场,往往是各地城市的零售中心。它们通常设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区,以宏伟的建筑形象成为城市的地标与象征。这在中国同样如此:上海滩近代的繁华图景里,就少不了堂皇林立的百货商店;北京百货大楼张秉贵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则成为那个火红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这种格局,直到改革开放许久之后才被打破。

30年前,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然而国内的零售行业,依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缓慢过渡的阶段,国有商业系统以及供销社系统是商业系统的主力军。它们的迟缓低效,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一些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企业敢为天下先,率先进入了大陆市场,1993年,新世界百货(香港)、太平洋(台湾)、伊势丹(日本)陆续进入国内;1994年,百盛在北京复兴门开出了第一家Parkson百货。它们以现代化的空间布局、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齐全的商品,迅速在华站稳了脚跟。

西单商圈,就是这些洋百货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西单商圈南起西绒线胡同,北至灵镜胡同西口,东至西单横二条东侧,西至华远街西侧。作为北京市延续至今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商贾云集之地,这里早在明代便是知名的商业区。清末民初时,西单一带的饭馆、酒店、百货商店和摊贩更是日益增多,1929年又出现了“三友实业社”等洋货店铺,本来在西四、护国寺一带的店铺也开始向这里集中,西单大街就此成为了西城的商业中心。

上世纪80年代,专营传统百货的西单商场一枝独秀,而西单劝业场则在年轻人中名号很响,风头一时无二。而随着华威大厦、西单明珠的兴建,不少劝业场摊主开始入驻商城。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两处商城便凭借低廉的价格、花哨的服装和琳琅满目的饰品,成为青年群体首选的购物场所。

到了1999年,中友百货开业,提出了青春时尚的定位。随后的西单赛特、君太百货也互为补充,加之南边宣武门的香港庄胜崇光、西面金融街商圈的新加坡百盛等,一个新的西单商业圈初见雏形。

大悦城的崛起

虽然洋百货纷至沓来,但总体而言,传统百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中国零售业主要的商业形态,直到新世纪后,现代Shopping Mall的到来。

大悦城的出现,代表着全新商业时代的到来

Shopping Mall的英文原意为“散步道式的商店街”,其经营的是业态,里面是一个个独立的商店,走出商店仍旧是舒适的商场环境,传统百货经营的则是各种品牌,空间相对拥挤。18和19世纪,欧洲城市拱廊建筑和商业廊建筑十分流行,它们由众多商店围绕拱廊布置,这种商业组合模式被认为是Shopping Mall的原型。

20世纪上半叶,Shopping Mall在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40-5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投资开发和商业组织管理能力已经具备,大型Shopping Mall开始崭露头角。50年代,美国城市的大规模郊区化给地处郊区的Shopping Mall带来了机遇。Shopping Mall的概念在60年代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并在70年代开始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传播。

中国Shopping mall的萌芽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首先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现并步入蓬勃发展阶段。在经历了数年的孕育期之后,2002年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shopping mall相继竣工,内地现代mall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掀起了我国商业新一轮的业态革命。购物中心和Shopping Mall的兴起,扩大了传统百货的服务内容,不仅满足购物需求,更注重与休闲、娱乐、餐饮、文化消费结合的多业态组合,实现“一站式”购物。

作为首都黄金地段的西单商圈,自然最先感受这一新事物。2007年,以“国际化青年城”定位的西单大悦城开业,为西单商圈揭开了新篇章。

中友的死亡与重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购物场所的环境与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业态演进,一个个“小而美”的业态层出不穷,蚕食、分割着传统百货业的发展空间。

购物中心时代的到来,以百货业态为主的西单商圈,不免受到来自以大悦城为代表的现代Shopping mall的严重冲击。这座西单商圈唯一的Shopping Mall,依靠着全新的空间布局、时尚潮流的品类品牌、吃喝玩乐于一体的特点,迅速成为北京年轻群体购物的首选之地与京西商业的地标品牌。

在大悦城的光芒映射下,西单商圈的传统百货们疲态尽显,甚至南边宣武门的崇光百货、西方金融街的百盛等老牌百货也举步维艰,甚至偃旗息鼓。

汉光百货的管理者,有着极高的品牌意识与经营能力

2013年6月16日,曾经的西单地标之一中友百货难以支撑,轰然倒下。不过,换上“汉光百货”的招牌重新爬起来的它,却由此奉献了一场传统百货走向新生转型的精彩逆袭。

大悦城开业后,成为西单商圈名副其实的人气霸主。但另一方面,年轻人是主力消费群体的特性,也决定了大悦城的入驻品牌以时尚化、年轻化为主。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外高端品牌的需求与日俱增。“年轻人”的大悦城,显然无法满足本地区30岁年龄段以上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也导致大部分不愿意降低身价的高端、奢侈品牌没有了落脚之处。

转型后的汉光百货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选择以品牌为武器,通过差异化竞争,从大悦城手中接过了高端品牌,“抢”来了高价值消费群体,完美诠释了品牌对商业的强大影响力。

现在汉光百货一层拥有全国面积最大、品牌最齐全的美妆区,不但引入了YSL、TOM FORD、La Prairie等欧美一线品牌,也有雪花秀、HERA、CPB等备受追捧的日韩品牌。随着品牌集合优势凸显,越来越多的优秀品牌选择汉光百货作为进入国内或北京市场的首选合作伙伴。

此外,针对大悦城目标消费群的定位,汉光又拓宽了新业务,即将原来的整个7层进行闭层改造,升级为全新的母婴用品区域,并入驻国内外知名的母婴品牌,以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年轻父母这一客户群,同样用品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仅2017年,汉光百货就实现销售额增长超过6%,移动端销售增长超过200%,105个品牌取得全国或北京销售额第一名,证明了只要方法得当,传统百货也有逆袭的可能性。

永无休止的竞合

汉光百货转型之后的“春风得意”,显然刺激着大悦城的变革与升级。

2016年,西单大悦城对整个商场里50%的品牌进行大换血,并增强店铺营造文化艺术体验等多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推出街区产品——查特花园(Chat Garden),一个集合多个世界知名餐饮品牌的讲求高品质和时尚格调的全天候餐饮街区。该街区似乎与大悦城的整体形象有些“格格不入”,但却是大悦城为重新抢夺高消费人群而迈出品牌组合的新步伐。

大悦城主动走向高端,显然是明智的

不过,虽然大悦城、汉光以及君太等本为独立的个体,但在四十年的商业演变中,无形中早已成为了一个整体,也明白了“唇齿相依”之道。四座赫然架起的人行天梯一方面为了城市建设,但另一方面,就商业而言,却是为了将这几个原本单独的个体紧紧相连,从此相互补充,相互导流,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品牌是一个城市商业等级的重要指标,也标志着一个商圈商业价值被认可的程度。西单商圈内上演的一次次博弈与共生,根本上而言,品牌是武器,是工具,是主角。西单商圈正是通过一场场品牌的相生相促,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华丽转变,不断走向更高的发展层面,成为京城乃至全国商业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