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姓氏源流文化在南洋

在广东民路与寅杰路交界处,紧邻达士岭组屋,有一排历史性建筑,其中239号的两层高建筑,屋顶左右各有一个穹顶,西洋古典建筑的造型醒目,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红漆大门上两位威风凛凛的门神,门上牌匾“九龙堂”三个字金闪闪,这里是新加坡重要的宗族会馆——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


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外观


九龙堂建筑被市区重建局评定为二级区内保留建筑,山花泥塑的“1928”显示该建筑落成于1928年,主入口两侧墙上的大理石碑记录着其起源,右侧碑记题为《始建新嘉坡九龙堂记》,落款为“裔孙云龙谨识、裔孙子英敬书”,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腊月吉旦”(1929年1月或2月)。左侧碑记题为《新嘉坡新建九龙堂诸宗亲芳名捐款开列于后》,落款是“正总理志义、副总理国和、副总理水枞”与12位董事,时间是“中华民国拾捌年岁次己已十月”(1929年11月)。


九龙堂的门神


两块碑记中的领袖人物“裔孙云龙”与“正总理志义”指的是同一人——林路(名:云龙,字:志义,号:少荣,1852~1929)。

这位出生于南安后埔的星洲头家不仅是九龙堂重要的创办人,也是最大的捐款人,其11子林谋盛是新马抗日英雄。林路曾领导水廊头凤山寺的建设(1908年~1913年),在后港四条石鼎兴园兴建开福堂(1919年)。与这两座遵照祖籍地制式的寺庙截然不同,九龙堂采用的是西洋式样,这座有着92年历史的宗祠究竟有何奥妙?


始建新嘉坡九龙堂记


林氏宗族力量的集结

福建俗语称:“陈林半边天”,指的是在福建姓陈和姓林的人口占了大半,南来星洲的福建人中林姓众多,早在1857年设立“福建九龙堂公司”,购买土地产业设立坟山,造福闽籍林氏宗人。为了集合同宗力量,1927年,林路等头家筹建创办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得到各方言群宗人的支持,包括福建、潮州、客家、海南,以及出生于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包括林汉河爵士、林文庆医生等。


前堂神龛


为了兴建九龙堂,新加坡林氏展开大规模募捐,共收到774笔款项,总计8万零177元,其中最大捐款为林路的6000元,最少捐款为五元。前9位的捐款人,每笔捐款均在2000元或以上,共计2万8200元,占总捐款额的35%。这九位主要捐款人,除一位名字尚无法辨认,已知的六位福建籍,一位广东籍,一位潮州籍。除此之外,九龙堂建设经费也包括出售武吉巴梳土地获利,以及福建九龙堂的奉献。


厦门忠孝堂赠送的“万派同源”牌匾


九龙堂的兴建集合了林氏跨越方言群的宗族力量,被视为星洲林氏的最高机构。1956年,集合其他林氏宗团成立家族自治会,属下宗团成为特别董事。1968年2月29日《南洋商报》报道,特别董事包括福建九龙堂、广东林氏公会、客属林氏公会、潮州西河公会、琼崖林氏公会、长林公会、西河别墅、西河旧家、西河互助会、松杞林氏西河堂、九牧世家联谊会、康美林氏联谊社、港西霞湖马鞍五房家族互助社、潮安仙都林氏同乡会、玉浦林氏同乡会、西河联谊社、西河上官路同乡会、潮安宝陇林氏同乡会、义顺村西河公司天后宫。

华族祭祖文化的延续

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的建立,除了联络宗亲情谊,最重要的功能是延续林氏在星洲的奉祀。一层供奉历代先祖、建祠功德者,及各家神主牌,二层供奉被称为“祖姑”的妈祖林默娘。

神主牌中隐藏的家世:新加坡林氏大宗祠


二楼供奉妈祖


经初步统计,九龙堂目前供奉有1164尊牌位,包括前堂696尊和后堂468尊,其中69%为福建籍(包括泉州府、漳州府、福州府),28%潮州府,2%琼州府,1%籍贯不明。

九龙堂供奉的神主牌多样,前堂中龛中最高处供奉着七尊林氏先祖牌,包括林披、林禄、林放、比干、林坚、林颖、林韬。九龙堂重要捐款人在前堂中龛中设有功德牌位,例如,林路、林庆年、林秉祥、林金殿等,甚至其父母、祖父母牌位。可以说,九龙堂是20世纪新加坡林氏先贤的最后相聚之地。


二楼厅堂外有走廊


一些创办人的家族成员神主牌也供奉于九龙堂。目前已辨识出林路家族有多达八尊,包括林路与正室陈水莲、林路与六位夫人、三夫人库氏、长子金水、长孙玉松、四子炯轩、七子瑞轩、十子金章等。

2018年7月7日由澳洲请回的林路与陈水莲、五夫人方牡丹的两尊牌位,则安放在后堂中龛中。

清明时节,在九龙堂供奉神主牌的一些家庭会前来祭拜祖先。九龙堂每年举办两次大型集体祭祀活动,春祭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祭拜祖姑妈祖,冬祭则在冬至,祭拜祖宗与先人。祭祀活动按照传统仪式,由道长以福建话主持,也是会员的重要聚会之日,华族祭祖文化得以在九龙堂延续。

华洋建筑形制的合璧

九龙堂选址在广东民路,因为此地“凭山俯海风景殊佳”,九龙堂信托委员会聘请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Westerhout & Oman设计,委托人正是林路。这座被林氏宗人称为“祖厝”的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为三开间,主入口凹进设置双柱形成前廊,入口左右两侧各有一部楼梯,室内分前后堂两部分,二层为无隔墙的开敞空间。三层为屋顶天台,由右侧楼梯通达,天台正中设置一凉亭,左侧楼梯上部的穹顶空间则作为储藏室。


屋顶天台凉亭


九龙堂采用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结构特殊,空间高大,地面铺设水泥花砖,墙裙满铺彩色装饰性瓷砖。洋式建筑内部是华族传统祭祀功能,一层前堂正面设有中、左、右三座木雕神龛,前后堂之间以门洞联通,后堂正中设置一座神龛,两侧各一座神龛,前堂高悬历代林氏获得的状元、探花、榜眼等功名牌匾,红底鎏金的色彩营造出华丽的祭祀空间。


一层厅堂墙上巨幅木雕,一侧为“忠廉”,另一侧为“节孝”


前堂两侧墙上悬挂着四幅黑框白底黑字木雕牌匾——“忠、孝、廉、节”,“忠孝”二字是宋仁宗为林氏所题写,前后堂门洞两侧各有一幅黑框白底黑字楷书木雕牌匾,是蔡襄题写的《万安桥记》(即泉州洛阳桥碑记),这六幅尺度巨大的木雕显示新闽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木雕牌匾《万安桥记》


祖德宗功与承前启后

伴随着先民南来,林氏源流文化移植到星洲,以血缘关系建立起庞大的社会网络,为宗族谋取利益,九龙堂洋式建筑的外表下保留着千年华魂,供奉神主牌,延续祭祀文化,是新加坡华族文化的重要表述。

随着世代变迁,九龙堂历经不同规模的翻修,近百年的历史淹没在档案文书中,渐渐为人所淡忘,亟待严谨的历史研究,挖掘定义其社会、历史与文化价值,重新联结来自不同文化与宗教背景的林氏后裔。

目前九龙堂祖厝正在翻修,将拆除右侧的办公室兴建五层新楼,以获得新的文化空间,为会馆打造可持续性的未来,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然而,在宗乡文化式微的年代,九龙堂筹措建设经费面临困境,如何才能如《九龙堂记》中先贤所期望的“春秋祀典亿万年而勿替”?我们能给出怎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