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年老店余仁生:从拱手他人到回归家族的传奇历程|海外世家

海外世家:余仁生

余仁生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店名。从当初的小杂货店到东南亚数一数二的知名家族企业,再到后来家业易手他人,到第四代重振河山,在政治经济最为动荡的一百多年间,余仁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完成了家族企业从传统走向成熟的蜕变!

新加坡独立建国才48年,可其国内的知名家族企业竟有逾百年的历史,创始人大多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当年一段华人下南洋的历史,最终却成就华人跨境创建百年基业的历史,它不仅改变了华人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当地经济面貌。余仁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中药铺起家的余仁生,第一桶金以及到巅峰时期都没有依靠中药这一行业,它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马来亚地区经济发展史的缩影。从最初的采矿到后来种植橡胶业,再到后来的地产和银行,余仁生在巅峰时期成为东南亚与陈嘉庚齐名的富豪家族,低谷时期家业分散,后来第四代接班人又重振河山,百年起伏中,中药始终贯穿其中,并最终成为余氏家族百年复兴的突破口。

第四代接班人、余仁生国际集团总裁余义明(右)

代表新加坡角逐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1

一切源于下南洋

在新加坡说到余仁生,有如在中国说起同仁堂,一百多年的历史足以使这个老字号铭刻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时钟拔回十九世纪中叶,地点还原到中国广东佛山。当时太平军兴起,局势动荡,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下南洋谋生。年仅24岁的余广培于1876年携妻和弟弟余广进来到还较荒凉的马来亚闯天下。当时他随身带了一批中草药和世代积累的中药知识,没想到这竟成余仁生的创业基础。

余广培于1876年携妻和弟弟余广进

到马来亚闯天下

虽然东南沿海下南洋的人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中介转卖到东南亚,这些人需要做苦工赎身,还有一部分则是自负旅费,他们在英属马来亚就是自由身,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余广培一家就是自由身,这也说明他并不是贫穷出身,有些家底,因此1882年之后他取得多地的包税权。所谓包税就是代某区先向政府付一阶段应付的税,再向该区收取比税款更多的款项。

由于马来亚当地又是锡矿产地,余广培又涉足锡矿开采业。作为矿主,余广培的生意并不仅限于矿业和包税,他于1879年在当地又开了一家杂货店,同时经营中草药。他看到当地矿工常吸鸦片以缓解疲劳,就想以自己的中药知识抵销鸦片毒害,因此店名取“仁生”二字,意为“仁泽众生”。

在余广培独子余东旋两岁生日那天

他开了一家杂货店兼药店,取名“仁生”

在余广培所有生意中,包税的利润占大头,而锡矿和中药店只占其中一部分。渐渐余家在当地兴旺起来,只可惜余广培38岁就英年早逝,他的独子余东旋当时才13岁。余广培过世前把家族生意托付友人和兄弟照料,直至余东旋21岁才接管家族生意。可余家的产业已经今非昔比。

21岁的余东旋正式继承父亲的遗产

1898年的马来亚与余广培刚来时大不一样,英国对包税权的限制越来越多,租金越来越高,同时已开采的锡矿接近枯竭,余家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产业已无利润。幸亏余东旋继承父辈的生意头脑和勤劳本质,他决定自找锡矿重整家业。十年中他终于找到11座锡矿,每个矿每年都给他带来了数百万的收入,自此余家产业进入长期的上升阶段。

2

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富豪

余家的生意可以说是随着当地政治经济政策的波动而变化,而余氏父子都是适应性非常强的人,他的商业嗅觉灵敏,动作迅速,且决策果断。余东旋依靠锡矿红火了一段时间,他很快感到来自欧洲同业的挑战压力。面对强势对手的巨额投入,余东旋一面自行生产锡制用品,行销中国及东南亚各地,一面进军橡胶业。

余东旋辛苦三年后找到新锡矿

每座矿为他带来约100万收益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实行流水线生产,急需大量橡胶制造的轮胎、刹车系统等,令橡胶大受欢迎。马来亚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橡胶业,降低税额,廉价出租橡胶园,导致全马来亚橡胶园面积于十年内扩至四倍。余东旋抓住时机几乎控制了当地主要橡胶生产。1910年他与陈嘉庚成为马来亚最富有的两位华人。

作为余家的一个不起眼的产业——“仁生”店在余东旋手中也经历了一番变革。他首先在店名前加上自己的姓氏,改为“余仁生”,以此建立家族品牌,而且还拓展了余仁生的业务,从之前日用品、中草药、到后来的汇款业务。1910年,余东旋全家搬到治安较好的新加坡居住。

余东旋将店名改为“余仁生”,以此建立家族品牌

那时余仁生在南洋及香港一带都设有分店。新马一带的矿工及侨胞把赚来的钱存在当地的余仁生,店里再以挂号形式将提款单寄至香港广东一带的收款人,对方凭提款单在香港提钱。余仁生从中收到小额服务费。据统计,晚清时期下南洋的华工约200万,他们都需要交积蓄汇至家乡,这项需求直接催生了各类民营银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势力渐渐退出了东南亚,西方银行业务大不如以前,华商乘机而入。1920年余东旋与另一位华商吴胜鹏合作创办利华银行,余家为大股东,多年后,这家银行成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资银行之一。

余东旋与人合作创办利华银行

后来成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资银行之一

与所有的企业家一样,余东旋在不停地扩张企业版图之外,也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马来亚在当时是英属殖民地,所以他与英国政府一直关系紧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捐了一架战斗机和一部坦克车给英国政府,由此获得政府勋章。二战期间他又捐巨资给英国的战争基金,同时他还捐钱给香港大学。余东旋的堂弟余东雄与好友郭继枚参加黄花岗起义牺牲后,余东旋也承担起照料两人家属的义务。

3

被分割的商业帝国

作为商界奇才,余东旋每次都能避过商业风险,将危机变成商机。1929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沉重地打击了新马两地的橡胶业,许多富商最终破产,陈嘉庚也因此于1934结束自己的生意。余东旋却安然度险,他将家族生意重心从橡胶业和锡矿业转移到银行业务,并把家族企业总部迁往香港,他与家人也到香港定居。

资金雄厚的余东旋在香港看上了地产业,乘着世界经济萧条,他买了近300块地,全部是中区、跑马地、浅水湾等地区的地王。他也为余家修建了三座规模宏大的余园。在香港居住十年之后,余东旋因心脏病于1941年去世,令人没想料到的是,他的商业帝国也随着他的去世,逐渐江河日下。

余东旋的父亲娶了两位妻子,但只有他一个儿子,一个养女,到他这一代,他有11位妻子,13个儿子和11个女儿,家族繁衍可谓枝繁叶茂。可也正因为如此,家族传承成为这个大家族难过的一个坎。

位列当时亚洲首富的余东旋去世

他留下遗嘱将余家所有产业平均分给13个儿子

长子余经铸为家族之首

为了防止家人争产,家族内讧,余东旋早在1933年立下遗嘱:大部家产平均分给13个儿子,女儿只分得现金,妻子则什么都没有。显然,这位余氏帝国的掌权者有很深厚的重男轻女思想。他的均产计划也埋下了家业衰弱的种子。

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余东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送到欧美接受西式教育,因此每人都是自己所分得财产的掌权者。在余东旋过世后早期,长子余经铸成为家族生意的掌舵者,他依然是家族之首。但由于家族股权分散,余家生意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余经铸于1957年去世后,散落在各地的余氏后人更是各自为政。令人遗憾的是,三座余园在余东旋去世三十多年后,先后被部分余氏后人变卖套现。更可惜的是,余氏商业帝国迎来更大的商业波动。

4

义字辈重振河山

余氏家族的利华银行曾经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可在上世纪70年代遭遇挫折,于1973年被大华银行收购。而新马两地余仁生虽然还经营中药产业,但却一直不受重视,不过余家子弟还握有75%的股权。

1988年,余氏第四代余义明加入董事会,出任总经理,他对余仁生的中药业务很有信心,意欲大力发展,却得不到一些家族股东的支持。这些反对者将手中的股票悄悄卖给一家地产公司林增控股,最终新加坡余仁生被其收购,曾经创下东南亚首富地位的余仁生最终易手他人。这种江山易姓的局面让余家第四代义字辈尤其是余义明很不甘心。他与一帮义字辈的堂兄弟决心夺回余仁生的老牌子。

林增控股收购新加坡余仁生,余氏产业易手他人

余义明后来曾说过,他并没有想过自己重整家业,因为他父亲告诉他,父亲不是长子,第四代也有七十多人,家族政治太复杂,怎么也轮不到他接管余仁生。可事实就是这么出人意料。这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高材生并不懂中药知识,可就是对中药产业十分感兴趣。他于1993年成立余仁生国际有限公司,并出任主席,然后与林增控股商谈回购中药部门。由于林增控股对中药毫无兴趣,这项回购很快顺利达成。

余氏第四代余义明成立余仁生国际有限公司

并回购余氏产业中的中药部门

很快余义明对余仁生彻底改革,从生产、物流、销售到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并对产品的包装、商标重新设计。他将传统中药变成汤剂包装方便顾客食用,同时还致力于产品标准化,使祖传的瓶装燕窝、保婴丹和白凤丸等优势产品变成大家熟知的品牌产品。2000年余义明将余仁生在新加坡重新上市。2007年起,又在中国内地开设分店。如今余仁生这家老字号在东南亚及香港有90多家中药专卖店。

余东旋大概想不到他的帝国在他逝世几十年后就被瓦解,他更想不到他的孙辈又将分散的余家产业再次整合发扬光大。“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这个家族身上应验,但富到第四代也不是个神话,一切只在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