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HU秦协
唐宫雅乐越千年
——世界级非遗项目集贤鼓乐
一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从中国的中部一路绵延向西,成为黄河、 长江的分水岭,将幅员辽阔的中国一分为二。
这山,就是气势磅礴的秦岭。
秦岭的北坡,是有着“ 八百里秦川”美称的关中平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此农耕、定居,孕育了璀璨的东方文明。
翻开古老的《诗经》,一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定格了中华民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传统,极大地丰盈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集贤鼓乐,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年逾古稀的顾景昭老人,中等身材,双目有神,腰板倍直,是这项世界级非遗的传承人之一。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集贤村,在顾景昭老人充满质朴和敦厚的讲述中,许多关于集贤和鼓乐的掌故,从岁月的深处走出,渐次鲜活开来。
集贤鼓乐
集贤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西安城南,秦岭北麓,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集贤古镇,也就是今天西安高新区的集贤镇。这里是距道教圣地楼观台六公里的集贤古堡,是华夏财神赵公明的故里,也是道家鼻祖老子炼丹的地方。
为什么会取“ 集贤”二字为名呢?顾景昭老人说,有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此安家落户,其中有十位贤士居住在这里,后来逐步成为村庄和部族式的居住点,再后来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村庄,直到现在,村里还有供后人怀念村主周爷、周陶氏、严道通等十位贤士的贤士庙。这是集贤得名的一种最为古老的说法。
南集贤名字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南北朝时,村庄庄主是一户周姓人家,男耕女织,男女都贤惠,日子过得悠闲自然。在一个灾年的农忙时节,丈夫一大早就去地里收割小麦了。临近中午时,妻子陶氏去给他送饭,路上遇见了一个神仙变成的奄奄一息的乞丐。原来,神仙为了考验这里人们是不是真的贤惠,就化成乞丐来验证。于是陶氏把手中的饭让给他吃了,自己提着空饭篮回家又重新做饭,再找到了在田头的丈夫。劳累了大半天的丈夫得知情况后,不但没有埋怨妻子,还嫌陶氏没问对方吃够了没有。灾年过去后,那神仙变成的乞丐专程到村里来感谢这户人家。为了表达诚挚的谢意,他给村里修桥补路、凿井开渠、义诊济贫,还给村子取名“ 男妻贤” , 一时传为佳话。元朝至元三十一年( 1294年),因镇南部建有集贤馆,镇子遂易名为南集贤。
顾景昭老人感慨地说,这两个关于集贤名字由来的传说,到现在已经无法分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可见集贤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人文故事的地方。西汉王朝建立后,集贤是当时汉家园林上林苑的一部分。到了唐朝,集贤成为当地一个比较大的村镇。明清时期,集贤发展成为名震方圆几十里的重要城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集贤堡子还有着周长九里三的旧城墙,有九个城门。老人们说当时是按皇城风格建的,堡内有大小古庙三十六座、 戏楼四个,还有一个十分壮观的石楼,上层有牌匾书画,古色古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年里,集贤古镇成为周至县东部和高新区之间的重要大镇。各种门面店铺、 小吃摊点、 客商云集在药王殿什字,这里成为集贤古镇最热闹和最繁华的地方。2018年,古镇升格为街道办事处,千年集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
与隋唐宫廷音乐一脉相承
最初的集贤鼓乐(当时也称集贤香会),相传起于隋文帝杨坚时。顾景昭老人说,当时杨坚去仙游寺进香、还愿,每次途经集贤村休息时,都安排宫廷乐队奏乐。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认楼观台供奉的李耳为祖先,每年都要去楼观祭拜几次,集贤是从长安到楼观的必经之地。为了方便李世民的休息,就在集贤村东北盖了五祚宫与民同乐搞联欢,也安排宫廷乐队进行表演。久而久之,集贤的先人与宫廷乐队人员就相互熟络了。
打开《周至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唐武德六年( 623 年),南集贤是皇室大型宫殿区,分东瀛和西社两部。东瀛是皇帝行宫,西社为百姓聚居地。因终南山风景秀丽,沿途山水屈曲蜿蜒,皇室贵族常来此游玩、狩猎,休闲时宫廷乐人和西社人一起奏乐,因此留传下了盛唐乐舞。
开放包容的大唐王朝,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歌舞繁盛。单就音乐来说,唐朝分为十部乐,即宴乐、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勒、 安国、康国、高昌。
虽经一千三百多年时光的洗礼,但在历代“ 皇家梨园弟子”老艺人的精心呵护与传承中,深受隋唐宫廷音乐熏陶感染的集贤鼓乐,至今演奏形式、乐谱与隋唐宫廷音乐一脉相承。
集贤鼓乐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和旋律乐两部分,打击乐器包括堂鼓、战鼓、乐鼓、单面鼓、高把鼓、贡锣、大锣、勾锣、 铰锣、马锣、手锣、 梆子以及笛、笙、管、筝、海笛、琵琶、立琴等三十多种。
集贤鼓乐的乐谱,至今仍沿用古代曲谱。音乐界称这种曲谱为“ 半字谱”,记谱音符与敦煌古曲很相似,共有十一个音,汉字译音为“ 禾、私、 以、上、车、公、反、勾、五、六、趁”。现存古谱为清道光六年(1826年)手抄本,共有60余册,其中还有布质手抄本,很是珍贵。古乐曲目共300余首,其宫调及所属律吕名称有:尺调、六调、商调、吴调、四调引令、中吕、南吕、仙吕,属汉乐府曲和唐宫廷教坊乐曲;粉蝶儿、灯影环、石榴花、玉包头等属宋元杂曲曲牌,以送京娘湛、孟良打棍等宗代曲子最为著名。曲谱包括旋律乐谱、鼓谱和唱谱三种,其中,旋律乐谱用于旋律乐器,如笙管笛等;鼓谱又称“ 扎子”“ 鼓扎子”,用于演奏各类鼓乐器;唱谱则是把古代乐谱按音韵完整地唱出来。
集贤鼓乐的乐谱(例)
集贤鼓乐的乐曲,体系完整,博大精深,分行乐、坐乐和韵曲。行乐有红沙、路由、满园春等,坐乐有梢板、歌章、天发芽、霸王鞭、四季平安、南吕一枝花、破阵等,韵曲有柳青娘、朴灯蛾、葫芦峪、茶叶词、九条龙赞、四合四、 点点小、深沟担水、耍社虎、三拿业、德胜令、 官门子、九九艳阳天、十板头、坐帐、石榴花、将军令、打棍、柳生芽、水龙峪、粉红莲、过潼关等。
显然,仅仅靠封建帝王休闲时,西社人与宫廷乐人的合奏,集贤人是很难掌握如此丰富的乐器和曲调的。顾景昭老人说,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一路人马西逃。有些乐队人员出宫后,就偷偷跑到了集贤村,他们在村子里与集贤的先人们同吃同住同干活。为了回报村人的厚爱,晚上宫廷乐师就给村人系统地传授完整的宫廷音乐。安史之乱平定后,宫廷乐师们临走时,又把曲谱、 乐器全部留给了老祖先。这样,宫廷雅乐才得以完整系统地花落集贤。
花落集贤
斗乐让鼓乐生机勃勃
在演奏形式上,集贤鼓乐仍沿袭着唐风古貌。每逢正式演奏时,乐人们先要在周围摆上黄龙伞、 三角龙旗、米色幡、帅字旗等仪仗。演奏行乐时,仪仗前导,乐队居中,黄龙伞殿后,观之顿感皇家气势之威武,听之便觉仙宫神乐之奇妙。
场面庄重、意境悠远的集贤鼓乐,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宫廷雅乐中传出,融合了笙、管、笛等吹奏乐器与古筝、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音色空灵悠远,低音古朴深厚,高音清润明亮,余音质感绵长,曲调流畅动听,节奏徐缓别致,既有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旋律,又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风格,听后让人顿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感,仿佛将人带回大唐盛世,聆听国运昌盛、人民富足的故事。
为了保证将集贤鼓乐这一艺术瑰宝世世代代地传承好,集贤智慧的老祖先决定将村子一分为二,即集贤东村和集贤西村,并且定下规矩:在东瀛和西社分别各设一个乐社,以后每年的春节期间, 两家乐社要举行盛大的斗乐活动。
每年正月十五,是两个乐社斗乐的正日子。那一天,两个乐社在村中小河两岸分别安营扎寨,四村八乡的乡党们都来围观,很快就将两个乐社围得水泄不通。
一阵惊天的爆竹声后,激烈的比赛开始了。东社来一支《得胜令》,西社就回一曲《耍社虎》,艺人们各显神通忙活着。斗乐有严格的规矩,如在同一个晚上,不许一家乐队将一支曲子演奏两遍,也不许一家乐队演奏另一家演奏过的曲子。
为此,双方各派打探和监督人员到对方门前盯梢。犯规者输,先无曲可奏者输,如此通宵达旦,热闹异常。乡亲们则围在一起,边欣赏古朴悠扬的乐曲,边暗中点评着两家乐社技艺的高下,议论哪家乐社人学的曲子太少了。哪家乐社被议论了,整个乐社的人脸就都搁不住了,只好在来年的一整年里努力学习,以期来年正月十五的斗乐中,把这口气赢回来。
两家乐社技艺上的比斗,曲目数量上的攀比,激发了各自不甘落后、精益求精的斗志,集贤鼓乐因而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千年不衰地流传至今。
在徐徐的叙述中,顾景昭老人接连感慨,集贤鼓乐之所以能保存得这么好,完全归功于斗乐。为此,顾老还作了一首“ 诗”:集贤鼓乐东西分,东西本是一条根。不是先祖巧安排,现在难听笙鼓音。
顾景昭老先生
鼓乐焕发新的生命力
1946年11月19日,顾景昭出生在集贤东村一个贫农家庭。尽管父母都不在乐社,但他从小跟着父母看村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在幼小的心头深深地扎上了文化的种子。
在1960年那个“ 瓜菜代” 的穷苦日子里, 正在终南中学读书的顾景昭,经常回家背着父母省吃俭用,拿家中仅有的麸皮和萝卜丝烙的馍去上学。天气稍稍一热,那馍就散发出一种令人生厌的怪味。
最让他感到难堪的是,初一年级上了半学期,家里因父母生病穷得还拿不出交学费的钱。没有办法,这个酷爱音乐的少年,在音乐老师不舍的赞誉声中,只好含着泪水辍学回家。
1962年春节,看到集贤鼓乐演奏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上级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招收新学员,给乐社注入新鲜的血液。生产大队对此很重视,让各家各户适龄的孩子都去报名参加。
第三天晚上,得知乐社招新的消息后,顾景昭去报了名,要求学习敲鼓。当时,他有两个堂哥顾景春、顾景云都在乐社里,一个吹奏大翁笙,另一个吹管手,他们都劝顾景昭:有句行话,叫“ 年管月笛当日笙,学会打鼓得三冬”。在所有乐器的分工中,只有打鼓是最难学的!打鼓的,相当于西洋乐曲中的指挥,一支曲子的成败,关键在于敲鼓的人。
但是,顾景昭铁定了心,就要学打鼓。在恩师王顺堂先生的教导下,他在板凳上、枕头上,用筷子不停地敲呀敲。天寒地冻的大冬天,手裂开口子了,就用香灰一抹,拿布一包扎,接着再敲。炎热烦闷的夏夜,他就到风大、蚊子少的耿峪河滩上去敲石头,一敲就是大半夜。就连平时吃饭、走路,他嘴里嘟嘟囔囔的,还是鼓札子。
顾景昭的心里,想着要把所有曲子、鼓札子都尽快记下来。这样,就能知道曲子走到哪里了打什么鼓,知道曲子和曲子之间如何衔接,曲子快了就敲快一点,曲子慢了就敲慢一点。
三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顾景昭不仅记熟了曲子和鼓札子,还把尺调和坐乐也拿下了,能够坐帐演奏了。让集贤人记住顾景昭这个名字的,是1963年元宵节的斗乐表演。
那一年,集贤村大耍社火,东社、西社两家乐社在沙河岸边的佛爷庙门前搭棚扎营,举办斗乐比赛。因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贤鼓乐新学员的首次比赛,所以吸引来了十里八乡众多的观看者。
那天下午赛打鼓拍,顾景昭和赵志恒两人主敲《十番鼓》。大小鼓互相抡击,配合紧凑,鼓点如马蹄狂奔一般,将铁骑踏番邦的情形,演奏得淋漓尽致。随着鼓点的疏密高低,观众的心也跟着起伏跌宕。
那天下午赛雅音曲调,笙、管、笛、锣等乐器一起响起,五音雅调随着曲调的更迭,时而激昂高亢如大海扬波,时而缠绵多情似美人回眸,时而欢乐如群鸟闹春,时而威烈夹杀伐之声。让人听后,如饮西凤老酒般滋味绵长,后劲无穷。
黄龙伞下的顾景昭,用他的鼓槌沉稳地指挥着,清晰有序的鼓点,使得乐队整体演奏浑然一体、 天衣无缝。观看演出的乡亲们把演出场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如痴如醉。
在演出的间隙,捧场的人们不时送来烟酒、吃食和彩头,噼里啪啦的万头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起。
场外,顾景昭的师傅王顺堂笑了。苍天不负有心人,景昭这娃该挑大梁了。三年了,景昭可以出师了。
1963年元宵节的斗乐,让集贤人看到了鼓乐新的生命力,两支乐社训练劲头十足,集贤鼓乐达到了鼎盛时期。
对于集贤人来说,鼓乐就是他们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集贤鼓乐社老曲谱还有明朝天启年的、清朝顺治、康熙年的等。后来,由于战乱灾难,许多老曲谱踪影全无,现在只剩下道光六年的了。
集贤人对鼓乐发自内心的热爱,让鼓乐在漫长的千年时光中, 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20世纪60年代,一场浩劫席卷全国。集贤鼓乐被有些人认为是 “ 四旧”,不能公开演出了。出身清白的乐社艺人们,偷偷地将清道光年间的古乐谱和乐器,小心收藏在各自家中最安全的地方,以免被人毁坏。他们知道,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贝,压根经不起一丁点的折腾。
这时,年轻的顾景昭干了一件大事,使得集贤鼓乐的生命,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得以延续。
“ 当时,集贤村的大小古建筑、水会、曲子会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鼓会社有中央、省市的保护,暂时还有存在的理由,后来有人说鼓乐也是‘四旧’ 还得破坏,我很着急,就和大家商量,先把古老的乐器和老谱子保护起来。后来,我们又想到一个办法,把东村乐社变为毛泽东思想东方红宣传队。拿原来的老乐器演奏《东方红》《十唱共产党》等革命曲子,就这样保住了老乐器和老曲谱,也保持了原班人马的团结奋进。”时隔四十多年后,回忆起当年“ 灵机一动”的那一幕,顾景昭老人依旧感慨万千。
在那场浩劫结束后,古老的乐谱和乐器还完整地保留在艺人们手中,这不得不说是民间智慧创造的一个奇迹。
集贤鼓乐享誉全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贤鼓乐迅速恢复了往日的面貌,被列为国家文艺魂宝。
集贤鼓乐能如此迅速地崛起,离不开省市县的大力支持,以及陕西省音乐协会主席李石根。是他,一次次地前往集贤镇挖掘、整理乐谱;是他,一篇篇地发表论文,为乐社造势。
李石根的论文,引起中国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的关注。杨荫浏教授带着学生,从北京来到集贤,一考察就意识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鼓乐,有很高的音乐文化考古价值。于是,他干脆在集贤住下来,一住就是十年,期间他们收集乐谱,整理录音。难能可贵的是,根据集贤鼓乐的规律,他成功破译出二十五首敦煌古乐,在世界音乐界引起轰动。
很快,许多在业界享有很高地位的国内外专家、 教授纷纷来到集贤,他们实地考察、整理录音、 翻译成册、亲临指导,使集贤鼓乐日臻完美,更加娓娓动听。
近年来,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很多国家的音乐专家学者,纷纷来到集贤悉心倾听,有二十个国家的留学生也先后慕名而来聆听古乐。英国人中斯帝曾一度以为中国古乐在中国已经消失了,研究中国古乐要从研究日本的雅乐开始,可是,他在听了集贤鼓乐后才明白,中国古乐的根依旧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大地上。日本音乐专家岸边成雄还专程到集贤聆听了古乐,交口称赞集贤鼓乐是“ 中国古代音乐的交响乐”“ 音乐的活化石”“ 中华之瑰宝”!
查看集贤鼓乐近年来获得的荣誉,可以看到作为集贤鼓乐的传承人,顾景昭参与了音乐专题片《清音独远》和电视剧《月儿圆了》的拍摄;可以看到集贤鼓乐近百次参加国家、省、市的文艺调演,受到极高赞誉:参加西安市“ 红五月音乐会”获一等奖,参加重阳节“ 恭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参加“ 西安鼓乐赏听会”获一等奖,参加“ 西安鼓乐”抢救保护领导小组举办的“ 国际博物馆日与无形遗产”和“ 文博之夜”西安鼓乐赏会获一等奖,赴江西赣州参加“ 客家文化节”演出,赴北京参加“ 原声黄河— 百名农民演绎中国古代音乐史诗”演出,赴江西南昌参加“ 江西省第四届民间艺术节”演出,赴重庆参加“ 首届湖广会馆民间艺术节”演出,赴甘肃参加“ 首届皇甫谧文化艺术节”演出。
回忆起近年来所参与的鼓乐活动, 顾景昭印象最深刻的是202年到德国柏林的那次演出,受到了德国音乐界的高度赞扬。那次,应德国“ 音乐之友协会”邀请,他率领东村鼓乐社一行十四人,赴德国柏林演出数场。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每场演出结束后,德国观众都全体起立,掌声如潮,发出声声赞叹,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离开。第一次奏乐谢幕不行,鼓乐社的同仁就两次三次地谢幕,奇怪的是,台下德国观众的掌声更响了,但依旧是没有一个人离开。当艺人们最后要离场时,意犹未尽的德国观众追着拦着不让走。
第二天,德国的电视台和报纸都对集贤鼓乐的演出盛况进行了大幅报道,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说演出让陶醉在西方“ 交响乐”和“ 奏鸣曲”中的德国人倾倒了 。柏林演出后,为了能再次聆听到美妙的集贤鼓乐,一个德国小伙子甚至还不远万里专程来到了中国集贤。
这些年来,集贤鼓乐还应邀到日本、韩国、英国、泰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进行表演。所到之处,每演一场都引起海外媒体好评如潮,盛赞集贤鼓乐的艺人们是“ 活在地面上的兵马俑”,达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
集贤鼓乐应邀赴日本演出
传承鼓乐是我的使命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集贤鼓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
南集贤西村乐社、南集贤东村乐社都修建了鼓乐传习所,每年都在招募新学员;
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项目;
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顾景昭也因集贤鼓乐收获了很多荣誉:华夏之声音乐会、德国世界音乐之友协会先后给他颁发荣誉证书,被西安音乐学院先后聘请为西安鼓乐研究员、特约研究员等,被周至艺校聘请为名誉校长,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 国家非遗保护先进个人、陕西省非遗传承先进个人等。在顾景昭的帮助下,中央音乐学院的褚力、西安音乐学院的李璇,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颖等多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都成功完成了各自的毕业论文。
作为集贤东村鼓乐社的社长,顾景昭从不陶醉于这些光环,他经常鞭策自己:“ 这些成绩是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是在全社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我只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还很不够,还须加倍努力,方不愧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最让顾老操心的是集贤鼓乐的传承问题。自己从事鼓乐已近六十年了,可千万不能让集贤鼓乐在自己手里失传了。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他就收了第一批男学员。在他的用心传授下,田加民、杜存良、杨毛毛、陈备战、邵收良、邵江彦等人很快就学会了很多曲子,也经常和乐社一起演奏曲子。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为了生存,徒弟们都先后外出打工了。
从1999年冬开始,顾老下决心,打破鼓乐千百年来“ 口传身授”和“ 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男的不行就招女的。结果,一下子招进了四十人,“ 这些娃们聪明好学,在乐社老艺人的倾心传授下,学员们学了好几十个曲子,并能一起演奏了。”
47岁的田锐霞是集贤东村人,跟老人学了二十年,先学吹笙,后又学司鼓,如今已基本能独当一面了。从2017年起,她参与鼓乐社在楼观财神庙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2003年和2004年间,顾景昭又收了一批新世纪的学员。现在,这些学员已是社里的主力军了。
“ 鼓乐是老祖宗传了一千多年的手艺,鼓乐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老艺人们正在逐渐凋零,乐社不能在我这辈人手里断了。鼓乐要发展,就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先爱上鼓乐,了解鼓乐,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进入21世纪以来,集贤鼓乐从陕西省文化厅申请了乐器鼓乐进校园的项目,在周至艺职校、 周至中学和集贤中心小学设立鼓乐班,安排乐社艺人一周两次去传授鼓乐知识。
“ 传承鼓乐是我的使命,鼓乐办得好或者坏,都是我的名声, 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把乐社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