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是一座活在历史中的小城,它几乎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全过程。这里曾是明朝朝贡体系的南大门,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你可以惊讶地发现,飞檐微翘的中国建筑、洁白无瑕的印度庙宇、古典优雅的荷兰红屋,多元文化的建筑在此融合,彰显着历史的神秘和沧桑。
马六甲海峡清真寺(Malacca Straits Mosque)
马六甲的动人之处不但在于历史,更在于未来。马六甲曾辉煌一时,但随着新加坡的繁荣,马六甲很快被挤出了历史前沿。这里和新加坡相比,少了那么一缕灯红酒绿,却多了一抹厚重沉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探寻马六甲的前世今生,品味这充满历史味道的南洋风景。
>>>>苏丹时代:荣光属于马六甲
圣保罗山下,气势恢宏的马六甲仿苏丹故宫(Melaka Sultanate Palace),是由纯木构成的典雅建筑。整座宫殿根据马来纪年中所描述的传统形式而建,它近乎完美地反映了马六甲苏丹时代的历史。这里的每个展厅,都有对应的文化元素(礼制、服饰、民俗等)。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忆古昔,品读马六甲苏丹王国的辉煌。
马六甲仿苏丹故宫(Melaka Sultanate Palace)
尽管马六甲地处东西交界的十字路口,但在东西方交往并不密切的时代,这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马六甲王朝的崛起,离不开东亚(主要是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相互碰撞。
距马六甲仿苏丹故宫2.9公里处,是纪念郑和的郑和文化馆(Cheng Ho Cultural Museum)。它是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分别出资,在原郑和官仓遗址建的一座博物馆。
郑和文化馆(Cheng Ho Cultural Museum)
郑和与马六甲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至于马六甲为何能与明朝关系如此密切,其原因却鲜为人知。
当时的马六甲,是一个刚建国的新兴国家,国王拜里迷苏刺是从巨港过来的“外来户”,根基不稳。地处马六甲北方的暹罗王国,当时对该地虎视眈眈。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马六甲需要选择抱个“大腿”,以维持政权独立。
而郑和船队的出行,每次都需要足够的淡水供应和粮食补给,马六甲的地域优势使其成为郑和船队存放物资和补给的理想地点。
相传,郑和曾给国王带来一封信,信中说:“每一根金针代表我的一个臣民,要是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你就会知道我的权有多大”。而马六甲国王亦不示弱,反击道:“要是你能数得清船上的谷米,就能准确地猜出我有多少臣民,也就会知道我有多大的权。”这故事背后,很有可能是两国的相互依赖:明朝保护了马六甲免受侵略,马六甲为明朝船队保障后勤供给。
马六甲的真正强大,是在明朝实行海禁的时期。当时的马六甲,巧妙地实施“双边策略”:一方面积极维持与明朝的朝贡关系,另一方面建立一个亲阿拉伯的苏丹王国。在两位大佬的保护下,马六甲王朝逐步拥有了先进的海上后勤服务能力和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马六甲因此成为15世纪末东南亚的第一大港口。
>>>>殖民时代:东西冲突下的融合
在马六甲仿苏丹故宫的对门,便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它始建于1521年,是一所由葡萄牙人修建的白色教堂。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
至于在马六甲的地盘上,为什么会有葡萄牙人的建筑?原因很简单,在大航海时代,锐意进取的葡萄牙帝国不断东扩,在朝贡体系保护下的马六甲王国,即使位列东南亚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难以抵御葡萄牙总督的舰队,最终在坚持防守一个月后被占领。
但马六甲人不愿意就此屈服,集体逃亡到他处,苏丹在南方成立柔佛王国(Johore),穆斯林商人在北方成立亚齐王国(Acheh),继续抵抗葡萄牙人的侵略。
柔佛王国(Johore)
此后的马六甲,同样因为极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成为葡萄牙人在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据点。葡萄牙人极为重视马六甲的建设,他们在此地建立东方贸易中心,控制香料生意,强制经过马六甲的船只纳税。
不过,在当时,葡萄牙人的势力只是东南亚多方势力之一,并不具有压倒性优势。加上葡萄牙官方仇视穆斯林和政府官员贪污等众多原因,葡萄牙在勉强维持马六甲130年后,被后来的荷兰人所取代。
葡萄人在马六甲的统治(1635年)
如今的马六甲,依旧留有葡萄牙殖民时代众多的痕迹。我们可以去有着300年历史的葡萄牙村看看(离圣保罗教堂只有2公里),它们是葡萄牙后裔居住的地方,村镇建筑风格很有特色,当地海鲜也小有名气。
荷兰以前的贸易中心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Batavia)地区(今雅加达),但为了方便掠夺资源,荷兰人盯上了马六甲并占领此地。但荷兰人与葡萄牙统治方式并无本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船只为了躲避缴税,纷纷离开了马六甲。
荷兰人遗迹,圣地亚哥古城门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人统治时期内,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在马六甲成立,它是马六甲第一所以汉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传教书院。这所学校创立的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能使用中文,以促进英国、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在英华书院成立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华人在马六甲经过数百年的繁衍,俨然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族群之一。
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在荷兰人统治马六甲近两百年后,英国人取代了荷兰,此时的马六甲,早已荣光不再。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Thomas Raffles)来到了新加坡,用了短短三年时间,把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繁荣的贸易口岸,并很快代替了马六甲的贸易地位。自此,马六甲逐步退出了历史的前沿,成为了一个活在历史中的城市。
马来西亚地图
荷兰人与英国人的统治在马六甲留下了许多痕迹,其中最显眼的是建筑遗址。由于荷兰建筑偏向红色,因此“马六甲红”极为出名。在马六甲荷兰城(The Dutch Square),坐落着两座最知名的建筑——基督教堂与荷兰红屋,它们都保持着庄严而鲜艳的红色,因为极具魅力和特点,每年这里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马六甲荷兰村(The Dutch Square)
马六甲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Melaka),离仿苏丹故宫不过500米距离,是荷兰人为纪念殖民马六甲100年而兴建的教堂。英国人取代荷兰人后,在这里修建了风标和钟塔,把此处变成了英国式建筑。
马六甲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Melaka)
荷兰红屋(Stadthuys)坐落于马六甲河畔,位于马六甲基督教堂的对面,是东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它曾是荷兰总督府与英国人的行政中心 。马六甲独立后,这里成了马六甲博物馆。
荷兰红屋(Stadthuys)
>>>>独立时代:时光漫漫流逝
马六甲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舞台,这里见证了东方文明从被殖民到最后争取独立的全过程。正是在马六甲草场上,马六甲第一任首相拉曼宣布了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国家独立的消息,马来西亚同样希望马六甲再复往昔的荣光。
但独立后的马六甲,其贸易和文化地位早已被新加坡所取代。这个距马六甲200余公里的国家,似乎更受西方的青睐。马六甲再也不像以往,受到西方的极大的重视。但正是因为它的平静,使得马六甲的一切都保持在原有状态。漫步在马六甲的小巷中,你会产生漫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错觉,缓慢的生活节奏和浓郁的南洋海风,仿佛留住了时间。
(Malacca Malaysia Colourful-bicycles)
>>>>多元文化:马六甲购房分析
漫步在马六甲的城区中,华人的身影随时可见。早在郑和下西洋之时,中国移民便陆续来到这里,与当地的马来人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儿子被称为峇峇(Babas)、女儿被称娘惹(Nyonya)。因此,这里的语言和饮食都不是障碍。在马六甲,华语使用广泛,粤语、闽南语等是当地通用语言;而融合中国特色的娘惹菜可以让我们尝到家乡的味道,地道的中国风味餐馆丝毫不逊色于国内。
此外,为了吸引国外投资,发展经济,马来西亚政府在1996实行了“银发族项目”,目的是鼓励国外退休老人在此旅游并长久生活。由于交通方便,气候温和等众多原因,“银发族项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02年,政府实行“第二家园项目”,将申请对象扩大到21岁以上的外籍人士,并将该项目规范化。我们最低只需30万人民币,就能享受马来西亚居留权和众多国家的快签待遇,极高的性价比使马来西亚逐步成为了中国人移居的好去处。
马六甲的历史文化在世界上耀眼夺目,而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也极具优势,是学生接受西方教育的良好跳板之一。马来西亚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其教育自然沿袭了英联邦国家的教育体系,拥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并且学费低廉。而且,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开展,马来西亚的重要地位逐步提高,国内不少知名大学都前往马来西亚开设分校。无疑,教育资源的提高,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后顾之忧。
作为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枢纽城市,马六甲不缺乏复兴的实力,它所需要的是机遇。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展,新加坡地区的部分职能极有可能发生转移,而转移的最好去处之一,便是马六甲地区。它有着天时和地利,而开放的政策和勃勃生机的东南亚大环境,将为马六甲补足“人和”这颗关键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