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占地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多样的地貌,以及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根据2019年全球野生动物旅游指数的研究,总共有6666种野生动物生活在加拿大。相比以2341种排名第二的美国多了将近三倍。加拿大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野生动物数量世界第一。
加拿大的野生动物多到什么程度呢?平时在城市的居民区里随处可见它们的踪影。尤其像松鼠、浣熊这类小动物,它们甚至直接在你家里筑巢。我作为一名摄影师,在加拿大的8年间拍摄了不少野生动物,其中不乏精彩作品。我们一起来赏析并了解一下加拿大的野生动物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5月,同时该照片还获得了同年新加坡怡丰摄影国际摄影沙龙联赛的优秀奖。
椋鸟属(学名:Sturn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1属。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体形适中,体长172-296毫米;嘴形直而尖,无嘴须;额羽短,向后倾;头侧通常完全被羽。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结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食多在地面找食蚯蚓及其他小型动物。夜群栖。世界共有16种,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中国有10种,见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台湾和海南等省。
知更鸟(英文名称:Robin)又称歌鸲,属鸫科(学名:Turdidae)鸟类。是一种小型鸣禽,约有36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专指物种“红胸鸲”是英国的国鸟,驯良而不惧人。它常会飞到园丁身边找虫子吃。至于它在欧洲大陆的近亲,比起它来便要野性得多了。英国人无论到那儿定居,心里总怀念着知更鸟,因而把一些外表大致相仿,其实种属迥异的鸟类,也称为知更鸟。于是就出现了印度“知更”、北美“知更”和澳洲“知更”。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是一些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在中国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的《山中杂记》中就提到过。
疣鼻栖鸭(学名:Cairina moschata)在中国也称番鸭。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栖息于热带地区,喜欢温暖的水域。在水中扑翅浮游戏水,但不善于在水中作长时间游泳。后驯化为家禽。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多有养殖。人工驯养的疣鼻栖鸭体色多为纯白色,一般称为“白番”,但也有羽色黑白相间的杂色类型,与野生疣鼻栖鸭体色类似。成年鸭眼睛周围和鼻部具有红色或暗红色的肉瘤,成年雄鸭尤为明显。雄性疣鼻栖鸭体重往往可达3千克,甚至更重,雌鸭体重接近2千克。虽已被人工驯化,但由于历史较短,双翼强健,仍旧可以短距离飞行。
燕(Swallow)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每产3~7卵。
北美红雀(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体型中等,体长24厘米,翼展25-31厘米,体重 42-48克。雄鸟呈鲜红色,面部呈黑色,一直伸延至上胸。背部及双翼最为沉色。雌鸟呈灰棕色,双翼、冠及尾羽上有红彩。 雌雄异形,均有羽冠。北美红雀的学名意义是天主教会的枢机,因枢机有着明显的红袍及帽子。皇冠般傲立的穗状头冠和一身烈焰般的羽毛异常醒目,是世界上最美丽耀眼的鸟类之一。留鸟,栖息在林地、花园、丛林及沼泽。它们主要吃谷物,也会吃昆虫及果实。雄鸟是地盘性的,会以歌声来定界。分布于加拿大南部,经美国东部缅因州至得克萨斯州,南下至墨西哥,在夏威夷的大岛及瓦胡岛也有分布
红翅黑鹂(学名:Agelaius phoeniceus),是美洲黑鸟中最出名的是红翅黑鸟,体长19-24厘米,翼展30-37厘米,体重65克,春天雄鸟羽色翅膀上端橘红色连带小块白色,似大帅的红色肩章,头部及爪呈深蓝光泽,所有的羽毛都呈蓝黑色,因雄鸟肩翅呈现鲜艳的红色而得名。秋天羽毛边缘会变成锈色,大都生活在北美沼泽地带。
火鸡(学名:Meleagris gallopavo),亦称吐绶鸡。体长110-115厘米。翼展125-144厘米,体重2.5-10.8千克。嘴强大稍曲。头颈几乎裸出,仅有稀疏羽毛,并着生红色肉瘤,喉下垂有红色肉瓣。背稍隆起。体羽呈金属褐色或绿色,散布黑色横斑;两翅有白斑;尾羽褐或灰,具斑驳,末端稍圆。脚和趾强大。体羽从乳白色至棕灰色至黑色褐黑色,闪耀多种颜色的金属光泽。头、颈上部裸露,有红珊瑚状皮瘤,喉下有肉垂,颜色由红到紫,可以变化。雄火鸡尾羽可展开呈扇形,胸前一束毛球。是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地方首先驯化成家禽的,时间大约相当于欧洲的新石器时代(欧洲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五千年)。火鸡于十五世纪末输入到欧洲,引入中国的时间更晚。火鸡现在北美洲的南部还有野生的。和其他鸡形目鸟类相似,雌鸟较雄鸟小,颜色较不鲜艳。火鸡翼展可达1.5-1.8米,是当地开放林地最大的鸟类,很难与其他种类搞混。火鸡共有六个亚种,现代的家火鸡是由墨西哥的原住民驯化当地的野生火鸡而得来。
海鸥(学名:Larus canus),是鸟纲、鸥科的一种中等体型的海鸟。体重394-586克;体长451-510毫米。寿命24年。成鸟夏羽:头、颈白色,背、肩石板灰色;翅上覆羽亦为石板灰色,与背同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均为纯白色。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虹膜黄色;嘴、脚和趾浅绿黄色。
海鸥是候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森林苔原、荒漠、草地的河流、湖泊、水塘和沼泽中,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和港湾。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或在空中飞翔。在海边和海港,成群的漂浮在水面上,游泳和觅食。海鸥以海滨小鱼、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耕地里的蠕虫和蛴螬为食。
该物种在北欧,北亚和北美西北部繁殖。除冰岛,北部和波罗的海附近的种群,以及加拿大沿海的一些海鸥以外,大多数海鸥都向南部迁移。这将其范围扩展到包括北美太平洋海岸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亚洲太平洋海岸到越南北部,法国和葡萄牙的大西洋海岸,地中海的南部和东部海岸,整个黑海海岸和波斯湾,以及里海的南海岸。
红头美洲鹫是长翅长尾的西半球鹫类,美洲鹫属(学名Cathartes)。体羽暗黑,嘴苍白色,腿白色,头部无毛,红色(幼鸟黑色),上覆有苍白色隆起部分。翼展长约1.8米,体长75厘米。有复杂的嗅管,嗅觉敏锐,利于觅食,主要吃腐肉。
大蓝鹭(学名:Ardea herodias),是鹳形目鹭科的鸟类。共有5个亚种,体长137厘米。全身大部分羽毛呈灰蓝色羽毛,胸口和背部有丝状羽饰。枕部有两枚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辫子。
生境包括淡水和咸水沼泽、红树林、洪水冲积草原、湖畔和海岸,食物主要是鱼或青蛙,也包括昆虫、蛇、龟、啮齿目和小鸟等。是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种常见的涉禽。
鸠(学名:Pigeon),是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有41属309种。鸠通常是指该科中体型较小而尾长的成员。为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和温热带地区的食种子鸟类。这些鸟类为晚成性,亲鸟会分泌鸽乳哺育雏鸟,这在鸟类种也是独特的现象。分布广泛,除两极外几乎都能见到,鸠成员之间体型差异也不小,小型的种类如澳大利亚的宝石姬地鸠(Geopelia cuneata)体长不过20厘米。新几内亚的三种凤冠鸠体长则可超过80厘米,是鸠中最大的种类。凤冠鸠也是鸠类中最漂亮的成员。中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北美常见的鸠为北美悲鸠(Mourning dove),直译为悲鸠,体长23~34cm,重100~175g。雄鸟在整个繁殖期间叫声忧郁。一夫一妻制,可能终身为伴。雌鸟和雄鸟共同筑巢,约需12~14天,一窝有5~6只雏鸟,以返吐方式喂食。主要食物有葵花籽、小米、高粱、玉米等。
褐头山雀(学名:Poecile montanus):共有14个亚种,是一种小型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颊白,颏和喉黑色,下体近白,腹部棕色,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
栖息于海拔800-4000米的湿润的山地针叶林中。留鸟,除繁殖期间和冬季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余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余只。常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群较松散。性活泼,行动敏捷,在枝桠间穿梭寻觅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约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分布于欧洲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东至俄罗斯、蒙古,以至日本、朝鲜。
蓝头黑鹂(学名:Euphagus cyanocephalus,英文名:Brewer’s Blackbird),是拟鹂科,锈色黑鹂属的鸟类。蓝头黑鹂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各州,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以及新墨西哥州北部,夏季时会最远迁移至五大湖附近地区、加拿大西南地区以及美国中西部各州,冬季时会南下至墨西哥中北部。
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
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加拿大黑雁(学名:Branta canadensis),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共有7个亚种,中等体型。该物种的性二态性程度较小,其中雄性比雌性略大,但两者的体重在3-10.9千克之间,身高76-110厘米,翼展为1.3-1.7米。头和脖子很长,背部有不同深浅的棕灰色羽毛,腹部和臀部通常呈乳白色或白色。头、颈黑色,咽喉延至喉间具明显的白色横斑。尾短,黑色,尾上覆羽白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具有黑色的鸟喙和双脚。
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喜栖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飞行时有时呈斜线飞行,有时呈“V”字形,很不规则。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也吃根和植物种子,冬季有时还吃麦苗等农作物的幼苗。迁徙时常集成大群,白天飞翔,傍晚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觅食,常常发出高叫声,极为嘈杂。
分布于北美洲。原产于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范围覆盖了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加拿大鹅通常在该大陆的南部越冬,被引入全球各地的栖息地,进入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部分地区,例如日本,韩国和俄罗斯。
美洲河狸(学名:Castor canadensis),体肥大,体被覆致密绒毛;四肢短宽,后肢粗壮有力,后足趾间直到爪生有全蹼适于划水;尾扁平,游水时起舵的作用;眼小,耳孔小,内有瓣膜,防水;鼻孔中也有防水灌入的肌肉结构;头骨扁平坚实,颧弓发达,颧骨特大;门齿异常粗大,呈凿状,能咬粗大树木。
半水栖。栖息于的溪流、池塘和湖泊附近,有在水道筑坝的习性。昼伏夜出,擅长游泳,潜水时间可达15分钟。以树木的叶、芽和树皮为主食。夜间或晨昏活动,善游泳和潜水,能借助爪向上攀爬。主食树枝、树皮、芦苇等。早春发情交配,每年1胎,每产1-5仔。毛皮珍贵。
原产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北部,后被引入到阿根廷、芬兰、俄罗斯等国家。是加拿大的国兽。
北美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是浣熊科、浣熊属动物。为中等体型食肉目动物,成年体长40-65厘米,尾长20-40厘米,体重4-10千克,雄性稍大于雌性。毛致密,全身毛色为灰棕色混杂,还可见到白化品种。面部有黑色眼斑,形象滑稽,绰号“蒙面大盗”;尾部有多条黑白相间的环纹,大约有5到7个环。爪子不能收缩,不锋利。手的灵活性极好,能抓住飞行的虫子。
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林地。但是,它们也可以在农田、郊区和城市地区找到。可以生活在从温暖的热带地区到寒冷的草原的多种栖息地中。杂食性,能食用捕获的大部分猎物。食物多来自于地面或者临近水的地面。在北美当地,根据季节变化,会吃浆果、坚果、啄木鸟的卵、爬行动物的卵、昆虫、乌龟、青蛙、小型哺乳动物,还会吃鱼类和蛤蜊。在每次吃东西前,总是先把食物在水中清洗一下。原产于伯利兹、加拿大、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美国。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捷克、爱沙尼亚、法国、美国(佐治亚州)、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立陶宛、卢森堡、荷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有引种。
鳟鱼(Salmo playtcephalus),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有10种左右。鳟鱼是一群分类上属于鲑科鲑亚科的鱼类的俗名。所有被称为鳟鱼的鱼类都是鲑亚科的成员。
白靴兔(学名:Lepus americanus),是哺乳纲、兔科、兔属的动物。头尾长413-518毫米,耳朵长为62-70毫米。体重1.43-1.55千克。雄性体型略小于雌性。耳朵比其他野兔较短。毛在夏天时是锈褐色的,到了冬天时就会转变为白色。脸和腿肉桂棕色。耳朵呈棕褐色,边上有黑色的绒毛。在冬季,除了黑色的眼皮和耳朵上变黑的尖端外,皮毛几乎都转变为白色。脚底有密集的毛发,后脚上有硬毛,从而形成“白靴”。它们的脚可以阻止自己在行走时或跳跃时沉入雪中,而脚底下也有毛可以保温。
夏天吃植物,如草、蕨类及叶子。到了冬天,它们会吃树枝、树皮及芽等,也会像北极兔一样从陷阱中偷取肉来吃。它们也会吃动物的尸体,与及在缺乏植物蛋白质等情况下吃大家鼠等啮齿目动物。白靴兔主要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并且不会冬眠。
遍布加拿大和美国最北端。分布区域从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向南延伸。
花栗鼠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灰松鼠的近亲,个头却要比松鼠小得多。它们得体重大约都在100克 ,寿命平均为5~10年,属于昼行性动物。对花栗鼠来说,红松的果实显得太大,它必须仔细研究,找出松塔的薄弱之处。吃饱喝足以后,花栗鼠喜欢在青苔上蹭去粘在嘴上的松油。亚洲东北部、韩国、日本北海道是花栗鼠的主要产区。
松鼠(学名:Sciuridae),隶属啮齿目松鼠科,泛指一大类尾巴上披有蓬松长毛的啮齿类动物,现存约有58属285种,分布遍及南极以外的各大洲(在大洋洲为引入种)。
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生活在树上、有毛茸茸的大尾巴、会抱着松果啃的松鼠,其实只是松鼠科物种中的一个小分支。从海拔6000余米的雪山到太平洋中的热带岛屿,从西半球到东半球,除了接近极地或者最干旱的沙漠中气候极端恶劣、植被极其简单乃至没有的区域,松鼠科的物种活跃在各种陆地生境下,有的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