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三网收视破1,六网收视登顶,在芒果TV播放量超45亿,全平台热搜多达500余轮的“实绩”,《三十而已》之后又一部国产爆款《以家人之名》正式落幕。但观众很难说对剧集的完美大结局满意。
随着剧情后半程不断展开,剧集热度越来越高、争议话题越来越多,观众观剧的割裂感越来越严重,而真正家庭剧的温暖早已被激烈的话题所冲淡。
观众一早开始集体担心一直“作妖”的陈婷,到底会不会被“洗白”。结果到了大结局,这个从第一集开始“疯”的全剧大boss真就被洗白了,而且占据了结局集大部分时间。从头到尾含辛茹苦的李爸再婚不过三分钟,火山姐演戏梦、子秋的咖啡厅到底怎么样了,悬念直接留给了观众,主角们经历了温暖的童年,鸡飞狗跳的成年,终于合家欢的大团圆结局。
但《以家》不是孤例,国产爆款似乎集体患上了HE(happy Ending)综合征,不管有多少坑没填,先完美大结局再说。
于是有了《安家》男主和恨了52集的出轨父亲相拥冰释前嫌;《三十而已》顾佳带着孩子远走茶山,似乎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都挺好》苏明玉因为一叠习题集辞职回家,照顾作妖了几十集的老年痴呆父亲。
大结局似乎成了一座奈何桥,不管之前有多少恩怨没了结,结局都先放下,恩怨一笔勾销。
但仔细回想一下,2010年前的许多国产剧,BE(Bad Ending)还真的不少, 从赵灵儿为拯救苍生与李逍遥“死别”,到小龙女在她的猪哥哥面前化作泉眼,那一代观众简直是被悲惨大结局虐大的。
从结果上看,这些结局虐心的古早经典剧评分普遍在8分左右,而近年来结局“圆满”的国产爆款似乎总逃不脱口碑滑坡的大结局。
为什么我们的国产爆款结局一定要“完美”?又为什么我们的国产剧,越来越拍不好大结局了?
又洗白收工?《以家》的结局真的完美?
这个暑期档,《以家》实火。
各位奇葩人物,带动了一波一波的话题。
但结局一出,又有追到最后的观众抱怨猝不及防——终究是错付了。
陈婷自杀被救回,凌霄劝慰“如果觉得错了,只有活着才能弥补”,最后她带着小橙子回新加坡,终于放过自己放过了凌霄。
李爸娶了贺梅,不仅满足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还终于完成了子秋把名字写进李家户口本的愿望。
李爸劝凌爸拍大合影直接脱口而出,“将来凌霄和尖尖结婚的时候”,凌霄和李尖尖看起来是大局已定。
在庄北的帮助下,火山姐决定重新演戏,回去演话剧去了。
每个人,好像都有了个交代。但为什么看得我想退货呢?
因为故事在观众打下的心结,并没有揭开。只是匆匆地洗白。
曾经无法释怀的,放下了;曾经纠结的,扯证了;曾经无法原谅的,原谅了。
一切都符合国产都市剧爆款定律:不管之前多怨念,结局一定是所有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就拿陈婷来说。
为了一己私欲,从一开始把女儿去世的锅盖到凌霄头上,直接造成凌霄一辈子心理阴影。后来她闪耀回归,又遭遇车祸,只剩凌霄去照顾她,她有没有心怀感恩,学会当好一个母亲呢?
没有。
她反而利用成为母亲的身份作天作地,搅得凌霄尖尖不得安生。
那原谅靠的是什么?自杀。
我都自杀了,你们还恨什么呢?算了吧,原谅就好。
但一切是否真能一笔勾销?
凌霄原本已经成宿睡不着觉了,如果陈婷就这样不负责任地轻生,凌霄下半辈子就不得安生。换个角度看,陈婷不就是用自己的命来威胁凌霄吗?如果她真的死了,凌霄必须一辈子记着她。李尖尖也会因为陈婷的死,觉得自己害了凌霄。凌爸也注定背上一辈子的内疚包袱。
这一招,难道不是比她过去做的,更加恶毒吗?
但凡这个人物,能有一丁点承担错误的勇气和担当,我都没有现在这般愤怒。
但现在这个结局,在我看来是极大的讽刺。这种母爱,请及早放弃。
陈婷扮演者杨童舒发长文回应陈婷人设争议,称自己一开始也不理解陈婷的性格,她认为陈婷悲剧的起源是陈婷的原生家庭刻在骨子里的不安。
杨童舒的表演的确很成功,角色表现更不能上升到演员。可是这种解释我还是不能同意,至少是不能作为角色作恶的理由。
而且由于忙着为这个头号boss洗白,其他观众关心的问题就没时间讲了,比如火山姐的话剧首演有没有成功,后来和庄北在一起没,贺子秋的事业到底怎么样了?
编剧总算好心给了李爸一个圆满结局:熬了半辈子,终于爱情、亲情、事业都有了。
但这个结局还是令人感到可疑,强行合家欢给人的感觉是不牢靠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还是国产家庭剧一个明显的套路:
1、激起价值观念的家庭话题。
2、升级矛盾,制造话题。故事快节奏化、复杂化以掩盖诸多剧情逻辑bug。
3、把反面人物塑造成极品奇葩。
就像《都挺好》的前半部分,极力把苏家三个男人塑造成人间极品,《以家》的风格是前半部分几乎没有一个正常的成年女性。
于是很多人一边看一边怀疑,生活中真的有陈婷、贺梅这样的人吗?
正因为前面极品奇葩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后面她们的转变就难以让人信服。
现实生活里当然有奇葩,但平平淡淡的日常小事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一定要鸡飞狗跳才能出爆款吗?
但《以家》的爆款策略就是前半段让奇葩们可劲儿造,带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但并没有打算真正去应答。
因为前期制造话题时,用力过猛,实际上已经透支了故事现实的合理性,到最后想弥合也不知道怎么补,干脆随便好了。
最后一切都在草草收场的结局中团圆收场。
极致剧情、奇葩人物和“大团圆”结局,就这么成为国产剧经典三件套。
这种爆款策略真的有效?《以家》的收视成功再次证明,虽然进入后半段口碑急跌,大结局也被吐槽,但平台却有非常不错的点击,还能获得S级项目的播放量。事实证明多数观众对于剧集的话题度,以及矛盾的外化表现要求很高。不管结局完美不完美,收视都非常完美。
但,不是观众每个观众都对这个结局满意。观众也会看出主创结局忙着洗白,留给交代其它主角的的空间已经不够了。但观众似乎也渐渐习惯了,好设定、好开头,越展开越偏差,大结局烂尾,似乎已经成为国剧爆款惯例,为什么呀?
为什么国产爆款越来越爱原谅“恶人”,就不能BE了?
近年来的国剧爆款大结局,越来越流行一大特点:大结局原谅“恶人”。
从《欢乐颂》的樊胜美妈,《都挺好》的苏明玉妈,到《安家》的房似锦妈,到《以家》的凌霄妈,唯一走出“恶妈”套路的只有《女人三十》,女人们集体原谅渣男们,对象不同,结果还是原谅。
结果就是观众每次看到这样的大团圆结局都都怄到吐血。
《都挺好》好里苏明玉曾经被苏明成往死里毒打,结果她不但撤诉,看到苏明成走投无路后还心软出手相助。最后苏明成改过自新,去非洲搞事业,临行前和明玉告别,来了个兄妹一笑泯恩仇。
作了一辈子的苏大强, 发现自己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征兆,才想起来自己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
但因为明玉有钱,就要承担最大的养老责任,哪怕她一直被这个家庭亏待。
而苏明玉终其一生想要摆脱原生家庭,最后在父亲记忆错乱的父爱里毅然放弃,事业都不要了,回家用爱供养苏大强。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因为编剧要HE。
《女人三十》里,渣男许幻山作天作地,自取灭亡,顾佳却在协议离婚后开始卖车卖房子给渣男还债,支付员工的遣散费以及死伤工人的赔款。
虽然电视剧结局脸上也还是带笑的,但所有观众都在想:顾佳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给她这种结局啊?
因为编剧要HE。
不是说大结局一定要睚眦必报才好,但这样硬来个和往事握手言和,真的有足够值得原谅的理由了吗?
不好意思,来不及解决了,先圆满结局再说。
但观众的疑惑在于。每一个故事都适合用大团圆结局?这到底是满足观众,还是打发观众?
去年罗佩清编审的无线惊悚剧《金宵大厦》,先是被TVB流放到周末播出,在收视不错的情况下才被高层空降到周一至周五的时段播出。
播着播着成为全程热话+爆款,TVB的观众底盘还是师奶,这样的爆款要不要来个HE呢?
但大结局是男女主回到过去拯救女主,结果努力到最后,还是手牵手一起死了,最后的相遇就连观众也知道是编剧送的安慰,真实的结局绝对就是BE。
为什么山河日下的港剧都敢给出不团圆结局,而国剧一定要完美结局呢?
大概是因为,当下国剧最保险的卖点已经成为:甜和爽。
不管套的是电竞剧、家庭剧还是奇幻剧的壳子,爆款最有效的看点一定是:高甜,高爽,好磕,快来和我一起嗑啊!
哪还有什么悲剧结局呢?所有观众都知道,主角哪怕一开始受尽欺负,总会把坏人一个个打败,扬眉吐气+美人在抱。
当观众的嗜甜、嗜爽需求占了上风,国剧主创和平台也明白了:真实的人生已经够惨了,谁还要看悲剧结局?全部给我HE。
再说就算我有心BE,流量当道的国产剧,又有多少顶流,还能有能力地撑起一个悲情结局?
结果就是不管中间多少崎岖艰巨,剧情最后都回到了国产剧亲情第一的和谐套路。
现实生活里真有这样能够轻易化解的矛盾,有这么突然醒悟的反派吗?
当然没有,因为强行大结局并不符合人性,但却符合爆款法则。
那就不管那么多,先HE。
国产剧,真不必“完美大结局”
于是那种真正捶心捶肺的悲惨大结局,观众真的已经久违。
可是曾几何时,国产剧不但敢伤观众的心,还敢把观众的心伤透。
《春光灿烂猪八戒》是眼泪化作倾盆雨。
结尾时,小龙女为了能拯救即将干枯的东海,只留八戒一个人欣赏漫天的烟花,忽然幻化消失。
换成如今的国剧主创,是不是一定要小龙女活过来才满意?
《仙剑奇侠传》1、3结局虐到一代观众意难平。第一部大结局,留下李逍遥一个人带着女儿,回到余杭镇。第三部大结局,景天命不久矣,却留给观众一个最后的笑脸。
放到现在,是不是要全部给我复活?
其它的悲情结局,放现在要改的多了去了,《潜伏》里,余则成和翠萍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最后竟让翠萍带着娃与余则成经历最残忍的“生离”,看不下去了,余则成是不是要来个完美归来。
张卫健和谢霆锋在《小鱼儿与花无缺》里爱人死去,最后孤苦为伴,是不是,也要改?
更不说什么《杨门女将》《天下第一》、《孝庄秘史》,还有海岩小说改编的BE制造机,什么《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是不是,统统都要改HE,观众才能爽?
但就像之前说的《春光灿烂猪八戒》《仙剑奇侠传》,那些结局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
不就是因为除了主角的小情小爱,角色还有更大、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
故事每每悲剧收尾,正是因为没有完美结局是容易的,付出一切之后的惨胜才是人生更真实的结局。
只是从《琅琊榜》到现在,似乎再没有一部国剧爆款,敢给观众一个这样的悲情结局了。
于是那种萦绕心头的命运的苍凉感,也早就陌生。
可是悲剧就一定苦吗?甜剧就一定甜吗?
但悲剧苦,却有回甘。而强行给出的大团圆,除了硬撒的糖精,还有什么呢?
国剧主创可能为此辩解:我们这么拍,是因为观众喜欢啊。
没错,当代社会,每个人似乎都面临着无穷不尽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焦虑和丧成为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国剧投其所好,就越来越不敢让观众看到压抑、悲伤的结局,强行洗白的《以家》,强行自强的《女人三十》,都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聪明的制片方和编剧,巧妙地制造道德绑架、兄妹伪骨科、原生家庭等一系列爆款话题、利用了观众的焦虑和情绪做出爆款,最后又用一个完美大结局告诉观众:你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骗谁呢?
说到底,大团圆结局,不过是国剧新的爆款套路而已。
偶尔有《天盛长歌》这样的敢逆潮流而行的,也很难成为现象级作品。
创作者被爆款“绑架”的难,在国剧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观众对大结局不满意,会用各种声音对主创提出质疑,可是到了大结局爆款已经到手了。
下一次主创依然会选择曾经的爆款套路。然后制造出的,就是愈发同质化、套路化的流水线产品。
但真正动人的悲剧结局,不应该随爆款潮流被雨打风吹去。
虽然这是一个人人都追求速食快乐的时代,大家的观剧心理已被热搜和短视频牵引到“爽剧”模式,市场的反馈,客观上鼓励着那些明知道流俗、不合理大结局却会“爆”的套路。
可是单一的审美需求不可能带来国产剧的春天。
只有有人敢啃硬骨头,敢逆流而上,国剧才不会被淹没在一片完美大结局的糖渣味里。
我不想为《以家》大结局打call,是因为我不想认同“强行洗白,强行幸福”的中国式大团圆,更因为我不希望未来所有的国剧爆款,都一定要给观众强喂一个大结局。
所有为完美而完美的大结局,都不是真正的HE,而是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