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礤茶山。福建日报通讯员 罗晓军 摄
东南网4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通讯员 王发祥 邱晓丽)民间有谚:“明前茶,贵如金,八闽绿茶看武平。”据《武平县志》记载,早在近两百年前的清道光年间,武平绿茶就以“香高味浓甘爽”而享誉潮、梅、汀等客家地区,并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武平的特色产业。当地在学习、借鉴、融入之余,勇于创新,使武平绿茶成为省内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炒青绿茶之一。如今,武平绿茶绵延着客家的乡情乡俗,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再续辉煌。
规模种植
武平绿茶生产聚集效应明显,桃溪镇是武平绿茶的主产区。
自县城往桃溪途中,时而山峦起伏、群峰叠翠,时而溪河纵横、沟谷嶙峋,时而古树森森、别有洞天,“来武平,我‘氧’你”的宣传口号处处可见。
“武平海拔落差大,土壤肥力深厚,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光热条件和水质也好。”武平县茶叶协会会长林兴发说,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武平绿茶“香气高锐、滋味浓爽、汤清色绿”的品质。
桃溪最大的茶企年年春茶业有限公司,采用的是“前店后厂”的产销模式。
“武平绿茶一般在春、秋两季采摘。最近,春茶采制进入尾声。”年年春创始人王新宝说。
王新宝在屋后捞一把刚炒制的绿茶,撒入玻璃杯中,注入开水。只见茶叶上下翻滚,吮饱热水后沉入杯底,清香回荡在整间茶室。“绿茶不经发酵,茶叶色形保留较好,在玻璃杯中看它翩翩起舞不失为乐事。在我们闽西客家地区,客来敬茶的习俗兴盛,颜值高复情义厚,更为乐事。”他对此颇有意兴。
在武平,王新宝是规模化种茶的先行者之一。
武平种茶虽久,但过去小、零、散,制约发展。据《武平县志》记载:“县内茶叶多零星种植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埂,靠手工制作。”2002年,在武平林改轰轰烈烈推进时,王新宝从原来在荒坡草地上种植茶树,转为租赁林地种植为主。他流转1500亩土地,建成优质茶园,同时投资300万元建起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006年,他牵头创办武平县梁野绿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吸纳茶农1600余人。目前,该合作社共有茶园6000亩,21家茶厂,是武平实力最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
据武平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副站长林文明介绍,2008年以来,武平制定和实施了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全县茶园面积、茶业产量稳步增长。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22448亩,总产量2883吨。
武平县自行车协会环桃溪茶山骑行。福建日报通讯员 罗晓军 摄
品牌带动
规模化种植让打造现代生态茶园成为可能。“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应用‘园改’‘土改’‘树改’或改植换种模式典型示范,带动低产茶园改造,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林文明说,通过和省农科院茶科所、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围绕解决制约现代茶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集成创新和组装配套。现已成功实现野生优异种质资源的驯化,并突破普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
茶园提质的同时,茶叶加工厂房和改造老旧茶厂也取得可见成效。走进年年春茶叶加工厂,连续杀青机、喂青机、生物燃料自动投料机、全自动包装机等加工机械马力全开,正加紧最后一批春茶的制作。
曾贵为朝廷贡品的武平绿茶,一度因品种单一、工艺老旧而沦为每公斤4元的低档货,这让王新宝痛下决心升级设备。
“为生产出高品质、多样化精品茶叶,我在建厂之初就引进一套当时业内最先进的电气化绿茶生产设备,确保茶叶不落地,生产过程安全卫生。如今的新厂房集办公、生产、茶农培训于一体,完全可以满足最繁忙时段的生产需要。”他说。
林文明说,从2017年开始,武平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茶叶加工区建设。同时,在当地旗舰茶企的带动下,武平绿茶加工厂房标准化程度、清洁化水平和加工工艺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形成梁野炒绿(条形)、梁野翠芽(扁形)、梁野雪螺(螺形)、梁野翠珠(珠形)四大系列产品。2018年,在国内绿茶领域内极具权威的“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活动中,我省斩获2金6银,其中武平占2金4银。
去年,我省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业内称“茶八条”。“茶八条”指出,要调减绿茶份额,大力开发名优茶和特色茶。武平绿茶的发展是否会因此受限?
“控制种植规模有利于保持生态,对武平绿茶可持续发展反而是件好事。”在林兴发看来,产量不增而产值要增,除以质取胜外,关键靠品牌。“实际上,长期以来我们就坚持品牌带动战略,举办茶叶品鉴会、茶赛,拉高‘武平绿茶’附加值。2009年,‘武平绿茶’商标获准注册,实现武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2014年,‘武平绿茶’成为武平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武平绿茶’被推荐为‘中国十大绿茶公共品牌’。”
此外,部分茶企已注册“梁野山”“年年春”“富源山”等16个茶叶商标。“企业自己的品牌是子品牌,‘武平绿茶’是母品牌。子母品牌合璧,一同印在茶叶的外包装上,提高整体知名度,降低市场风险。”林兴发说,目前武平绿茶既畅销闽粤赣等地,也在京、沪等一线城市站稳脚跟,还打入美国、法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孩童在桃溪体验采茶。福建日报通讯员 罗晓军摄
茶旅融合
青苔浅浅,春芽吐翠。顺着游览指示标,记者爬上桃溪文化广场后边的茶山,只见,一路上,许多茶树前都立起“认养标识牌”。
桃溪镇宣委王占宏告诉记者,只需花不到300元就可认养一排20米的茶树一年,每年可收获认养茶树所产的茶叶。认养者可自行对茶园进行日常管理,也可委托茶园主管理。
据了解,3月23日,桃溪镇举办了第五届梁野山采茶文化旅游节,吸引上千名游客、摄影和骑行爱好者,以及茶企、茶农代表参加,来自厦门、广东等地的游客还认养了不少茶树。
近年来,桃溪镇依托悠久的种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将“花”和“茶”为主题融入山水风光,打造“武平绿茶”主题养生旅游小镇,月亮湾百茶品种示范园、新礤村“桃韵茶乡 山水画廊”乡村旅游景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武平绿茶”桃溪加工集中区项目都已陆续落地。
“茶园在森林中”是桃溪茶园的一大特色。王占宏表示,下一步,桃溪将进一步利用好生态优势,挖掘好文化内涵,发力茶产业融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
茶旅融合在武平县中山镇龙济村变得更为具象。置身百亩茶园,如在画中走。走进位于该村的松花寨生态茶庄,虽是正午时分,还有不少游客在茶园中体验采制绿茶之乐。
“如今,茶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更多了。就在上月31日,还有30多名上海游客慕名组团过来。”茶庄总经理危力云说。2008年,危力云从浙江回到家乡种茶。2015年开始,他围绕380亩无公害茶园发力旅游:在茶园点缀种植上千棵樱花,在茶山上铺设山地自行车道,还专门设置采茶、制茶游客体验区,打造千亩观光休闲生态茶庄。如今,他瞄准研学方向,首批“龙岩中小学生研学定点教育基地”也已在茶庄挂牌。
随着游客增多,危力云也尝试将茶园风光与茶产业捆绑营销。在高校的技术支持下,“松花寨”古镇云雾茶、茶香小食、3D茶草护颈生态枕等伴手礼先后出炉,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去年,该茶庄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总产值300多万元,其中旅游收入超100万元。
2019年武平“一号文件”明确,将持续引导培育松花寨等一批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山庄。未来,武平将依托茶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观光茶园,打造2~3条休闲观光茶园精品线路,拓展茶园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提升茶业综合效益。
生产人员正检查绿茶加工情况。福建日报通讯员 王发祥摄
春茶采摘忙。福建日报记者 王发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