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项少云
上海虹霞小区的阿姨们,拼团购买了来自湖北秭归的1吨脐橙,直接包下了秭归果农的当季收成;四个月时间里,上海光明乳业、冠生园集团、回力鞋业等老字号、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售出了870万个订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消费零售行业正持续创造新的奇迹。自2018年开始,中国诞生的新消费相关“独角兽”企业,有三成扎根在上海,包括拼多多、小红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1月13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发布《2019长三角新消费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市已成为互联网新消费的策源地和新高地,辐射长三角地区,推动产业经济与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于消费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
2019年12月20日,十一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指出,要把保障改善民生与释放内需潜力紧密结合。聚焦多样化需求,着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发经济”、信息消费等,打造消费热点。
紧贴时代脉搏的政策思路、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始终以人为本的服务,以及作为港口城市与生俱来的消费基因,正在让上海成为新消费的策源地。而当新消费遇上移动互联网,不仅孕育出拼多多、小红书等购物、消费新平台,还“复活”了老字号、催生出网红新品牌。借助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从上海掀起的新消费浪潮,正悄然成为激活中国内需市场的新引擎。
移动互联网时代 掀起“新消费浪潮”
借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上海成为消费领域创新的前沿阵地。2018年,全国新消费相关“独角兽”企业,有三成诞生于上海,覆盖汽车交通、电子商务、本地生活、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报告》披露了上海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新消费“独角兽”集中诞生于上海,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上海零售业基础设施完善,业态发展成熟。
早在2015年,上海社会零售总额已经跨越万亿大关,这一成就至今也只有北京、上海两座城市达成。2018年上海社会零售总额达到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上海已开业城市商业综合体达256家,商场商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63家。在上海的主要商圈中,南京西路是高端零售商的集中地,沿线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汇集国内外品牌近1600个。
第二,上海消费零售相关政策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消费发展趋势。
去年,上海着力推动“首店经济”,一年新进首店835家,其中国际品牌首店300余家。众多国际知名品牌,都曾在上海首发新品。国际零售商集聚度排行榜上,上海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迪拜,超过伦敦、巴黎、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地。
引进洋品牌,也不忘发展本土老字号、老品牌。去年全年,上海老字号推出2000多款新品,百雀羚靠新媒体长图“返老还童”,也成为网红。数据显示,上海全年营收超百亿元的老字号有5家,超10亿元的有13家。
第三,上海体验消费氛围浓厚,成为新品牌的主要诞生地。
近两年雪糕行业诞生的两个网红都与上海有关。钟薛高和奥雪双黄蛋,前者以中式瓦片的外形为特色,2018年诞生于上海;后者是个经营23年的东北品牌,2019年由上海罗森率先引进。至于一点点、喜茶、鹿角巷等奶茶品牌,虽未生在上海,但在上海开店后,才成为全国性的网红品牌。有专注消费品的投资人认为,判断一个新品牌是否能够成为全国性品牌,“要先在上海开店试一试”。
第四,上海科技创新底蕴浓厚,与消费碰撞出新商业物种。
近期发布的《2020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在全球100个科技创新城市中排名第12,在中国仅次于北京。这种环境下,上海诞生了一批互联网新秀。去年,拼多多、小红书、哔哩哔哩均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增速最快的公司行列。
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突破5亿,已是全国第二大电商平台。现在全国每10个快递包裹中,就有3个来自拼多多。通过小红书的图文笔记,品牌商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哔哩哔哩则从二次元网站发展成国内最大的“Z世代”集聚地,蕴藏着许多新的消费机会和模式。
国际化的商圈、鳞次栉比的商店、老字号新品牌,以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新电商平台,共同把上海推向了新消费浪潮的高地。
新消费有效撬动内需市场
2019年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2872亿元,同比增长8.0%;网上零售额达94958亿元,同比增长16.6%。网络零售业对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提振内需,还要从需求端入手,鼓励市场主体推出高性价比商品,让民众愿消费、敢消费。新消费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正是因为它满足了最广大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消费变得更人性和更有效率,甚至倒逼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升级。
扩大内需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激发企业发挥灵活、创新的优势,深入市场、深入消费者、服务消费者。以拼多多为例,新消费浪潮主要在两个大的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协助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
农产品上行方面,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是批发市场,占70%左右。大部分农产品仍需经历“农户—小商贩—产地批发市场—商贩—销地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消费者”这六七个环节。冗长的流通环节中,农产品被层层加价,损耗率也大大升高。
基于现状,拼多多探索出一套“拼农货”模式,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一条直达平台5亿多用户的快速通道。经由这条通道,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拼多多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农产品上行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2018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规模为2305亿元,有业内人士估计,若2019年规模达到3000亿元,那么拼多多将占40%的份额。
工业品下行方面,过往商品销售到农村,主要受制于渠道。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渠道、空间的限制,让农村居民得以与城市居民实现信息平等。
去年双十一期间,拼多多联合五菱宏光等五款车型,推出“买车包油”活动。平台共卖出6000余辆汽车,消费者主要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第二,协助上游厂商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改革。
2018年12月,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计划”,这是一个中国中小微制造企业成长的系统性平台。根据计划,拼多多将扶持1000家中国工厂,为企业提供研发建议、大数据支持和流量倾斜,帮助企业培育新品牌。
比如,江苏丝飘根据拼多多数据设计的新包装纸巾,一个月新品订单量便突破3万单;浙江三禾以前只生产定价199元的锅具,现在根据拼多多用户需求去除多余功能,推出99元的高品质锅具;国内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业德力,推出2.8元包邮的拼多多定制杯子,同等品质的商品,沃尔玛贴牌价是1美元。
截至2019年9月底,拼多多累计推出超1800款定制化产品,订单量超过7000万单,平台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十亿级别的定制化产品年订单量。根据大数据定制的商品质优价廉,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有效拉动了中国内需市场。可见,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带动新消费增长的主要动能。这也是《报告》中提到的“新消费”变革五大特征之一。
从“产自上海”到“来自上海”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本身就代表着中国消费的变迁史。
上世纪70年代,新人结婚都要配备“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些物件中,上海货占了绝大部分。“上海制造”一直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上世纪90年代,中日合资的第一八佰伴商场试营业,107万的人流量创了吉尼斯纪录。随之,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外资零售纷纷涌入。不久之后,罗森、全家、7-11等便利店也遍布上海的街道和社区。2017年上海社会零售总额达到11830亿元,首次超越北京位居全国第一。
在移动互联网驱动的新消费时代,上海同样站在了中国消费变革的最前沿。
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报告显示,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中国营商环境总得分77.9,排名提升至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世界银行的这一评估是以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指标数据为基础的,其中“上海样本”权重占比达55%。
今年1月2日,上海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出台。新方案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比之前覆盖面更广、要求更高。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核心要素,有了健全的制度保障,上海的消费基因才得以延续。
在变革中,新消费浪潮下的“上海制造”,已经不再只是“产自上海”,更多指向“出自上海”,而“出自上海”,则主要靠移动互联网。
深圳和杭州等城市曾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拔得头筹,上海凭借强大的市场和创新优势,近年来在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上后劲十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全国互联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营业收入9902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上海互联网行业实现营收239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这背后,核心推动力正是“新消费”,这一浪潮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带动拼多多、小红书等企业迅速崛起。
《2019长三角新消费发展报告》重点解释了拼多多的模式。过去12个月,拼多多活跃买家数已突破5.36亿,年成交总额达8402亿元。这一平台几乎没有自营商品,但它通过拼购模式、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零售业进入“人为先”的新时代。以“多多农园”“新品牌计划”等为抓手,通过需求侧带动供给侧,充分发挥出平台型经济的强大效应。
上海的营商环境、商业文化、始终以人为本的消费基因,带来“消费者至上”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爆发和落地。这一理念下,商品是否“产自上海”不重要,是否“出自上海”更重要;谈论消费升级或降级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得到了精准而有效的匹配。
对中国内需市场来说,新消费浪潮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百雀羚、大白兔等老字号,喜茶、钟薛高等网红品牌,还是拼多多、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都是新消费的核心市场主体。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各主体有更多试错空间,推动新消费从理念到实际的落地。
中国拥有全球最全的供应链,2020年还将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数字化方面,中国也领先欧美和日本,有着最便捷的移动支付和发达的物流系统。放眼全球,同时具备这些要素的市场很罕见,这使得中国极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径:通过新消费提振内需,进一步拉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消费的策源地、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强引擎,上海值得期待。
新消费迭代传统新零售
业内认为,“新消费”概念是对传统零售模式和理念的颠覆式创新。自拼多多于去年6月份提出“新消费”理念后,这一概念迅速得到全行业认可,多家传统零售巨头也纷纷加入探讨。一度强调“新零售”的阿里巴巴在多处表态时,也逐渐用“新消费”取代了“新零售”。
《报告》针对此前的“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概念,与新消费进行了区别论证。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主要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度结合线上线下和物流。此后,京东提出“无界零售”概念,强调打破行业边界和场景拓展;苏宁提出“智慧零售”概念,希望实现采购、销售、服务等零售运营的智能化。
总体而言,“新零售”强调的是把新技术应用到流通环节中,提高渠道销售的效率。而据拼多多新消费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古塔介绍,“新消费”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将传统零售“以货为主”彻底变革为“以人为主”,强调先去掌握、了解和预测用户的需求,继而系统性创造产品、场景来满足需求。
中国传统零售行业比较强调“圈地”思维。“占据好的位置,就自然有人群涌入,这是传统零售行业的惯性思维。”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这种零售模式更像是在十字路口建一座中央商场,圈住顾客是主要目的,因此,很多线下百货商场和传统电商平台就变成了“网络商业房地产”。
而倡导“新消费”的企业,更像是自然发展的集市,先有一群有需求的消费者,然后才会出现一群商家提供商品,最后自然演化为一个零售经济体。
《报告》提到,作为上海互联网领域的“领头羊”,拼多多通过创新的“拼”模式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零售的渠道变革和制造业的研发生产进入“以人为先”的新时代。
拼多多诞生于上海,是一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新电商平台。其基础模式是,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算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为消费者寻找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商品。
“最核心的是站位消费者。”古塔表示,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拼多多平台逐渐形成了社交拼团、游戏运营等多种购物形式,消费者可以在拼多多平台和朋友一起拼单,也可以边玩边买。
这就导致新消费在模式上与传统的新零售形成了差别。一个是延续传统零售业的“人找货”模式,顾客能买到什么商品,取决于平台入驻了哪些品牌商;一个是强调用户需求的“货找人”模式,顾客能买到什么商品,取决于顾客向平台提出了什么样的需求。
深入来看,新消费浪潮的出现,也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产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城市中等收入人群、“Z世代”、低线城市新人群等共同组成了消费的主力军,而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则提供了了解和满足需求的技术保障。
在另一个重要的向度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政策为新消费的兴起提供了保障,培育出拼团拼购、海淘代购等新消费模式,以及餐饮外卖、网络直播等新消费结构。这些新模式,反过来又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