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
太行金秋
匡庐松泉
太行烟雨
太行雨霁
黄山观云
山乡秋晓
【名家简介】
徐中 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扬州市国画院专职画师、一级美术师,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邀画师,扬州市瓷画协会名誉主席。
徐中,是从长寿之乡如皋来到文化名城扬州的著名画家,我与他是同乡同学,还是南师大的校友。记得青少年时期的他,纯洁而好玩,热情而爽朗。
徐中是毕业于美术院校的科班生,在南师众多艺术名师的熏陶和教诲中,本来艺术天赋就高的他茁壮成长。搞艺术的人既需要有灵气和天赋,还需要对艺术有独到的领悟和视角,徐中无疑是兼而有之的。他执着地追求艺术的真谛和奥妙,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诠释世间物象。在他的笔下,山川流水、飞泉绿树、蓝天白云等都成为了艺术的精灵和美的化身,他以他的心手之笔赋予世间物象以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艺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复制,而应高于生活。画家不仅要关注生活、表现生活、记录生活,更要艺术化呈现生活。一个艺术家天赋再好如果闭门造车,那是绝对创作不出流芳百世的作品的,先天的艺术灵性与天赋,还要后天的学养与勤奋加持,才有可能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徐中深谙此理,数十年来,他堪称是艺术田地里辛勤的“农夫”,利用一切时间走遍名山大川,深入到自然中,与自然面晤、对话。他第一次去黄山写生时,黄山尚未如今天这样是热门的旅游景点,但黄山秀丽壮阔的景色让他着迷,他忘记了疲劳和饥饿,不停地画……他说,感觉自己已与黄山融为一体,黄山让他魂牵梦绕。他七上黄山,看不够画不尽,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写生创作了几百张的黄山题材画作。
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乡村野景都是徐中创作的源泉。除了七上黄山,峨眉山、太行山、九华山等等山川也留下他数度造访的足迹,还有大兴安岭、西双版纳的茂密丛林中也曾出现过他专注写画的身影。
徐中说,他收获最大、记忆最深的是1989年的秋天写生之行。那年,江苏省组织十多位名画家成立写生团。带队的是著名画家亚明,徐中也在获邀之列。写生团第一次是到东北,第二次是到云贵高原,第三次是到古城西安。在这次集体写生中,徐中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艺术水准和见解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徐中不仅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也钟情于水乡风韵。他去过兴化、宝应、高邮、溱潼等苏北水乡,也去过苏州、杭州等江南水乡。他认为江南水乡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恰似小家碧玉,玲珑剔透、精致秀丽,偏向人工美的多;而苏北水乡则是不施粉黛、朴素天成,具有天然美的模样。也因此,在天性恬淡的徐中笔下,在他的水乡系列中,更多的是里下河苏北水乡天然去雕饰的景象。
徐中其实是艺术的多面手,不仅是国画,他在版画、油画、连环画、年画领域都有涉猎且成果丰硕。但在中年后,徐中决定专攻、主攻国画山水。对他的山水,刘海粟曾评价道:“徐中的作品,特别是山水画幅,旷达秀逸,清爽悦目,不拘一格,运笔入情。既有传统笔墨的风范,又融汇着现代人的审美感受,殊属可贵。”他还善于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山水画中,常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朦胧之美。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徐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停止过探索与实践。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在当下这个地球村时代,借鉴融合姊妹艺术、西方艺术显然也是国画艺术创新的一个途径。为此,徐中先后到泰国、新加坡、瑞士、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写生。每到一个国家,他首要去的就是当地美术馆和博物馆。因为那里珍藏着那个国家的艺术珍品,是借鉴和学习的最好课堂。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徐中渐渐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西融合之路。他发现,用色时如果做到以下三点,画面不仅色彩丰富,而且也不会失去中国画的本来面目与韵味:一、用色求单纯。一幅画主要用一种颜色,在同色调中求变化、单纯中求丰富;二、用色与用墨一样,强调用笔,讲究层次、虚实;三、用一种色就用足,将其效果发挥到极致。这样的用色原则,在徐中的水乡题材画作中尤其明显。
徐中为人谦虚憨厚,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虽然恬淡却是个性情中人,虽然言谈不多但却真诚坦率,人画一致。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依然笔耕不辍,对于如徐中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丹青不知老将至,不管过往取得的成果如何丰硕,在艺术的道路上,是永远不会停止向更高艺境进发脚步的。
■丁邦元
【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