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考察的最早的村落就在河南新郑的唐户遗址,早在几千年前村落已经在河南的大地上星河璀璨。
不同于早期社会单一的村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催促着村落文化的持续更新,诞生了诸如耍猴村、飞地村、锦鲤村、书法村......等独特的村落。
耍猴村:南阳市新野县鲍湾村
孙猴子来了,也可以给你训了
对于耍猴,我印象最深的是《上错花轿嫁对郎》里,杜冰雁的书童去送信的时候,刚出门就被耍猴的吸引了,他的手里还拿着糖葫芦,边看、边吃、边喝彩,当时就感觉非常有意思,一直印象深刻。
现在才知道“猴艺之乡”就在河南新野,对,没错,新野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火烧新野那个新野。
当地人耍猴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新野县就有2000多人外出耍猴卖艺。
耍猴人有自己的江湖,每年走南闯北,扒的了火车,走的了乱巷,在过去是最不入流的行当。
每到麦收后和秋收后,耍猴人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就开始外出耍猴,卖艺赚钱。冬天去温暖的南方,夏天赶往凉爽的北方,一人几猴,相依为命。
村里出来的耍猴艺人在中国各省云游,年纪大的耍猴人不仅去过香港,还出国去过越南、缅甸、新加坡等地。
如今耍猴已经成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食不饱腹,颠沛流离,现在的耍猴人可能是最后一批耍猴人了,或许多年以后耍猴技艺的名字只能在非遗中有迹可循了。
飞地村:濮阳范县
山东镇里的河南村
范县当地有个顺口溜:山东地里有个河南县,河南县里有个山东镇,山东镇里有个河南村,河南村里有山东户,山东户里住着河南人。
读着读着就感觉被绕晕了,具体来说就是,濮阳市范县的县城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整个河南范县县城被山东樱桃园镇包围着。
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早的时候,范县隶属平原省(已撤销),山东、河南两地因水事纠纷不断。
1964年2月,政府采取区划调剂的方法,撤销山东省聊城地区寿张县,调整范县县域,整个下游金堤河以南归并为新范县,划归河南省管辖,为便于防汛安置,就将范县的老县城留在山东。
相比于河南,范县离山东更近,当地的孩子一般也就近上学,据说在当地能收到河南和山东两个省的欢迎短信,当地的山东话和河南话听起来差不多的原因可能也是为了沟通和交流吧。
在范县,出省是分分钟的事情,可能在床头是河南信号,到了床尾就成了山东信号,在还有长途的那些年,一不小心就漫游了。
当然,不论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当地人早已淡化了地域观念,融汇在了一起。
锦鲤村:南阳市镇平县向寨村
不用转发,每年游来六亿元锦鲤
最近两年不知道为什么转发“锦鲤”成了一种习惯,不论是考试还是抽奖,很多人都会在出结果前刷屏一波锦鲤,求好运。
在南阳市镇平县向寨村,村民不转发锦鲤,因为锦鲤就是他们的日常。
聪明的朋友一定猜到了,这个村就是养鱼的。
不过,也不是小打小闹的那种,不过2300余人的村子,鱼塘面积超过的2000余亩,其中锦鲤占了六成,真正的为你承包了整个鱼塘。
在这个村,家庭小户每亩进账1万到2万元,养殖大户每年平均净收入200多万,整个村的产值为6亿元左右,单条锦鲤最高曾卖到100万元。
当你还在手机上转发锦鲤时,人家已经靠着真锦鲤发家致富了,与其转发,不如到村里看看锦鲤,沾沾喜气,争取明年来个开年红。
双胞胎村:洛阳市新安县北关村
300户人家出生30对双胞胎
中国的人对成双成有着谜之向往,连生孩子也是,生双胞胎总要比生一个更开心。
在河南就有一个老一辈一定很喜欢的村子,双胞胎村。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个有300户人家的村已经出生了近30对双胞胎。
科学研究规律,双胞胎的出生率是1/89,而北关村的双胞胎出生率已经高达1/10,也就是说,平均每出生十个,就有一个双胞胎,概率也忒高了。
然而,该地位于丘陵地带,这个偏僻的村落不算富裕,村民的饮食很单一,没什么特别之处,而且村民都称没有吃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促排卵药物。
生双胞胎这种事真的是求不得,只能顺其自然,要想知道双胞胎村的秘方,可能还要亲自去看看才会知道吧。
台湾村: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
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关系密切
大陆有个“台湾村”,鲜为人知。
河南省邓州市聚居有台湾高山族后裔1000多人,占大陆高山族总人数的一半。
这件事的渊源还要追溯到清康年间,据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将黄廷率部向东南一带分兵屯垦,黄将军的参军副将依那思罗娶当地岑氏族长的女儿为妻,婚后育有4子,后代子孙均以陈(岑的谐音)为姓。
在黄廷再次出征台湾的时候,依那思罗请将军把次子和三子带回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山社(今邹族),待自己告老还乡时再举家团圆。
部里还有4位高山族士兵也娶了当地的汉族女子,并分别更汉姓为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生活。
历经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如今村民早已和当地人同化了,只剩下长脸型,高鼻梁,突出眉骨、额骨以及内陷眼窝能辨认了,仅有的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及对亲属的特殊称谓还有所保留。
石头村:南阳市内乡县王井村
最传统的中国村落代表
有一个村,周边森林茂密,古藤老树遮天蔽日,走进其中会发现整个村都是石头,所有的建筑都离不开石头,奇石、石器随处可见。
吴垭村的历史悠久,据现存吴垭村东的咸丰二年《始祖吴公迪元之墓碑》记载,吴氏家祖原籍为内乡县城西侧的湍东龙头村堰坡组,乾隆八年迁居至此。
村内古建筑面积562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建筑群93座,现存房屋200余间,传统建筑80%以上保存完好。
保存形态完整的、风貌原始古朴的历史街巷7条,古墓地2处,石碑13通,百年古树9棵,农耕实物、民俗用品等石器具数以千计,新石器时代的遗风犹存。
正因为如此,吴垭石头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仅此一家。
书法村:永城市茴村
逢年过节自己写对联
书法村的人爱写隶书字,年年自写春联,很少有人买春联。
全村书法的启蒙都来自同一个人,郑效治先生。
郑先生一生好学,诗词歌赋、音乐美术、民间杂艺无不通晓,才华横溢,终生不渝地深研书法,加上良好天赋,有一手极好的隶书艺术。
在很久之前,郑先生每年春节给全村人写春联,还向村民传授书法艺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茴村人形成“书法热”,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界的人才。
现在,全村已有能写一手好字的书法爱好者达千人之多,其中中国书协会员5人,省书协会员8人,市书协会员18人。
全村获国家级奖项的书法作品达近百幅,还有一批作品荣获国际大奖。
不少人逐渐由业余变成专业,并创办书画社,出版书法资料,长年举办书法培训班,把书法这篇文章越做越大。
村民有的在本村经营字画,有的在城里开店办班,有的到全国各地销售作品,家里建楼,城里买楼,靠书法致了富。
书法村在文化产业中,可谓是一枝独秀。
地坑院:三门峡市陕县
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
陕北有窑洞,福建有土楼,土家族住吊脚楼,我们河南有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整个村子都在地下,在远处时是看不到村落的,但是能听到说话的声音,这样就会有一种神奇的体验感。
当地的孩子放学之后,会先把书包扔下去,再沿着楼梯进院子里,也是十分有趣了。
最令我感到疑惑的是,整个院子都在地下,怎么处理排水问题?
原来,院子中间挖的有渗水井,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而且聪明的先辈们也早已加固了墙面,防漏水。
地坑院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均有,其中三门峡的保存最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
最“危险”的村:新乡市辉县郭亮村
双手“挖”出的奇迹
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而且还是《举起手来》的取景地,被誉为“太行明珠”。
村子海拔高达1000米,现有83户人家,共三四百人。
每逢夏季村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但事后村民总是又痴情地垒起“新家”,死守在这里,汲取着祖辈的先训和气息。
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村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手力,历时五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万6 千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
这条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蓝家夏夏| ©撰文
西西| ©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