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穿越千年的文化现象——“刘三姐文化”缘何历久弥新

新华社南宁10月19日电 题:穿越千年的文化现象——“刘三姐文化”缘何历久弥新

新华社记者

作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文艺精品项目舞剧《刘三姐》近日在南宁演出时引发观看热潮。此前不久,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位于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依旧天天上演、场场爆满……

刘三姐的故事早在唐朝就有传说,而后出现在宋人笔记里。穿透千年的“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深沉的文化自信,其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与时俱进的“刘三姐”

壮乡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歌谣文化土壤厚重。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多年的学者谢中国说,刘三姐是广西乃至整个珠江流域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因擅长编唱山歌被奉为歌仙,在壮、汉、苗、瑶、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中都有刘三姐的传说。

上世纪50年代是大众戏剧的黄金年代。1958年,柳州市彩调团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由此引发全广西各剧种创作、上演《刘三姐》热潮。1960年,广西举办了《刘三姐》文艺汇演。“这是一场全民性的群众文化运动,共有1209个专业与业余文艺单位以不同的形式排演该剧,相当于每200名广西人就有一人参与其中,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谢中国说。

谢中国说,文艺会演后,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同年7月进京进行了近4个月的汇报演出,随后又在全国25个城市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全国巡演,“刘三姐”由此火遍大江南北。

大众戏剧的蓬勃开展为电影《刘三姐》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运用彩色胶片,将民间传说、优美的广西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歌舞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到国内外追捧。

改革开放后,受“文革”影响而中断的“刘三姐文化”重新兴起。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介绍,1978年,广西重排歌舞剧《刘三姐》,在南宁连续演出80多场,随后到全国巡演,深受欢迎。

2004年上演的《印象·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也是展现“刘三姐文化”的一个崭新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刘三姐艺术形象走向世界。自上演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1600万人次。

据谢中国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国共有逾百个剧团、29个剧种排演《刘三姐》,充分展示了“刘三姐文化”的独有魅力,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近些年又有交响音乐套曲《刘三姐》、木偶歌舞剧《刘三姐》、儿童版音乐剧《刘三姐》等种类,这些新的艺术形式通过每年一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联通世界。

世界的“刘三姐”

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刘三姐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刘三姐》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其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还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尤其东南亚引起了观看旋风。

“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演出,依然是引起轰动。”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说,在新加坡演出时,观众的热情很高,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要签名的人。

黄婉秋说,每次想到这些场景,都激动得想落泪。一位华人告诉她,华人都喜欢看“刘三姐”,不论是山歌,还是山水,那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刘三姐”让华人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了一起。

至今“刘三姐文化”在东南亚仍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团长蒋剑介绍,2016年,新版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赴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演出。“表演时,台下挤满了观众,承办方在外面架设起大屏幕,用直播的方式,供买不到票的人欣赏。”演出结束后,演员向观众问好时,现场总是瞬间沸腾。

新版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导演龙杰锋介绍,新版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从广西出发走向世界,到美国等地进行全球公益巡演,201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为人民歌唱的“刘三姐”

从1000多年前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彩调剧等不同剧种的文艺汇演,从电影《刘三姐》风靡国内外,到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再到民族歌舞剧等新艺术形式,不同版本、不同艺术形式的《刘三姐》不停上演,新的版本不断被推上舞台,形成了穿越千年的文化现象。

龙杰锋说,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刘三姐的歌都抒发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刘三姐文化”扎根现实、为民抒怀,最终为人民所喜爱。

记者近日在柳州“鱼峰歌圩”看到,不少市民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对山歌,听到精彩之处,人群不时爆发出喝彩声。据柳州市鱼峰区文化馆馆长黎萍介绍,相传刘三姐在鱼峰山传唱山歌后骑鲤鱼成仙,当地山歌文化从唐代传承至今,这里每天都有山歌爱好者放声对歌。在广西,这样的歌圩有几百个。

在黄婉秋的培养下,她的女儿和外孙女都能歌善舞,一家出了三代“刘三姐”。“为人民歌唱,为群众演出,这是‘刘三姐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坚持的艺术追求。”黄婉秋说。(参与记者:刘伟、王军伟、唐荣桂、吴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