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感人!潮汕侨批里的温暖年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佘振国

由于各种原因,古往今来,总是有很多人春节期间无法与家人团聚,但这并不影响在外游子通过各种方式向亲朋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问候。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9日就从汕头侨批文物馆采访获悉,作为曾是海外华侨与国内侨眷感情纽带和经济联系的潮汕侨批,便承载了众多这样感人的年味故事。

汕头侨批文物馆中收藏的“过年批” 汕头侨批文物馆供图

在没有互联网、交通和通讯都相对落后的年代,远隔重洋的人们总能在祖国报年钟声响起时,勾起浓浓的乡愁。于是,侨批这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便扮演起了海外潮人与家乡联系的纽带角色,海外潮人通过“侨批”这种特有的方式,将感情通过笔墨沉淀在批信上、糅合进批款中,并一起折叠进了侨批的信封之中,寄给国内的亲属除了批款和慰问外,还有一颗赤子思乡之心。

据悉,旧时除夕夜或岁首,长辈给儿女的钱物称“压岁钱”。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压岁钱》中就有如此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潮汕人将压岁钱称之为“腰金”,而更通俗的叫法则是“压腰”,在实际操作中潮汕人已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凡春节给红包,无论老少都叫“压腰”。

记者在走访时就看到,汕头侨批文物馆收藏的逾11万封侨批中,便有不少“过年批”——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在海外打拼的华侨总会通过“侨批”给家乡的亲朋寄回“压腰钱”,并送上美好的祝愿。

张美生先生珍藏的晚清新加坡林炳和寄潮安大寨上官路乡内新厝“家有若兄台”的新春批信

图片来自“侨批研究”微信公众号

其中,汕头侨批研究会副会长、侨批文物馆顾问、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征集鉴定专家张美生,珍藏有晚清新加坡林炳和寄给潮安大寨上官路乡内新厝“家有若兄台”的新春批信:“是天火轮顺便付去大银壹元,以为贤若木声三人腰金之需,幸得二地均安喜之胜也,余无别言,手书并请近安。林炳和辛巳完月初四书”。

纵使相隔千万里,依然不能忘记家乡亲朋,虽然只是大银壹元,也要三分到人,这份难得的情义,蕴含的是海外儿女那份对家乡难得的牵挂,而随“腰金”而来的只言片语读来更是令人动容。

在馆藏的侨批中,有一封来自旅居马来西亚麻坡华侨郑裕潮的“春节分发腰金”侨批。该封侨批写于1961年1月20日,郑裕潮在这封致母亲的家书中写道:“兹邮上港币一百八十元请分送与下列亲戚作为腰金:全盛兄港币叁拾元;有松叔港币叁拾元;三姨母港币叁拾元;姑母港币拾元;作木老婶港币肆元;芳骏叔港币肆元;二嫒婶港币肆元;另外六十八元请大人收为家用。”

旅居马来西亚麻坡的郑裕潮春节分发腰金的侨批 图片来自“侨批研究”微信公众号

此外,还有一封来自旅居新加坡华侨陈赞名寄给澄邑程洋岗仙美溪外祖母的“过年批”,批信中写道:“兹值年关在即,适逢轮便,谨肃上候函,并呈上国洋二元,以资大人腰金之用。到望查收,示便可也。”

1970年春节前夕,在旅居马来亚华侨王益成先生寄给东溪村女儿王惠贤的批信中,王益成还交代了批款的分配方式:“兹值年关已届,顺寄去港币捌拾元正,至时查收,内中抹出港币二十元与你外祖母,十元与冠山你老妗,余伍十元充作家用可也。专此顺询平安。”

王益成先生寄回的侨批虽未能像在国内一样专备红笺、红封亲手送达,聊表迎春祝福,但其对家人亲属的关心慰问,还是体现出了满满的责任与担当。如此春节“压腰”,尊老爱幼,皆大欢喜。

“振盛兴”批局的经营者后人曾益奋 赵映光 摄

据“振盛兴”批局的经营者后人曾益奋回忆,当时批局最忙碌的季节就是在春节前后,考虑到运输时间等关系,许多华侨都会将贺年侨批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写好,以期在家乡的亲属能够及时收到钱款过年。

批局会尽快将批银送到收批人手里,图为批封上印有“本局批银 即日发清”字样

图片来自“侨批研究”微信公众号

曾益奋说,对于批局存在的时代,国内的侨属一般经济都会比较困难,这些来自远洋的“压腰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些人如果没收到批款就无法过年。因此,每年年关将至之时,批局和送批的批脚们都有这种共识,加班加点也要尽力保证收批人在大年三十甚至大年初一的凌晨能拿到“压腰钱”。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

审签 | 梁泽铭

实习生 | 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