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续了近一年的禁令,正在让成百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梦碎。
大约一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之名签署了一份编号10043的总统公告(PP10043)。学生们随后发现,凡是曾就读北航、北理工、南航、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西工大、北邮等学校的理工科学生,在申请攻读研究生时,都会被美国政府拒签。
这种因个人学习经历而被一刀切拒之门外的做法,让不少学生都有被冒犯的感觉。一纸禁令打碎的不只是留学梦,还有人因此亲子分离,夫妻隔海相望。面对被滥用的权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决定不再沉默,准备起诉美国政府,“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法律对抗禁令”。
学生的行动也被国家高层所关注。7月初,外交部两次在记者会上公开回应10043号公告,敦促美方正视并重新审议这一问题。对美喊话后,7月底的中美天津会谈,中方亦要求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
目前美方尚未给出回应。起诉之路仍然漫长,最紧迫的是筹集到诉讼所需的资金。据律师介绍,开启诉讼进程需要至少35万美元,后续可能需要75-100万美元。在众筹平台GoFundMe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募集到了12万美元,平台有90天的募款期限内,这个进度难言乐观。
参与诉讼的学生也担心,日后再申请签证时可能被针对。虽然业内人士保证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种种不确定性面前,枪打出头鸟的忧虑一直存在。但正像一位学生所说的,“在这个事情真的出来后,如果我们不去发声的话,谁去发声呢?”
“学术无国界”官网截图。
拒签,不可申诉
出乎何薪意料,他一念之下拉起的新微信群“乐观积极诉讼PP10043”,不到一天就满了。紧接着是二群、三群、四群,甚至还成立了家长群。为了便于联络,学计算机的同学写了机器人,自动在各个群间同步消息。十几位学生主动担任志愿者,推进群内事务——为大家争得留学的权利。他们命名这个组织,“学术无国界”。
微信群名中特意突出的“乐观”,反衬出事态的严峻。这群20多岁的学生,大概谁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去起诉一个国家的政府。
在以前,何薪不关心政治,分不清美国两党,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一直计划去美国读博。他有强烈的学术追求,自从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宾大诞生,美国学者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而对国内顶级理工科院校毕业的何薪来说,留学本不是问题。
直到一年前。
2020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签署10043号总统公告,援引美国《移民和国籍法》第212条f款等授予他的权力,以国家安全为由,暂停和限制部分中国学生及访问学者进入美国读研究生或从事科研。
在“国家安全”的定义被日渐扩大化之时,特朗普通过这份只有三页的文件,圈定了一片模糊的禁区:凡是被“执行或支持军民融合战略的实体”雇用,从事学习或研究,或受其资助、作为其代表的中国公民,都被认为可能充当“知识产权搜集人员”,去获得美国的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
起初,10043号公告并未引起太多讨论。时值疫情,各大高校改为上网课,美国驻华使馆也暂停了签证服务,禁令悬而未决。学生们被美国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成就所吸引,申请并未停止。
“当时很早就在新闻上看到了,没想到会落到自己身上,”准备去美国攻读博士的卢望感到,这份禁令的表述很模糊,不太可能让自己拿不到签证。多位接受采访的学生也有着类似的想法,保护国家安全可以理解,但自己只是普通学生,因学术追求而留学,那些“敏感”点与自己无关。
零星的坏消息逐渐出现在论坛、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有人赶在2020年入学,到新加坡、泰国、阿联酋等第三国的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却被拒签。留学生群体中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2021年5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恢复签证服务,一群出身相似的留学生申请失败。拒签文件写明,因《移民和国籍法》212(f)和10043号总统公告,申请人不符合签证条件。拒签结果“不可申诉”,但可重新申请签证。
至今美方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执行名单,但通过美国驻华使馆发出的越来越多的拒签文件,留学生们反向勾勒出一个“被扼杀了求学之路的无辜群体”。据多方估算,可能有数百到数千人受影响。
一名学生收到的拒签单。采访对象供图
10043的模糊边界
今年1月初,有人通过北美留学生常用的论坛“一亩三分地”,建了微信群,互通与10043号公告有关的信息。很快,几个群都被坏消息所占据,有的人放弃留学,有的人准备改申他国,负面情绪开始蔓延。
这进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氛围:任何对取消10043号公告表达乐观情绪的人,都可能被群起攻之。“(之前)群里的氛围是,乐观的人不敢说话,”何薪感叹,“在我们的言论环境里,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说乐观的话,人家会觉得你有点傻,怎么不想想困难。社会上的人都不太会说乐观积极的话。”
何薪理解那些被禁令困住的情绪,但他不喜欢这种氛围。他总觉得,悲观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传播,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做点什么而不是等下去。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成立了那个名为“乐观积极诉讼PP10043”的微信群。二维码扔进旧群后,不断有人扫码进来。
刘强佩服这样的乐观和执行力,很快来到的新的微信群,他也从事计算机视觉研究,准备去美国读博。从小的经历让他有了“不服就干”的性格,他壮硕的身材很鲜明的体现了这点。
“拿到一个博士,拿到一个硕士,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你中间要考托福,考GRE,要去写论文和研究观点,还要去投入大量的金钱,”他说,面对“毫无根据的歧视性政策”,要争取自己正当的上学权利。
类似的信念让这群留学生行动起来。通过统计,他们逐渐勾勒出10043号公告模糊的边界。
在一个收集了300多名留学生信息的调查中,80%的被拒学生来自8所知名理工科院校,即北航、北理工、南航、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西工大、北邮,以及受到国家留学基金CSC资助的公派学生。在过去,这些都是简历上的亮点。
大部分被拒学生来自理工科专业,如电气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等,亦有部分为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以及文商科。据刘强了解,上述八校中部分文商科学生签证未受影响,但也有人被拒签。
《中国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已有500多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申请赴美签证时被美方拒签。而从人数上看,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学生为了避免有拒签历史,选择暂时不办理签证。据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分析,可能有3000到5000名中国学生受到禁令影响。
微信群里的调研打捞起很多被拒学生的故事。一纸禁令打碎的不只是留学梦,还有人被迫亲子分离,夫妻隔海相望。有位向媒体讲述过个人被拒经历的学生,后来因为心理压力,不再接受采访。
在他们建立的“学术无国界”网站(https://www.10043.org/)和社交媒体上,憔悴、焦虑、心酸的故事比比皆是。
一名学生的自述。图源学术无国界官网
这种因个人学习经历而被一刀切拒之门外的做法,让不少学生都有被冒犯的感觉,“没有证据就觉得你是间谍,非常不舒服”,“只要在这个学校学习过就是间谍,有口袋罪的感觉”。但如何在规则内为自己争取权利依旧是个技术活,每一步都要很慎重。曾经有言辞激烈的同学提出,要去特朗普推特下留言骂他,这引起了反对。
“我唯独担心,我们毕竟是组织行为,如果这个事情以不合法、不合理的方式,反而会有不好的影响。”何薪说。而他们的最终手段,也正是起诉美国政府,希望法院作出撤销禁令的判决。
美国高校喊话政府
其实,这个新成立的“乐观群”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导者。所有工作都是大家自愿承担,遇到分歧时,全靠投票决定。
后来对外广为流传的名字“学术无国界”,是在一次采访后才起的。当时有媒体想报道这群中国留学生的遭遇,希望他们有个统一的名称。深夜在“乐观群”里征集时,有人想到了“学术无国界”,大家当即一致通过。第二天睡醒,何薪才知道这个新的名字,他也很认同。
包括何薪在内,参与活动较多的二十多位同学构成了“学术无国界”的核心成员,不断有人加入,哪里需要帮忙就有人站出来作志愿者。“人尽其责”,刘强负责对接媒体,他善于表达,颇有新闻发言人的气质,接受采访时,总是用严谨的措辞向记者描述整体情况。
起诉之路十分漫长,落槌之前还有很多可以争取的空间。5月底,学生们向全美上百所高校发出联名信,介绍这些留学生遇到的困境,希望自己申请到的学校能给予支持。
周边云曾参与起草联名信,一位英文较好的同学起草了底稿,放在群里集体润色。林振公曾在几个群里征集签名,核实信息。两人成为志愿者的原因很相似,看到有人提出在互相安慰外还做点什么,于是主动加入进来。
第一批联名信通过校内邮箱发出一周左右,陆续收到了一半多高校的回复,大多都表达了对这批留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有的学校表示将通过设在华盛顿特区的法务办公室游说国会议员,希望改变或撤销禁令。
特朗普签署的10043号总统公告。文件截图
康奈尔大学副教务长温迪·沃尔福德(Wendy Wolford)长长的回信让周边云印象深刻。她说,学校曾致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直言美国国务院需要对10043号公告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否则执行中就存在反复无常或不公平的风险。
“我们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压力和困难的时期,但请知道,我们正在尽一切可能为您提供支持。”沃尔福德写道,作为一所大学,我们致力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进入我们的校园,我们希望我们很快迎接你们所有人回到Ithaca(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或纽约。
在向“学术共同体”发出邮件后,美国大学组织、美国大学协会、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物理学会等机构和多位美国教授也都公开表达了对学生的支持。
临近开学,几位同学又起草了第二封联名信,希望学校可以让受影响的同学延期入学。多所高校也反馈了最新情况,表示还在为学生努力,但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周边云理解学校的难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学校能做的也就是游说和表达诉求。
这期间,几名麻省理工的博士生经人牵线联系过来。他们都是美国人,来自校内的人道主义组织,致力于帮助国际学生应对歧视等问题。几位美国学生帮他们联系到了最初的报道,来自特朗普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报的采访。
双方还在ZOOM上几次连线讨论应对策略,几位博士建议他们可以准备一份请愿书。这是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一项权利,实践中,如果30天内在白宫网站“我们的人民”上收集到十万个签名,政府就必须予以回应。
很难说这些努力最终能起到什么效果,但这些陌生人伸出的援手让何薪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和感慨。“在遥远的美国,竟然有一群美国人会关注这件事,帮助远在中国的我们。”
用法律对抗禁令
对于这场抗争,可能最终要到法庭上才能要到答案。过去几年里,特朗普签署了越来越多的禁令,多项涉及中国公民及企业的禁令引发集体诉讼。微信和TikTok禁令相继被法院判决无效。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司法部也放弃上诉计划,特朗普时期的诸多做法得以纠偏。
从美国大选开始,遭受禁令的留学生群体,一直对拜登抱有期望。即使是不关注政治的同学,从大选辩论时就在关注美国的政治进程。11月初开票那几天,林振公每天早上睁眼都要先看选情,在做毕业设计的间隙也要刷一下进展。
回忆起2016年,在一片惊愕声中,特朗普击败希拉里赢得美国大选。当时何薪完全没有注意大洋彼岸的变化,只是隐约觉得商人特朗普可能比老式政客能更好带领美国。周边云记得,奥巴马的两届任期前后,中国留学生迎来了赴美留学的黄金十年。谁都没想到,短短四年过去,自己会成为特朗普政府一项项难以预料的政策的受害者。
1月底,当年的奥巴马副手宣誓就职美国第46任总统。拜登带领民主党重返白宫后,采取了多项被留学生们称为“拨乱反正”的政策,但在10043号公告上迟迟未有动作。
也差不多是这段时间里,因为疫情造成的“堆积”,很多留学生在向美国移民局申请OPT时遭遇大面积延误。这是一项支持留学生参与实习的政策,但对申请时限有严格要求,一旦超期很可能丢失工作乃至非法滞留。今年2月,一群留学生就此起诉美国移民局,双方最终在7月达成和解,移民局调整政策。
这些对垒启发了何薪,成立“乐观积极诉讼PP10043”群时,他就想到通过诉讼争取自己合法的权利。学生们想到一个形象的说法: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法律对抗禁令。
经过多方推荐及筛选,他们最终联系到十余位律师,并与部分律师视频连线讨论诉讼。但与之前的几场集体诉讼不同,律师们在10043号公告上并不乐观。从行政角度,10043号公告只涉及几百至上千人,很难成为拜登政府第一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从司法角度,10043号公告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出台,推翻难度极大。
但这终究是要走的一条路。“美国有独特的制度,解决问题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要用他们的思维,他们既然是三权分立,就得通过另一项权力来解决问题。”林振公说。
经过反复沟通,移民律师Ira J. Kurzban有意代理此案。这位年逾七旬的移民法专家,代理过大量涉外籍人士权利的案件,不少诉讼直至美国最高法院并取得胜利。在一些采访中,有人形容他是美国移民界的传奇。
还有很多待解难题摆在留学生们眼前。最紧迫的是筹集到诉讼所需的资金。据刘强介绍,至少筹集到35万美元才能开启诉讼进程,后续视诉讼进程,最终可能需要75-100万美元。在众筹平台GoFundMe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募集到了12万美元,平台有90天的募款期限内,这个进度难言乐观。
事实上,光发起筹款就存在诸多难点。一个巨大的争议出现在是否要在国内平台上筹款。显然,对一项影响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发起诉讼,如果能开通国内平台,筹款工作可能容易很多。但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受困群体中除了应届毕业生还有已经在读的博士和资深的访问学者,大家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到多位律师咨询建议。
5月底学生们开始筹备,因为担心存在法律风险,微信群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意见,讨论来讨论去一直没找到稳妥的方法。拖到6月底,大家最终决定只上线国外的公益众筹平台GoFundMe。
“一想着这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如果真的那么多钱打到你账户上,谁都不敢去做这个事。”而在GoFundMe上款项筹集完成后,将由代理律师提款,不需要志愿者保存或转交,提款记录和诉讼进度都要及时公示。
欢呼时刻
最初的筹款公告出街后,反而收到很多问题和质疑,学生们意识到公告信息披露不够,需要提高透明度。卢望提出,自己来撰写一份更详细的筹款倡议书。他很早进群,一直抱着等别人解决问题的心态。看到志愿者人手不足,进度受阻,他“醒悟过来”自己也要做点什么。
他已经毕业几年,原计划去年入读博士,但被禁令挡在国内。他白天有一份全职工作,还要挤出时间和导师团队做研究,只能每天晚上琢磨倡议书。他一直是理科生,平时只需要写八股文式的程序文档,倡议书的写作过程很挣扎,2000字的短文用一周时间才磨出来。
学生们把倡议书、申诉书转到各个微信群和论坛,有人同情和支持,但也有人冷嘲热讽。很多人都见到过“学生气”“异想天开”“没有阅历”“太理想主义”这样的评价。更有甚者直接无端开骂,连“学术无国界”的邮箱也收到过这样的信件。何薪在一个留学论坛上的账号,被人模仿了名字和头像,发表了很多恶意言论。
“我就觉得没必要这么上纲上线人身攻击,但有些人明显让你感到他有非常大的仇恨,我都不知道仇恨从何而来。”周边云说。但唱衰与好事者终归是少数,卢望能感觉到倡议书的效果,解答了诸多疑问后筹款速度在变快。
在长期的低迷情绪后,“乐观积极诉讼PP10043”群里终于迎来了一个欢呼的时刻。
7月初,外交部两次在记者会上公开回应10043号公告,敦促美方正视并重新审议这一问题。对美喊话后,7月底的中美天津会谈,中方亦要求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
“我们同时也看到大量受到10043号公告影响的莘莘学子自发成立网站,讲述自身被拒签的经历,呼吁维护学术自由,这是美方应当正视的声音。”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一次记者会上说。
“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个事情被忽略掉,那就真的是被遗忘过去了。”刘强说,很多学生都给国内的高校、教育部、工信部、外交部写邮件、打电话反映过问题,这些反馈一度石沉大海,大家都没想到最后居然得到公开回应。不少人感到问题有望解决,新闻和表情包在群里刷屏。
逐渐提高的热度也引起媒体关注,不断有记者找来,但面对媒体时他们犯了难。有人反对接受采访,因为“不可控”。但反复讨论后,更多人支持与各方面的媒体打交道,毕竟这件事很需要美国舆论的支持。
多家外媒的关注让何薪出乎意料,即使严格的刘强,也觉得大多数报道称得上客观,最令他欣赏的还是《科学(Science)》杂志的报道,“很震撼”。
“如果我们不去发声,谁去发声呢?”
被卷入10043号公告中,学生们最担心暴露个人信息。几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隐匿学校或专业信息,防止定位到个人,可能会导致日后申请签证时被针对。
虽然业内人士保证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征集原告时,大家也有这样的担忧。何薪观察到,目前100多位志愿担任原告的学生,大多已经在美国读书,困扰他们的是回国探亲后可能无法返校,而尚在国内的学生则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感觉这种环境下,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采访时刘强几次说要“闷声发大财”,但他也说,“在这个事情真的出来后,如果我们不去发声的话,谁去发声呢?”
禁令的影响依然看不到头,为了给学校一个交代,林振公还是选择去美国使馆体验一次拒签。坐在地铁里,他一直在思考怎么回答面试官关于国家安全的提问。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工程管理,修房子修路时如何把控效率、保障安全。不仅是纯民用,也完全不涉及高新技术。
与大多数同学的经历不太一样,面试官看到材料上的学校没有直接拒签,反而和他聊了起来。听完林振公介绍自己读博的研究方向,面试官甚至说了句“interesting(有趣)”。面试官表情和蔼,频频低头寻找豁免选项,一直没问学校及国家安全的问题,这让林振公一度产生希望。
直到面试官的手伸向代表拒签的白色文件纸,那一瞬间他就知道自己凉了。
虽然几个微信群一直有人进进出出,但林振公、刘强、周边云、卢望、何薪依旧保有那份宝贵的乐观精神。他们分散在国内各个城市,从未在现实中见过,但都相信这份不合理的禁令早晚会成为历史。
几位学生的都谈到,因为学术追求,他们争取留学权利的信念很坚定。纵使被嘲笑天真,很多人也真心相信“学术无国界”,希望自由研究学术。禁令之下,互联网让何薪得以和大洋彼岸的合作伙伴共同工作,他觉得新冠疫情更是证明这点,各国学者的在线碰撞,促进出更多学术成果。
这段人生困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与反思。职场上历练多年,这些乐观积极的行动让卢望很受震撼,在以前,他甚至不认为生活中存在为公共利益奋斗的人。评职位遇到不公和暗箱操作时,他也只是耸耸肩,“职场嘛,算了”。直到他遇到真正的人生阻碍——10043,并成为志愿者参与对美国政府的诉讼。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可以去争取,也有必要争取。也让我认识到有这么一群人有这样的行动力、有这样的意识,也让我因为这个受到鼓舞。”
“每个人都难以忘却从梦寐以求的学校收到offer的那一刻,在这背后,是多年来家庭不懈的支持。”学生们制作的一份连环画,向外国读者讲述自己从求学到拒签的一路过往。
(为保护采访对象,何薪、周边云、刘强、林振公、卢望均为化名。)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