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座落户法国小城的雕塑,背后是一段百年前远渡重洋的壮志岁月……

当地时间5月4日下午,

一座以纪念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

为主的《百年丰碑》大型雕塑

被安放在距离法国首都巴黎

100多公里的小城蒙塔日

(又译蒙达尔)。

雕塑《百年丰碑》

以勤工俭学的“工”字为基本造型,

正面以群像方式呈现出

十多位留法勤工俭学代表人物形象,

背面以法文镌刻有

“勤工俭学100周年”等字样。

雕塑《百年丰碑》由

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

吴为山创作完成,

艺术地再现了百年前

胸怀救国梦的先辈们赴法求学的风采。

从1919年开始,

一批批年轻的中国学子

漂洋过海来到法国,

在巴黎、蒙塔日、里昂等多座城市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探寻民族救亡图存之路。

他们中有周恩来、邓小平、

蔡和森、陈毅等革命先辈,

也涌现出许多中国现代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奠基人。

△赴法留学生合影

1964年,法国成为

首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是

中法友谊的重要篇章。

今天,让我们再次

循迹那段历史

看中国进步青年们远渡重洋↓

十九世纪末,中国国门被西方诸国强行洞开。通商口岸数量的增多,虽然伴着丧权辱国的悲惨事实,但西风日渐、西学日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尤其是传统的读书人和朝廷士大夫,也开始觉醒。一些有识之士,认清了贫穷挨打的根源,他们终于挣脱了锁国闭门的束缚,走岀国门。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就是这些背景下的产物。

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成立

△李石曾

李石曾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人,1881年出生于保定高阳县。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历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曾被咸丰皇帝特召为皇太子的师傅。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李石曾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早在1902年8月,在父亲的安排下,李石曾随同清朝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赴法游历。

李石曾到法国后,入蒙达尔纪农业实用学校学习。三年后,又入巴黎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特别注重大豆的研究。他于1907年出版了法文版《大豆的研究》专著。由于对大豆研究的成功,李石曾于1908年在巴黎西郊创办了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豆腐工厂曾先后到高阳县农村招募工人40多名。

△李石曾在巴黎创办的豆腐工厂

为了提高这些工人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李石曾在工厂内办了一个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一般的科学知识。他亲自为学校编写教材并到课堂为工人讲课。这是因为有了这个经历,李石曾意识到,白天在学校学习西学,晚上到工厂打工,是中国留学生了解西洋文化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北京留法俭学会第三班学生赴法前留影。第一排左六为吴稚晖;第三排左八为李石曾

1912年,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赴法俭学,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

1915年,李石曾又与蔡元培等人于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宗旨改为“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便是“勤工俭学”四个字的由来。有趣的是,李石曾在巴黎的豆腐工厂中那些从家乡招来的“以工兼学”的工人,实际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

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创造了条件。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为提倡国内青年学子赴法学习,也为促进中法友谊,1916年3月,中法两国人士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欧乐、穆岱等,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一年后,蔡元培在国内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开始着手组织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这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赴法留学的热潮,各式各样的留法预备学校在长辛店、河北高阳县、保定及四川成都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1920年6月,勤工俭学生抵达马赛合影

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其中以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留学生基本上都是16~30岁的青年。其中,较为知名的人士有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一家,王若飞和贵州教育界知名的黄齐生甥舅等。他们到法国后,有的先工后学,有的先学后工,有的边工边读,绝大多数都加入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互帮互助。

△邓小平留学法国的工卡

根据一份当时的调查数据,共有400-500名中国留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进入了70多家工厂做工。除此之外,不少于200名的留学生还在平时当散工、干杂活。这其中,约有670人进入巴黎及法国各地的30多个学校,其中多是首先补习法文,然后进入工业实习学校及其他学校学习。暂时没有工作,处于候工状态的留学生只靠“留法勤工俭学会”发放的微薄的维持费度日,生活极为艰苦。

△如今的布里留法工艺学校

中国留学生在进入工厂后完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和法国工人或华工一起劳动。每天8小时工作后还补习法文或学习工艺。他们的勤奋吃苦让法国工人、学生和友好人士对他们表现出了普遍的欢迎和关切,同时也让留学生们广泛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实际。有些青年则着重锻炼自己,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

△1920年,勤工俭学生在蒙达尔女校留影(左一蔡畅,左七向警予)

另外,法国政府在这一轰轰烈烈的事件中,也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在1919年留学运动高潮之际,法国驻华公使和领事官对勤工俭学生赴法留学表示了热切的欢迎。1919年4月15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开学,法国驻华公使包扑(Boppe)亲临该校,发表演说。成都、福州等地的法文学校开学之际,两地的法国领事也均亲至法文学校,或表示支持、或邀约校长至领事馆,对工作表示钦佩,法国政府则为赴法学生提供优惠船票。

1920年10月,法国政府正式在外交部内设立“中国留法学生监督”这一职位,其职能包括:“向学生推荐老板、帮助他们建立与其他人的联系、将学生的进步随时告知驻华公使、接待和安置中国学生”等。正是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才能在短短时间内达到高潮。

△1921年周恩来(后排右三)与北京、天津勤工俭学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在巴黎合影

如今,在蒙达尔市,为纪念曾在这里勤工俭学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该市将火车站前的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当地一栋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宅,曾是昔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青年的寓所,现在已成为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念馆。

△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让大批中国青年走出了国门,接触了国外先进思想。勤工俭学会中的先进分子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利用在欧洲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1924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中国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留法勤工俭学的大批先进分子或回国,或转赴苏联学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正式宣告结束。

黄浦码头是留法勤工俭学生的重要出发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中国到法国一般是走陆路,即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东三省、莫斯科、华沙等地到巴黎,中途换车八、九次,快车12天,慢车15天到达。十月革命后,由于俄国境内被重兵封锁,中国通往法国的陆路被阻断,于是勤工俭学生只好改为水路,乘船由上海出发,途径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提、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至马赛,再乘火车抵达巴黎。

△上海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印发的《赴法须知》

从那时开始,由上海走水路,就成为了留法勤工俭学生海上交通中的主要方式。为应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留法勤工俭学生骤增的情况,上海及时设立了一些相应的组织和服务机构。

除了已有的经办留学生事务的社会团体寰球中国学生会、华法教育会外,还有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北巷5号的预备赴法学生之联合会,以及在霞飞路尚贤堂对门的上海留法俭学会。

△1919年10月,陈毅赴法勤工俭学前在上海的留影

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是留法勤工俭学的高峰时期。期间,共计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畔乘船出发,悉数抵达法国。这20批赴法人员中,除了4批乘坐日本轮船和2批乘坐美、英轮船的学生外,有14批乘坐法国轮船,直达法国,耗时均在40天左右。

△1919年7月7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生留影

黄浦江两岸分布着众多码头。留法勤工俭学生究竟是从上海哪个码头出发的,众说纷纭。杨浦区党史工作者们在查阅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报刊——《申报》《民国日报》《字林西报》等报纸后发现,20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6批在位于今杨浦区境内的黄浦码头登船出发,其中包含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由此可证实,原黄浦码头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从上海出发的一个重要地点。

△1922年聂荣臻留法家书

(一)新闻报道登载从黄浦码头出发的有3批

1、第11批:1919年12月9日,司芬克斯号(Sphinx,又译“司芬克”“凤凰号”等),聂荣臻等乘此船赴法。

2、第12批:1919年12月25日,盎特莱蓬号(Andre Lebon,又译“央脱来蓬号”“阿特尔兰蓬”等),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乘此船赴法。

3、第19批:1920年11月24日,高尔地埃号(Cordillere,又译“高儿的耳号”等),刘清扬等乘坐此船赴法。

(二)船期信息登载从黄浦码头出发的有2批

1、第18批:1920年11月7日,博尔多斯号(Porthos,又译“包岛斯号”等),周恩来等乘坐此船赴法。

2、第20批,1920年12月15日,智利号(Chili),何长工、穆青、孙福熙等乘坐此船赴法。

(三)船期信息和新闻报道均登载从黄浦码头出发的有1批

第17批:1920年9月10日(另有说法为9月11日),盎特莱蓬号(Andre Lebon,又译“央脱来蓬号”“阿特尔兰蓬”等),邓小平等乘此船赴法。

△1921年,邓小平与同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远房叔父邓绍圣的合影

相关阅读

100年前,毛泽东在黄浦江畔送别小伙伴……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综合新华社、国际在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海市杨浦区党史研究室、央视网、上观新闻等

编辑:章丛雨

审稿:周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