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最早,斗南被叫作“目登登”,这是一句彝族话,翻译成汉语就是“向阳坝子”。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从最早“靠天吃饭”的运气,到现在“鲜花经济”的蝶变,这片土地始终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
向阳坝子的晚霞时光
6点钟,李忠家的晚饭做好了。用自家种的金雀花煎个鸡蛋,光是闻着都能勾起肚子里的馋虫;老火腿用辣椒炒一下,一碟咸菜,一碗米饭,吃得很踏实。
李忠今年50出头,平日里就在儿子的花卉公司帮忙。每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喜欢把“当年”的“创业史”给晚辈们讲上一遍。
李忠说自己是亲历斗南变化的一代人。“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人只会种菜。”李忠往嘴里扒拉了几口饭,继续说,“那时住的都是砖房,村子里的路一下雨就都是泥巴。”1986年,李忠结婚,新娘子还没走到家,鞋子上、裤脚上全是泥,看着都很滑稽。
1991年,李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村里也有了第一条柏油路。
“1983年,化忠义老先生种下了斗南的第一批剑兰,1987年,人们开始效仿。一直到1995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花,我们家也是那个时候种的。走到哪里都能闻着花香、看到花,真是漂亮!”
鲜花改变了整村人的命运。最早的“斗南花街”就是在1995年形成的,村子里50多米的一条路,摆满了鲜花。
除了在街上卖花,李忠还和老伴骑着那辆凤凰牌单车拉着一筐花,从斗南村一路骑到巫家坝的机场,把花卖到省外去。
就这样,几年后日子开始慢慢变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从斗南运出去的鲜花越来越多,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到了2005年,我们村的人就开始盖小高楼了,一直到2007年,那小高楼是一栋比一栋高。”
2007年,李忠家买了第一辆小汽车——本田卡罗拉,一直到现在他也没有舍得换车。“这车啊,我不换,就一直开,都有感情了。”
再后来,李忠有了自己的鲜花铺面,也有了自己的鲜花品牌,他也不再是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儿子长大了,还从沿海城市聘请了专业的营销团队,一边探索着如何把鲜花种植得更漂亮,一边探索着更大的省外市场。而李忠也能骄傲地在饭桌上,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亚洲花都的灿烂晨光
每一个卖花、买花的人,都见过凌晨三四点钟斗南花市对手交易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
购买商们都拥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在电子大钟面前按键购买。
“花拍中心”是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鲜花交易的重要平台。从2002年12月20日开拍以来,共拍卖交易各类鲜切花100多亿枝,交易额达50多亿元。
1991年出生的李明凯,早就接过了父亲李忠的担子。和父亲不一样的是,他赶上了斗南花卉快速崛起的大好时机和“互联网”这趟高速列车。
2015年,24岁的李明凯看着“斗南·花花世界”建成并投入使用,2300多户花商从老市场搬进了焕然一新的新市场。
为了能做好鲜花产业,李明凯大学学的就是“花卉产业”。毕业以后,他到海南、广州等地专门参观当地的鲜花种植产业,后又到国外调研。他发现只有不断创新、培育新品种,才能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努力研发出更加完美的品种,并且在保鲜和运输环节下功夫,尽力减少对鲜花新鲜度的损耗。
鲜花有了更好的品质,接下来李明凯要做的就是寻找“客源”。通过网上销售,他不仅找到了更多的代理商,也开了自己的网店,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喜爱的鲜花。
如今云南是中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地区,占全国鲜花生产的70%以上。而斗南,已经成为全国最集中的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区,从花卉种植、包装、交易、冷链物流、科技研发、花卉工业、旅游等一应俱全,这里的鲜花更是远销俄罗斯、波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斗南,就是鲜花的“代名词”。现在的斗南早已今非昔比,曾经泥泞的道路,早就被笔直的水泥路所替代;曾经低矮的土墙农舍,早就成了一排排的高楼大厦;曾经的瓜棚豆架,也早已变成了花卉大棚。这里还是斗南,那个洒满阳光的向阳坝子,如今已华丽登上亚洲花都的舞台。因为这里的土壤和阳光,它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在这里建园种花;因为鲜花的品质,它让无数爱花的人,在这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支鲜花物语;也因为这里的包容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这里找寻自己的那片天空。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孙莹
责编:毕群
编审:周晓雪 沙兰梅
终审: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