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企、城、转、合: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十年之后

中新广州知识城迎来了“十岁生日”。

2010年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从8.08平方公里起步,奠基前这里是一片荒地,鱼塘和农田遍地。

十年后的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十周年暨知识城国际科技中心启用活动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举办。知识城已蝶变为一个17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

2010年,距离广州市中心30多公里,中新广州知识城还是一片荒地,鱼塘和农田遍地。如今再看,知识城陆续引进落地创维、诺诚健华等重大项目165个,目前在建企业投资项目79个,总投资近17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过3000亿元。

十年前的阡陌交错,如何发展成为当下的广厦万千?

答案或许就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的“企”“城”“转”“和”之中。

企:龙头的扎根

沿着九龙大道行驶,吊塔不断映入眼帘。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土地上,数年内,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世界知名生物医药项目已盖起数层楼房。

一座城,内在生命力在于“产”,而“产”则离不开一个个企业、重大项目的集聚。

去年9月,在中新广州知识城,14个重大项目在当天集中动工,总投资额约523亿元,中新广州知识城迎来“爆发期”;

今年2月28日,21个项目签约落户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其中不乏“全国第一”,甚至“全球龙头”的顶尖项目;

仅3个月后,广州开发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共同举办142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活动,在主战场中新广州知识城,66个项目同日按下“启动键”……

百济神州是“产”的发展见证者之一。3年前,百济神州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去年9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竣工,全球领先的抗癌新药PD-1将实现“广州智造”。

走进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一期,在一条长达100多米的白色的走廊里,是百济神州的制剂生产车间,配备两条自动灌装线和一条全自动包装线,仅需22人就可在1分钟内产出300瓶产品。

“在一期建成的基础上,我们把2年、4年后开始的二期到四期的建设项目拉到今年同时进行,整体工程的完成时间足足提早了4年。”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举例说,同样类型的生产基地,在美国可能需要7年才能建好,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可能只需两年时间就能建成。

如果说百济神州将实现全球领先的抗癌新药PD-1“广州智造”,那么被称为“广州第一芯”的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落户,则标志着广州先进制造业“缺芯”成为历史,该公司拥有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是知识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的标志性项目。

“我们的总产能预计在明年达到4万片,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芯片产业的发展。”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说。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粤芯半导体第一季度销售逆势增长超过预期25%,生产周期缩短5%以上。

这些龙头企业落地带来“产”的发展。

如今,百济神舟等项目带动了诺诚健华、赛默飞、绿叶、恒瑞、龙沙等30多个生物医药枢纽型项目在广州开发区聚集,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总营收近千亿元。粤芯动工建设后,已有80家集成电路企业链企业前来考察,32家企业注册落地,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已经形成。

城:一片黄土到希望新城

2013年,刚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时,陈培进没有料到,这里除了九龙大道附近,到处是黄土。

“13年我们开始打造项目的时候,招商非常困难,拉了国外很多企业进来,但很多企业来看了一眼,发现是荒地就打道回府。”当时,为中新广州知识城招商的难度,作为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的陈培进记忆犹新。

刘建刚来到这里时,也被这里的环境“吓到”:一片黄土,有同事还发现地上有蛇;交通不方便,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不愿意到这里,有时候打电话“连信号都没有”。

正如陈培进和刘建记忆中的那样,十年前,距离广州市中心30多公里,中新广州知识城还是一片荒地,鱼塘和农田遍地。

在今年年初疫情未开始时,陈培进刚在广州接待了一群商业代表,他们来后感到很惊讶,短短数年时间里,一座新城从一片黄土中崛起,活力四射。

“有人马上就问我们,要是有企业想到这里来怎么样去安排?因为他感觉到可能会有很多企业愿意到这里进驻,因为这个地方适合工作和居住。”陈培进说。

刘建也直言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很多人认为是天翻地覆的,我认为这个说法真的不过分。现在不仅有很多的生物制药公司在这里聚集,而且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刘建笑着说。

在百济神州生产基地,处处是围起来的工地,二期到四期的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刘建发现,周围配套的餐馆、租住的酒店和公寓多了起来,比几年之前大大增加。

交通,串联起城市,也凝聚着人民的期待。在知识城,未来将有40公里的风雨连廊,为人们遮风挡雨。还有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一个30分钟通达机场、火车站、港口,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正在这里酝酿。

“转”:知识经济的新畅想

2008年,新加坡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彼时,广东与新加坡提出了共同打造知识城项目的构想。两年后,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知识城被赋予了引领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使命。

经过数年发展,中新广州知识城在知识经济上的发展不负期待。

“钱从哪来”一直是广州华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春波的一块心病。以前缺钱,黄春波甚至把家里的一套房子拿去银行抵押。

作为一家以医学检测诊断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公司,该公司是轻资产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在没有抵押物的前提下,公司很难筹到资金。

去年9月,中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诞生,黄春波“心病”有了“新药”医。该产品发行规模3.01亿元,债项评级达到AAA级。作为首批参与的试点企业,华银健康获得了2300万元融资。

“用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融资困境。以前金融机构要看到房屋砖头才肯借贷,如今则看重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和技术含量。”黄春波感慨。

像知识产权证券化这样的先试先行,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副主任董琤的赞赏。

“这样的一系列的制度探索也好,举措也好,带动或者促进了高端产业向上的汇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提升,促进它的经济转型。”董琤说。目前知识城的知识经济发展要素高度聚集,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

2016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这也是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

4年后,知识城在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创新等五方面重点领域已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模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和典型案例。知识城也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园区和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

今年,在广州市预算报告中,知识城更获得40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园区。知识城中部区域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面积2平方公里,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成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地。

“合”:新加坡的味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知识城的缘分开始于五年前,筹划建设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我很高兴看到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院的研发平台开始结出硕果,并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我谨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向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十周年表示衷心祝福。”

在30日的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施一公、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梅彦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副校长蓝钦扬等中新学者为知识城建设10周年献上视频祝福。

作为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已有不少来自新加坡的科研成果进行落地转化。

“我们整合华南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优质项目在这里进行产业化。”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说道,目前,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建成6大研发平台,已经孵化出30多家企业,启动产业化项目47个。

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潘则建将自己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落地。其牵头的“珠三角地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项目,该项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的财富和基础设施较易受到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量化分析,并提供有关经济和人口风险大小的预测指标。

作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湾顶明珠”的双重加持,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规划建设与未来发展广受期待。在中新两国建交步入30周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也迎来第一个10年的新起点上,中新广州知识城下一阶段如何起步?

据介绍,当前,中新广州知识城正规划建设“一核两心三区多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下一步将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落地,让中新二期合作继续乘势腾飞。

6月30日傍晚,在知识城第一个综合性商业园区——广州知识城腾飞园里人来人往,对面是数座广厦,约500米外就是何棠下地铁站,新加坡人陈培进感到,这里已经有了点“新加坡的味道”。

【记者】吴雨伦

【摄影】梁文祥

【通讯员】张成 蔡妍菡 饶凤珍 林洵

【作者】 吴雨伦;梁文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