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 两江观察
对许多地方来说,与大学为邻是不可多得的创新资源。
怎样把资源用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毗邻西部(重庆)科学城和大学城的沙坪坝、璧山、九龙坡等区县,持续探索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例如在西洽会上,沙坪坝、璧山等签下多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落地项目,有的项目刚刚“走出校园”便获得风投青睐,有的项目达到10亿级的投资规模。
由此可以看到,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大有可为、前景广阔,是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有效路径。
当然,这条路尚处于“探路阶段”。怎样走快走好、少绕弯?近日,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接受两江观察采访时认为,对重庆而言,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聚焦产业创新,让大学的创新资源更有效转化为“财富”,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建成投用的金凤实验室。(西部(重庆)科学城供图)
“匹配”产业
大学,是一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支撑。
姚树洁认为,要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圈,高校是当仁不让的“主抓手”。他举例说,在国内,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的地区,并各具优势——
在北京、上海,集聚了我国众多顶级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开创性研究领域具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队”多,瞄准的是“国之重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也最为明显;在深圳,则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在深圳大学城及深圳西丽湖科教城聚集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大研究生院、清华研究生院等大批一流高校,中兴、大疆、深信服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受益颇多,带动性很强。
从这些城市的实践看,深圳的方式对重庆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最具借鉴意义。即:依托城市的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布局,对接当地大学的优势学科,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作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主阵地”,沙坪坝、璧山、九龙坡、北碚等区县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以拥有高校数量最多(16所)的沙坪坝为例。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是该区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该区已形成环重庆大学、环重庆师范大学、环电子职院—建筑职院等4个创新生态圈,建成创新平台62个,入驻项目团队1455个,2021年实现年产值超过30亿元。
这4个“圈”,既与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匹配,更与当地的产业布局息息相关——
重庆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985高校。环重庆大学的“圈”,聚焦智能制造、设计创意等领域打造。例如此次西洽会上签署的塔科光电项目,即是重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光纤智能感知产品。
再如环重庆师范大学,特色项目包括重庆应用数学中心、东部校区的拾光格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港等;环陆军军医大学,则重点培育生物医学产业;环电子职院-建筑职院,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文化创意等项目。
从这4个“圈”的重点看,与沙坪坝聚焦发展智能制造、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布局是相匹配的。
璧山是我市的产业大区,处在大学城(西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新(重庆)科技城的核心地带,聚集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
由此,璧山构建起以“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为核心的“1+3+N”科技创新体系。其中,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入驻50个科研团队,覆盖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遴选重大31个科研项目团队,落地碳化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智能电气设备等9个产业化项目;将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及试验检测基地……这些项目,可以说为璧山的四大产业集群量身打造。
同样,北碚以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为抓手,布局建设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科创中心等重大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联合攻关技术难题,成功培育出菩璞生物、天维新材料等企业和团队超过300个,新增科技型企业300家。
由以上实践可以看到,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的打造,均与当地产业布局环环相扣,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阿尔法机构采用的对构齿轮传动由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重庆大学供图)
突出特色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抓住产业这一核心,还要找准突破口、切入点,走出区域特色之路,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成经济实物量——
璧山的特色是“研究院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例,该院孵化的企业基本都由高校教授创办,不仅包括大学城各高校团队,今年还成功落地新加坡国立大学杨勇刚博士的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项目等,累计孵化落地25家科技企业,推动50余项产品技术中试熟化,项目整体估值超8亿元。
沙坪坝把重点放在梯次推进的“圈”上。“一区四圈”“一校一圈”“一校多圈”“多校一圈”“跨区建圈”等形态层层递进,突出“一圈一特色”。一是盘活“老”资源,通过推进楼宇升级,盘活老厂房、老空间、老街巷,集约场地73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创新平台62个,入驻项目团队1450余个,孵化科技型企业320家,2022上半年实现年产值超26亿元。二是用好“新”资源,系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创新资源“无缝连接”,建立专业服务机构5家,组建总规模7.5亿元的创投基金5支,举办双创活动300多场,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变现。
北碚则更重视“串联”。在紧盯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同时,做好“大学+”,以西南大学“一点”串起多个创新要素:一方面内聚校地融合,另一方面外联探索建立“北碚—绵阳—西南大学”两地一校合作模式。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建成26万平方米孵化空间,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开展相关技术攻关。龙帆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谋划未来
紧扣产业,抓住特色,背靠高校“智源”,各区县创新生态圈建设不仅要干在当下,还要谋在未来。
这些区县对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都有着清醒认识,也直接反映在了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璧山认为,高端创新资源不多,创新引领发展的动能不够强,高科技、高层次专业人才仍然缺乏;沙坪坝指出,创新开放资源优势变现不足,借力高校科技研发优势助推经济发展还有差距;北碚提出,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姚树洁认为,重庆及各区县要进一步做好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要理清几个关系:
◎和先进地区的关系。和北上广深相比,重庆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起步较晚,差距较大,一时赶上并不现实。重庆是产业重镇,应该更重视应用型研究,让成果直接服务于产业,同时也要把本身具有一定优势、并且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领先的基础研究做好,让有限的资源更精准地使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政企校之间的主体关系。在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中,要认清企业是市场主体,不仅要集聚创新要素,更要集聚市场要素,让科技创新见实效。政府、高校、企业都要有清晰的发展方向、路径、层次和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制度创新和落实的关系。在创新中各级形成的各项制度要彻底打通梗阻,让高校、企业把政策利好用充分,要让政策精准落实到人。
◎各区域之间的竞合关系。各区县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一些可以“单打独斗”的项目可以各展所长,但一些前景很好的重大项目,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区做不下,就可以协调统筹落实,做到竞合兼济,既竞争又协调、既分工又合作。
此外,姚树洁还呼吁,重庆以及各区县要大力宣传自身在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展现求才若渴的态度和惜才如金的举措”,广纳新锐企业和未来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