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将减少对进口食品依赖 本地农产品2030年将供三成营养需求


东盟头条电 目前,新加坡本地农产品生产量还占不到国人营养需求的10%。下个月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将负责落实这一“30·30愿景”。到了2030年,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将能满足国人三成的营养需求。

新加坡政府并将为此加速推动国内农产品行业的高科技转型,借助创新和可持续的农耕和渔业养殖等技术,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

3月7日,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环境及水源部开支预算时指出,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所设下的农产品生产量要比目前的高出好几倍。

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回复《联合早报》采访时解释,国人的营养需求主要分为蛋白质(25%)、主食(25%)和蔬果(50%)三大种类,并以保健促进局“我的健康餐盘”(My healthy plate)为依据。

农粮兽医局发言人说:“我们希望国人最终所吃的食物中,三成是由新加坡生产。把本土食品产量换作国人营养需求的百分比,是一个更广泛全面的标准,能更好地反映新加坡人的实际食物需求。例如某一种食物因国人饮食喜好或习惯的改变,食用量出现变化,但它所属的营养类别却保持不变。”

目前逾九成粮食从外国入口

马善高指出,新加坡超过九成的粮食从外国入口,因此可直接感受到全球食品市场的不稳定性。

他说:“本土生产将能降低我们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在海外供应中断时缓解冲击……要实现‘30·30愿景’,本地农产品业者须采纳新的解决方案提高生产力,实践研发成果,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以克服我国的资源局限。”

“我们的农产品行业需要展现新格局。支持本地农场进行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是落实本土生产策略的关键一环。”

农粮局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本地目前有226个持牌食品农场,包括三家鸡蛋农场、111家海上或深海渔场、11家陆地渔场,以及81家蔬菜农场。

马善高说,政府接下来将与本地渔场合作,协助业者迈向高生产力和可持续的经营方向,把新加坡打造为热带水产养殖中心;并继续扩大采用先进技术的室内农耕生产,以及进一步支持越来越受业者关注的都市农业,如在屋顶空间耕作。

食品局推出“三大食物篮子”策略

由李显龙总理亲自领导的研究、创新与创业理事会(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uncil,简称RIEC),将拨款1亿4400万元支持农产品科技相关的研发工作。

食品局在4月1日成立后,农粮兽医局把食品相关的工作交由这个新法定机构处理后便会走入历史。

马善高3月7日也勾勒了食品局所肩负的使命——确保食品安全,供应有保障。

食品局也将负责监督整条食物供应链,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流程。该局将与业者携手推动本地农产品行业的转型,为国人提供优质的工作。

食品局接下来将通过“三大食物篮子”策略,进一步保障我国食品安全。除了大力推动本土生产策略,另两个“篮子”是寻找多元化的进口食品供应源,以及协助本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把在国外种植的农产品带回本地。

国会拨款委员会7日通过了环境及水源部的2019财政年27亿5227万元开支预算,今天会继续辩论文化、社区及青年部的开支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