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周刊》上海站负责人、「海派空间」主编:张雅歌
文字书写在中国具有悠远的历史。
在文字书写的长河中,中国人形成了“金石永年”“纸寿千年”这样的理念。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更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古往今来,不管是收藏性质的还是学术性质的,都对无数经历了时代洪流的历史材料,对其留存的艺术与学术的双重价值所景仰、学习。这不是少数人的嗜痂之癖,而是对文字的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学人墨迹丛书第一辑《谢稚柳》由德高望重著名老报人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先生主编并撰序。内设“诗册” “信札” “诗翰、题跋” “谢稚柳与书法” “谢稚柳用印选” “谢稚柳年表”。其中“诗册” “信札” “诗翰、题跋” “谢稚柳与书法”四个版块分别由海上名家韩天衡、吴灏、徐建融、刘一闻分别撰文。现受郑重先生授权支持,“海派空间”将分五期分别呈现。——编者
1980年谢稚柳以徐熙落墨法绘《夏山霁雨图》
序
文/郑重
壮暮翁谢稚柳的书风和画风有着强烈的一致性,而且是书风随着画风的衍变而发生变化,相得益彰,个性鲜明。谢先生没有专门学书,他的书法是和学陈洪绶的绘画并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的画风虽然转向宋人,但那老莲体的书风却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研制南唐徐熙的落墨法,其书风也随之转向唐人张旭的行草。谢先生对于学书不赞成不用心脑,依样画葫芦的死摹硬临,而是主张先熟其笔性,取其态势,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风格。无论是对老莲体的秀美或是对张旭的颠狂,他都守着这一宗旨。在这方面,有吴子玉、韩天衡、徐建融、刘一闻诸君的专论,勿须我再作赘述。
郑重与谢稚柳书信往来
这里选编的谢稚柳书迹,多侧重于画上的题跋、友朋翰礼,从四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虽然只是他书迹中的沧海之一粟,却清晰地记录着他的书风的衍变,而且有着更多的历史性和文献性。我们也可从中看出生活环境、游踪对他的绘画的影响,更可看到他的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特别是处于逆境中,他仍然没有放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热衷于搜集老一辈画家的诗词,所得者以稚柳先生的诗词最多。那时,我每周都去报社排字车间劳动,学习排字,我即想把谢先生的诗词排印成册。他的诗词中有一些冷僻的字,字架上也没有,刻字老师傅就专门为之刻字,我不会拼版,又是老师傅帮助拼版,并帮助在手动打样机上,把书稿一页页地打印出来。稚柳先生有堂号为“鱼饮溪堂”,故此册以《鱼饮诗稿》名之。开始他不愿署名,还是我自作主张在封面上署他的名字。此册虽然简陋,但谢先生甚为欢喜,分赠一些朋友,得和诗一百二十首。和者也都是民国学人。凡是有和诗者,他都赠画相谢。
谢稚柳与谢端如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于重庆
在这里发表的谢稚柳写给郑重的信札,多是和这部诗稿有关。诗稿中有“采薇”一诗,那时正值批林批孔,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被批判戴着花岗岩头脑,顽强不化,是复辟倒退人物。谢先生和我通信,就是讨论如何处理这首诗。
郑重与谢稚柳书信往来
这期间,我们的话题多是在古典诗词上,谢先生的诗受唐李商隐、李贺的诗影响较深,我亦有同好,此时正想写李商隐传。除了“二李”,我们讨论最多的是宋代王安石、苏轼,那时正是评法批儒,把王安石、苏轼以政敌论,我们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多的讨论他们的相通之所在及他们的友情,为了能更多的了解王、苏的交游,谢先生以《宋人佚事汇编》两册相赠。三姑谢月眉亦能诗,她也兴致很高地参加了我们的讨论。我们论诗,使处于逆境中的稚柳先生的心境得以解脱,给他们带来愉快,高兴即时信笔为我作画。他赐给的诗册、画卷多是兴致之作。故他在《塞上牧马图》卷后题跋云:“客岁,郑重同志见此诗,以为饶有画意”,“近兴发为此写一卷,时作时辍,穷兼旬之力,始促成之”,使他感到“旧游如昨”。
谢稚柳在张大千的摩耶精舍与徐雯波(左一)、秦孝仪(右二)等人合影(中间为张大千蜡像)
有一段时间,我为中国古代诗词着迷,不想再当记者,想去研究机构作专门研究,写信和谢先生商量。他劝我不要离开报社,再说“报社不一定放你走”。我虽然未离开报社去作专门研究,但在我们的通信中仍然在讨论诗词的问题。他在北京鉴定古代书画时,还致信问我《李商隐传》进行得如何。在他病危弥留之际,声音微弱还喃喃地说出“李商隐……”每忆及此,心中总会有一种惭愧之情,由于自己的学养不够,虽然资料盈箧,至今未敢动笔写李商隐传,更没有写出好的诗来。
还有二封值得一说的信,一是他家人赴美,携带的物品在海关被查。海关的朋友告知我这个信息。此时谢先生在北京,我即用航空快件告知他此事。他旋即来信,写道:“接二十六日手书,深为感谢,人生交游,深知的朋友总是不多,这原是客观事实,中外古今,无有例外。我一不求名,二不求利,三不为自己谋地位,一生为自己所爱好的努力。这也是一种殉道精神吧。”另一封信是谈建设纪念馆事,当时上海已为几位画家建纪念馆,朋友们也期望上海能建谢稚柳纪念馆。我即致信在美探亲的谢先生,转述朋友的美意。谢先生回信说:“我对此类事,看之甚淡,不甚理解”。至于给领导写信,他在信中说:“一,我与领导过去并无一面之缘;二即以我个人在上海来说,要我在政治上某一动作,能产生什么影响的话,这可以说是毫无作用的。相信兄亦一定承认这点。”这两封信都是发自肺腑,动以真情,为肝胆相照之言。
郑重与谢稚柳书信往来
起始,谢先生用的信纸不是太讲究,在画案上随便找到一张纸即用来写信。后来我要求他用笔写在笺纸上,他回信说:“尊命用墨笔奉答,甚无佳趣,不欲拂尊意耳。”在他的虹口旧居处,我看到他早年用的宣纸、笺纸及八行册,都隐印着他的堂号,或他画的梅竹,甚为考究。
1937年,“东西南北之人”——谢稚柳、黄君璧、于非闇、方介堪、张大千(从右到左)等人游雁荡山
谢先生的信札留存在朋友手中的很多,可见他收到朋友的信札也应该不少。但是在他的画室或书房中,除了保存有张大千早年写给他的几通信,其他朋友的信一封都不见。问其原因,他说:“为了不给朋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看后都随手处理了。”他对朋友的一片赤诚,爱护细致,令我为之动容。
《壮暮翁自书杂诗集》书写在成都诗婢家笺谱上。1964年,我西行采访过成都,在街头书铺上见到此书,赏心悦目,即购下携归。本想用来抄录杂记,但未敢造次,可能是机缘未到,一直未能寻到书家书写。辛酉(1981)之岁,向稚柳先生出示求书,他欣然应允。在书画之前,我担心墨透纸背,在页中衬以宣纸。谢先生在书写时将宣纸衬页一一抽去,背纸不留一点墨痕。谢先生对墨的控制,令我敬佩。
潮涨汐落,似乎感到都很遥远,历史只留下这样淡淡背影,而且渐去渐远。渐远!渐远!渐远!
郑重与谢稚柳书信往来
谢稚柳年表:
1910年5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天王堂弄。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
1916年,入私塾读书。
1918年,开始学画。
1925年,从晚清进士钱振锽在寄园就读。
1929年,离开寄园,由常赴宁,经族叔谢仁冰推荐,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从事管理档案工作。
1934年,始作《陈老莲》文,后发表于《京沪周刊》。
1937年,作品《山茶》入选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
1942年,在成都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同年赴敦煌考察,做了大量研究记录。
194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44年,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
1945年,抗战胜利,在西安举办画展。
1946年,由重庆到上海,在成都北路中国画苑举办画展,并出版《谢稚柳画集》。
1948年,《谢稚柳画集》第二集出版。
1949年,《敦煌石室记》书成。同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为委员会成员,从事编纂、主管、接管和收购文物的鉴定工作。
1955年,《敦煌艺术舍录》出版。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1957年,《水墨画》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唐五代宋元名迹》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内蒙古观光团,历时一月,计程数千里。
1962年,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书画鉴定组,从北京出发,经天津、哈乐滨、长春、沈阳、旅大,跨越四省,往返半年,所见书画万余轴。
1964年,在成都、重庆等博物馆鉴定书画。
1966年,《论书画鉴别》一文写成。
1973年,《水墨画》由香港中华书局重印发行。
1979年,《鉴余杂稿》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朱耷》一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出版。同年,出席中国文艺工作作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0年,参加西泠书画院首次书画创作活动。同年,上海朵云轩、香港集古斋联合在香港主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并出版发行画集。同年,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并选为委员。
1981年,赴日本参加“上海与大阪友好城市五周年联合画展”,同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同年,《谢稚柳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展览馆联合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同年,应邀赴江苏展出。
1982年,赴东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日本二十人联合画展,任中方代表团团长。
1983年,张大千逝世,在上海书画界悼念张大千会上发表悼念讲话,并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纪念文章。同年,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在北京成立,任组长。
1984年,全国书画巡回鉴定工作在北京开始进行。同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同年,《黄源、巨然合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壮暮堂诗词》在香港出版。
1985年,赴日本参加上海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展览开幕式。同年,赴美国参加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学术讨论会。同年,安徽合肥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并游黄山。
1986年,《燕文贵范宽合集》《梁楷全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赴香港参加中文大学主办的画展,并参加学术讨论。
1987年,赴香港参加中文大学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览》开幕式,并参加学术讨论会。
1988年,一月,在天津参加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三月,郑重著《从寄园到壮暮堂—谢稚柳艺术生涯》一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同年,《谢稚柳八十经念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洛阳、天津、广州相继举办《谢稚柳书画展览》。
1989年,赴日本参加“上海、大阪结为友好城市十五周年”庆祝庆祝。
1990年,全国书画巡回鉴定工作经过八年大量工作,跨越全国各省、市地区博物馆、文物店等,鉴定八万余件书画,是年暂告段落。同年,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
1991年,赴澳门参加由上海对台办、澳门新华分社、澳葡台总商会联合举办的“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开幕式。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文物巡回鉴定小组总结。同年,随上海博物馆《文物之友》考察访问新疆、库车、吐鲁番等石窟壁画和古城遗址。同年,郑重编著《谢稚柳系年录》一书由上海书店出版。同年,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谢稚柳画集》。同年下半年,谢稚柳艺术馆在家乡常州市博物馆内落成开幕。
1992年,赴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参加“董其昌世纪画展学术讨论会”。同年,应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邀请赴台湾参加访问。
1993年,《荣宝斋画谱之八十五谢稚柳绘写意山水部分》由荣宝斋出版。
1994年,7月,赴日本大阪参加“谢稚柳、村上三岛合作画展”。8月,赴台湾省参加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举办的“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画展”开幕式。
1995年,为上海博物馆新馆捐款三十万美元(1994年谢稚柳、村上三岛在大阪合作设立画展所售画款)。由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会出资为谢稚柳塑造铜像,12月在常州“谢稚柳艺术馆”落成揭幕。同年,《壮暮堂诗抄》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原郁著《谢稚柳传》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6年,二月,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谢稚柳卷》由苏州古轩出版社出版。6月,《敦煌艺术叙录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7月,《鉴余杂稿》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修订重版。
1997年6月1日逝世于上海广慈医院,终年88岁。
谢稚柳用印选:
郑重,1935年12月生,安徽宿州人。字若清,号大泽乡人,斋号百里溪。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
已出版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画家及收藏家传记《谢稚柳传》《唐云传》《林风眠传》《程十发传》《张伯驹传》《徐森玉传》《张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