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志浩、张新)
100年前,一批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中华复兴的道路,从上海北外滩启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途。这其中有一长串光辉的名字: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李立三、李维汉、王若飞……
油画《赴法勤工俭学》
从左至右:陈毅、聂荣臻、赵世炎、向警予、蔡和森、 李维汉、邓小平、李富春、蔡畅、周恩来、李立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北外滩逐渐开始承接原在外滩沿线的外贸航运功能。1860年,英商宝顺洋行在北外滩建起上海第一个轮船码头——长121英尺(36.9米)的宝顺码头。次年,美商旗昌洋行也在北外滩建起长70英尺(21.4米)的旗昌码头。到1870年,北外滩就有汇源、怡和、旗记、老船坞、顺泰、海津关、同孚、虹口、新船坞、耶松船坞、耶松船厂、宝顺、仁记等十几个外商码头和船厂。
《公共租界东区图》(1929年)
图中可见北外滩中的众多码头
(上海市档案馆藏)
伴随诸多码头的建造,北外滩还出现了专门经营码头业务的码头公司。与此同时,水上客运也同步兴起。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开辟上海至汉口的客货运输。其后,旗昌轮船公司又收购了宝顺洋行的船只和码头,开辟了上海至宁波的定期班轮。几乎是同时,法国邮船公司也把航线延伸到上海。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汇山码头景象
(图源:上海音像资料馆)
接着,英国的卡望尔、夏尔及葛连等轮船公司也开始经营上海和英国伦敦之间的航线。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的大型远洋轮船“鸭加门”号就首次停泊在虹口码头。1873年起,德国航业局也投入了3艘船行驶于汉堡、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之间……北外滩的水上客运逐步从沿江、近海发展到远洋。至19世纪末年,上海已被世界公认为到远东公出或旅游必到的地方,而北外滩则成为最重要的交通集散地。
留法俭学会讲演会
(上海市档案馆藏)
1912年,留法勤工俭学会成立。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留法前辈一方面宣传“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勤工俭学宗旨,一方面会同欧乐、穆岱等法国友人四处奔走,联系接纳中国青年的学校、工厂,法国政府也为赴法学生提供优惠船票,后来还设立“中国留法学生监督”职位,负责“向学生推荐老板、帮助他们建立与其他人的联系、将学生的进步随时告知驻华公使、接待和安置中国学生”等。
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介绍册
(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
印发的《赴法须知》
留法俭学会入会愿书和俭学志愿书存根
赴法勤工俭学热潮逐渐兴起,勤工俭学运动在进步青年中成为风尚,经数年发展,竟成为风靡全国的留学风潮。到1919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原来从中国北方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再到欧洲大陆的陆上交通线阻断。从上海北外滩出发,经海路到欧洲成为留法青年的首选。一时间,操着各地不同乡音的青年才俊云集沪上。
1919年,华法教育会欢送第二批留法学生
(上海市档案馆藏)
1919年,华法教育会欢送第三批留法学生
(上海市档案馆藏)
档案记载,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从上海由海路赴法勤工俭学的89名青年,就是从北外滩汇山码头乘坐“因幡丸”出发的。两周后,第二批留法学生乘坐的“贺茂丸”也从汇山码头起航。这两批学生中,有不少是湖南新民学会的会员,作为新民学会的组织者,毛泽东都到码头欢送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
“因幡丸”旧影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等欢送次日赴法勤工俭学会会员
(右六为毛泽东,左一为萧三)
除了汇山码头,北外滩的杨树浦码头也是留法青年的重要出发地。根据当时沪上报刊记载,1919年10月31日,李富春、李维汉等乘坐法轮“宝勒加”号从杨树浦码头赴马赛;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等乘坐法轮“斯芬克斯”号从黄浦码头开赴马赛;1920年5月9日,赵世炎等人乘坐法轮“阿尔芒勃西”号也是从杨树浦码头赴法的。
1920 年11 月6 日《民国日报》记载
乘“博尔多斯”号赴法学生姓名,周恩来在列
此外,1919年8月,陈毅等人乘坐的法轮“湄南”号;1919年12月25日、1920年9月11日,蔡和森、向警予、邓希贤(邓小平)等人分别乘坐的法轮“盎特莱蓬”号;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等乘坐的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船也都是从上海起航开往法国的。
盎特莱蓬号
从1919年3月17日~1920年12月底,先后有21批,1600余名有志青年从上海的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黄浦码头,以及吴淞口登船,走出国门,远赴法国,认识世界。
上海赴法航行路线示意图
赴法的青年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边半工半读,磨炼意志,一边孜孜以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同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1921年1月30日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所写的:“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1920年,勤工俭学生在蒙塔尔纪女校留影
(左一蔡畅,左七向警予)
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俄国十月革命的风暴, 给这些身在异邦的青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如周恩来在同一封信中所说:“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1920 年春假,在蒙塔尔纪学习的勤工俭学生合影。
(前排左一蔡和森,左二向警予,左十蔡畅)
通过反复的比较、思考,他们中的先进分子,逐渐从无政府主义、工学主义的追随者转而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 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李立三、李维汉、王若飞……
他们在法国学习新知,淬炼思想,逐步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日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乃至新中国的奠基人。勤工俭学风潮中还走出了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
王若飞《圣夏门勤工日记》
(上海市档案馆藏)
可以说,这场以上海北外滩为启航地的赴法勤工俭学热潮,为中国共产党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中坚力量,也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在中法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不朽的佳话。
新媒体编辑:陆闻天
排版:丁怡隽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档案春秋”微信号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使用不当情况
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