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高光与落寞 高瓴资本、张磊能否定风波?


作者:赤耳

编辑:王攀

风品:沈禾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在长期主义的路上,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


从2000万美元到5000亿人民币,高瓴的价值蜕变或就在于此。


然而近期,“旗下项目寻找买家”、“裁员风波”、“投资公司股价跌态”等消息泛起。不禁审视:高瓴的长期主义还剩多少?时间的朋友好做吗?


1

裁员风波、撤退疑云 从买方到卖方


6月1日,一条消息在投资圈迅速发酵:高瓴正在进行无差别裁员,裁员计划是“消费组全裁,TMT组优化以及转去看科技”。


受该传闻影响,A股消费板块当日午间开盘不久迅速跳水。随后,高瓴出面辟谣称,“公司大幅裁员信息不实”。


就在市场情绪刚稳时,当日又一网传聊天记录爆出,一位资深猎头提及,高瓴资本合伙人、创投新兴消费品牌及服务团队负责人曹伟将于6月30日离职,高瓴PE消费组面临一拆三,消费to C团队基本裁撤。


据界面新闻,曹伟所管理的高瓴消费组今年已裁过一波,本次是第二波,相比上次本次涉及规模不大,但pe和vc均有涉及。


对于以上信息,高瓴资本均给予否认“曹伟一直都是高瓴合伙人,合伙人黄立明的负责领域也没有变化,完全不存在重心转向美国一说。”


6月10日,曹伟亮相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算是对离职传闻进行了回应。


然据界面消息,多位消息人士透露,曹伟是否离开高瓴仍有变数,今后可能会以投资合伙人身份兼职参与高瓴一些项目,高瓴内部对近来一些细分赛道投资褒贬不一,包括消费和云计算。


孰是孰非,留给时间作答。


开年以来,一向高光行走的高瓴资本确实不算太平。


除了裁员传闻,4月左右坊间有传闻:高瓴正逐渐撤出中国,未来重心将放在新加坡和日本;3月,甚至网传“高瓴亏损超300亿美元被清算”。纷纷扰扰,虽无官方确认,仍搅动市场情绪。


撤退质疑背后,旗下一些项目被曝寻找买家接盘。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高瓴资本近期频繁就旗下一些项目寻找买家接盘,且项目规模较大。让其困惑的是,同一项目,高瓴会有不同团队分头对接,各方间又似乎毫不知情。“这么大规模的资产处置,高瓴为什么不进行内部统筹?”


据悉,上述提到的存量资产交易,在私募股权投资中被称“S基金”,是一种中途转手交易的投资方式。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S基金是投资退出方式之一,但不是最佳方式。一般被投企业IPO上市最佳,被并购后获利次之,接下来才是存量资产交易。S基金优点是退出速度快,然如投资机构着急出手,也可能出现“亏本甩卖”。


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段时间高瓴交易存量资产的需求很频繁。不同的是,此前高瓴是买方,现在变成了卖方。


若真如此,显然与高瓴、张磊长期主义的人设冲突,不禁让人怀疑其基本面的稳健性。


上述报道爆出当晚,高瓴迅速回应称,S基金是其新策略,正在组建S基金团队。对于高瓴长期看好的领域,其既做股权投资,也购买二手资产。目前,高瓴正在与地方引导基金合作,推进S基金落地。


虽对寻找“接盘侠”作出了解释,然是否也折射出新旧资产亟需更迭的处境?


一般而言,基金有7-10年的存续期,国内VC投资热潮2010年开始,2015年“双创期”形成一发展高峰,如今两高峰段存量投资陆续进入退出期。这个外部环境不能忽略。


但自身看,有VC业内人士指出,高瓴很多项目交易价格较高,这会给有意接盘的S基金构成压力。S基金接盘资产质量、价格是两个核心考量点。该人士坦言,当前接触到的高瓴资产包对于他所任职的机构来说,吸引力不大。


2

高光封神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然而,作为一家知名投资机构,接连背上裁员、撤退的纷扰自然不是加分项。


投资,就是投信心。如何定风波、消疑云,市场可能更关心的是高瓴投资面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高瓴资本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在北京、香港、纽约、加利福尼亚和新加坡设立办公室。投资覆盖医疗健康、消费与零售、TMT、先进制造、金融及企业服务等领域。


回头看,2020年应是高瓴资本的最高光年。


据财华社统计,2020年2月至7月,高瓴短短半年内接连出手参与或拟参与了5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注:个别定增项目后续终止),涉及的A股公司包括凯莱英、凯利泰、广联达、国瓷材料和健康元。


定增公告发出后,凯莱英、凯利泰、健康元股价涨停,国瓷材料、广联达也涨了9.71%、6.29%。


以至于,高瓴资本被视为“金手指”、A股风向标,只要高瓴资本现身定增名单,该公司股价就大概率会涨。甚至出现高瓴调研过的公司,股价就涨的现象。


俨然,高瓴资本已封神,拥粉无数。


这不难理解。2005年,张磊凭借大卫·斯文森等提供的2000万美元种子资金起家,2020年高瓴管理资产规模达到约650亿美元。今年3月胡润富豪榜上,张磊以380亿元身家名列第531名。


据FT报道,2005年到2012年,高瓴投资回报率达到52%的年化回报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回报率降至40%以上,但至2020年,年化回报仍超33%。


截至目前,高瓴集团已投出一批知名企业,如京东、腾讯 、阿里、字节跳动、美团、宁德时代、百济神州 、药明康德、泰格医药、蔚来汽车等等。


尤其2005年几乎“all in”腾讯的豪赌,2010年投资京东时喊出的“要么不投,要投就投3亿美元”壮语,可谓一战封神。两巨头的成功崛起,奠定了张磊、高瓴投资圈的翘楚地位。


3

“失利”二级市场 “中国巴菲特”滑铁卢

然而,资本市场向来翻云覆雨。牛熊穿越中,有持续的王者吗?


除了上述一级市场腾挪、寻找买家,2021年,一场中概股“围剿风暴”,从大洋彼岸波及中国资本市场。以“重仓中概股”闻名的高瓴资本,想来甘苦自知。


国内看,2019年,高瓴狂砸400亿拿下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席位,引发各方热议。


然2021年以来,格力电器股价持续震荡、走势并不讨喜。2019年,高瓴以46.17元/股价格,持股格力9.02亿股,加上原有投资,高瓴总计持有9.4576亿股,而以6月21日的33.18元/股计,高瓴亏超百亿元。


即使算上入股以来,格力共分红8.2元/每股,高瓴可分77.55亿元,仍有不小亏损。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400亿资金并非完全自有,其中一半来自银行贷款。


2021年底格力电器曾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持有公司的超9000万股股票补充质押,目前珠海明骏持有公司股票已全部质押。


据Choice数据,高瓴旗下珠海明骏2021年5月质押的7.22亿股已跌破34.05元平仓线。按格力说法,其债务融资不涉及平仓风险,但倘若质押率持续飙升,或面临提前偿还本息风险。


2022年6月7日,董明珠回应格力第一大股东问题时表示,关于高瓴,是绝对可以放心的,投资者不需要有什么疑虑。


2022年一季度,格力电器营收355.35亿元,同比增长6.02%;净利40.03亿元,同比增长16.28%。相比之下,美的营收903.81亿元,同比增长9.55%;净利71.78亿元,同比增长10.97%。前者市值不足2000亿,后者已超4000亿。


此外,坚定持有超10年的蓝月亮,2020年底上市以来股价也难言乐观,从高点19.16港元一路跌到目前的6.69港元,较招股价13.16港元也已腰斩。虽高瓴浮盈依然近10倍,但持股市值已然缩水不少。


2018年,高瓴资本投资京东物流3.6亿美元,全球配售时又认购95万股,按招股价40.36港元计,本次投资3834万港元,总投资28.6亿港元。目前,京东物流股价16.68港元。


即使一向高光的医药股,也有不少烦恼,如高瓴持股10%的三叶草生物从上市高点14.8港元一路跌至约3.57港元;重仓的百济神州,今年股价也跌超4三成;爱康医疗距离高点跌超80%;翰森制药距离高点跌超70%......


新浪财经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2日港股市场高瓴的18只医药股中,重点个股中无一上涨。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高瓴在美股市场共持有64只股票,持仓市值47.87亿美元。相比2021年四季度的64.75亿美元,缩水16.88亿美元;相较2021年二季度的97.14亿美元,直接腰斩。


A股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高瓴(包括旗下子公司)重仓持有的14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持仓市值达508亿元,较2021年年末的602亿元缩水近100亿元。


连串飘绿数据,尽显落寞,叠加上文的传闻纷扰,一二级市场共振,各方怎能淡定?


背负无数投资者期许,注定掀起一场舆论“审判”:高瓴是否已跌落神坛?“中国巴菲特”张磊遭遇滑铁卢、眼光到底咋样?如何从落寞中找回王者荣光?


4

一场压力测试 较劲与蜕变

所谓“时势造英雄”,审视高瓴一路走来,除了自身实力眼光,踩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节拍更是关键。


200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江湖初定,网民数量首次破亿,互联网企业掀起第二波出海上市潮,高瓴恰恰随势而起。


此后十余年,高瓴沿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相继聚焦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科技、电商等新兴领域,尽享了一波产业升级红利。最终通过时间复利,迎来丰硕收获。


正如张磊所言:“对于一名投资人而言,理解潜藏在巨大势能中的关键行业和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可以说,敏锐洞察、市场眼光、战略定力是高瓴、张磊步入神坛的关键,也是两者的价值基础。


那么,目下的裁员、撤退、投资失利是否有悖上述基础?


诚然,市场有起伏、产业有兴衰,没有永远的股神。但风控力、保障投资者权益永远是投资机构的基本功。日益复杂的投资环境,实际更验投资内力,也是高阶跃升的契机。


一句话,市场寒冬不是失利的全部理由。市场在变、产业在变,综合预判力、资金把控力、产业洞察、资产配置合理性、风险趋势敬畏等方面,高瓴、张磊依然有不少查漏补缺处。


好在,种种烦恼槽点外,两者也不缺破局反转底牌。


客观而言,作为亚洲地区资产规模管理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高瓴资本2021年32家企业的IPO成绩并不算差。


2022年,亦有期待。如6月1日,微创机器人-B举行董事会会议,建议向上交所申请科创板上市。该公司分拆自微创医疗,是全球第一梯队的手术机器人公司。


其2021年报显示,作为前十大股东的高瓴崇恒、绛恒,持有7377.28万股。按6月20日20.91港元计,股权价值超14亿港元,若能登陆科创板,或有进一步增值。


6月2日,绿联科技的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股东高瓴又现身其中。


6月2日晚,曲美家居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Qumei Runto就股权融资事项与高瓴正式签署协议,高瓴以增资方式,向Qumei Runto投资2亿元。


无需累言,高瓴仍在积极布局,撤退一说太过片面。有进有出、闪转腾挪,本就是投资机构的运营之法。从此看,我们应给予高瓴、张磊更多耐心。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如今形势,对高瓴来说或正如一场压力测试,17年多轮的牛熊考验,其有充分的应对实力,外界不会过分担忧。但梳理舆论审视,也有反思点,比如高瓴紧紧系于张磊一人身上。其他合伙人似乎都是隐形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或非好事。


不算刻意夸言。比如对张磊已出走新加坡的传闻,虽未得到证实,但过去常抛头露面的张磊,近段时间也未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刻意低调吗?


较劲儿时刻,也是蜕变时刻。如何定风波?


张磊《价值 》一书称,真正高品质的公司,无论在怎样起伏难料的经济周期当中,地位都固若金汤,可以实现具有持续性的增长和繁荣。


那么,高瓴身处什么段位?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