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说轶事---忆恩师石学鸿先生

杨红卫/文

2009年4月21日,一代金石名家石学鸿先生驾鹤西去,从此,世间照耀着我在书法篆刻道路上的那盏指路明灯永远熄灭了。在石学鸿先生诞辰百年到来之际,对先生的思念和回忆常常萦绕在心头。1987年,我有幸认识了石学鸿先生并成为其学生,蒙先生垂爱,得以经常去他府上请教,有缘观赏到先生各种书画篆刻作品,大开眼界。先生满腹经纶,从金石篆刻到诗词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经常聆听先生的教诲或听先生讲述陈年旧事,受益匪浅。观其遗作,为之泫然。追忆往事,历历在目。

作者与石学鸿先生

1937年,石学鸿就读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先后受教于王福庵、黄宾虹、陈方恪、王蕴章等大师,书法篆刻在艺界已崭露头角。20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作“云孙二十以后作”

图1

云孙二十以后作 尺寸:2.0 CM X2.0CM

此印为仿古玺之作,用朱文粗边式边框,显得端庄稳重。文字和边框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印文排列自由自然, “孙”、“后”两字拉长,“以”、“作”两字和上方文字穿插,文字大小不一,相互揖让而又和谐统一,具有伸缩避让之美。印面协调非常精妙,作品具有静雅秀逸,温文尔雅气息。读此印会让人联想到一位二十岁的青年才俊,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的禀赋与学养,天真的盎然气趣,天生的优雅流淌其间。

1942年1月,在南京香铺营举办的“金石书画展览会”上,名家作品荟萃,除政要外,王蕴章、蔡守、谈月色、谌子才、潘之修、陶觉三、段无染、何之硕、潘禄、荆未辰、何嘉、马午等艺坛名家作品参展亮相, 年仅21岁的石学鸿有十余件篆刻作品入选其中。遂引起不少名家的瞩目,成为后起之秀。“屯云馆藏书” 为石学鸿的参展作品之一

图2

屯云馆藏书 尺寸:2.1 CM X2.2CM

此印在王福庵印风的基础上,将铁线篆细朱文与宋元朱文交融,气息清妍典雅,篆法圆转娟秀,瘦健有神。印面呈六字等分布局,“屯”字因笔画少,线条略粗,右上角留空与左下角“记”字留空相呼应,“书”、“记”两字边栏残破,避免字与边栏平行,打破板滞,虚实相生,全印散发出典雅的气息。

1942年,在王福庵、李宣倜等运作下石学鸿到印铸局任职,先后为技士和技师。印铸局是金石篆刻高手云集之处,有代表此时金石篆刻最高水平之说,负责军政各机关印信关防、文武官员之印及勋章、徽章制作,编印政府公报,政府职员录、法令全书等。这样石学鸿与一直仰视的陈巨来、谈月色、郭枫谷等篆刻名家成了亦师亦友的同事。在印铸局期间,能常请教陈巨来、郭枫谷诸先生,切磋元朱汉白,名家面对面的教诲使石学鸿十分受益。

由于身处印铸局这一特殊位置,石学鸿为当时的达官显贵镌刻了许多印章,其间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梁鸿志、缪斌、任援道、李宣倜、溥侗、梅兰芳等均请先生治印,故被称为南京专为官场要人治印的篆刻小技师,为此,石学鸿刻“小技师”印章以作纪念。

图3

小技师 尺寸:1.4 CM X1.4CM

此印为细朱文,篆书婉妙,转折处用圆笔,生动遒丽,是 “印从书出”之作。布局根据字形处理,线条粗细不一,和谐自然,“师”字上升,下方留出大块白地,可谓疏密有致,在工整中寓生动。用刀沉着稳健,有着娴雅的气韵。

那段时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两次从上海悄然来到南京。梅兰芳,其名澜、鹤鸣,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早年在北京与李宣倜、黄濬、冯耿光、齐如山等交谊匪浅。由于前往桥西草堂看望李宣倜夫妇,时为李宣倜私人秘书的石学鸿得以与梅兰芳大师近距离接触,梅先生得知石学鸿篆刻得王福庵亲传,又看到其为李宣倜刻制的十数枚闲章后,便请石学鸿帮助篆刻“梅兰芳”和“畹华”私印各一方,用于扇面丹青之作。

图4、5

梅兰芳印 尺寸:0.8 CM X0.9CM 畹华画梅 尺寸:0.8 CM X0.9CM

“梅兰芳印”在字法、章法上以汉白文印为基调,“兰”字上方草头留空,与“芳”字草头有别,笔画转折处外圆内方,线条静雅醇厚,圆健华滋。

“畹华画梅”为细朱文印,布局自然灵动,“畹”字中“田”拉长, “画”字中“田”压扁,形成对比,用刀也以冲刀为主,稍稍辅以削刀,光整中有涩意,安静中有动感,耐人寻味。

两方印章,一阴一阳,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道法自然。

陈方恪是是近代诗坛同光诗派魁首陈三立之子,书画篆刻大师陈衡恪、史学家陈寅恪之弟,字彦通,斋号浩翠楼、鸾陂草堂、屯云馆等,精通经史子集,金石鉴赏、诗词,文史等功底深厚。其任私立上海正风文学院教授兼教务长时,石学鸿跟随学习诗词文章;担任过南京龙蟠里图书馆馆长,石学鸿因其之聘,成为图书馆管理员、编目主任,得以阅览劫后残存的汉印、封泥及各种印谱资料。他十分看重石学鸿的家学渊源,不仅为石学鸿撰石交图序,还为其撰制篆刻润例,悬于延龄巷“荣宝斋南京分店”等书画店。

图6

陈彦通 尺寸:1.3 CM X1.3CM

此朱文印四字匀称分布,平实工稳,结字规矩方整“彦”字三撇与“印”的“爪”部三笔相呼应,转折处方中有圆,线条遒劲圆润,不刻意雕琢,有平整规矩自然之美。

杨仲子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音乐教育家之一。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还兼学文学、诗歌,尤其爱好篆刻及书法。早在20年代,他的篆刻就与齐白石齐名。徐悲鸿称他是“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石学鸿1947年与其相识,请教篆刻技艺。1950年在杨仲子、胡小石、傅抱石、卢前等鼓励下,石学鸿在朱雀路创办了新安印社,在杨仲子的指教下,研习殷商西周文字。

石学鸿和杨仲子均为南京世家, 两家一直有着交往,杨仲子之子杨小京后曾列石学鸿门下学习书法篆刻。

图7

杨仲子 尺寸:0.9 CM X0.9CM

此印布局虚实相生, “子”字下方留红,使印面密中有疏,有朱白对比之美,“杨”字右边三撇,打破了横竖僵局,为印章增加了动感,笔画安排舒适自然,刀法稳健,而不失大气。增强了全印的艺术的趣味。“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1950年,杨仲子与卢前、伍仲文、邓诗庵、胡小石、陈方恪、叶亩梅、陈万孚等名士去玄武湖北苑雅集,石学鸿也在其中。谈诗论词中,胡小石提议荐举石学鸿加入文管会,杨仲子则称:“云孙(石学鸿)年少有为,既是徽州婺源人,刻印又近雪渔(何震)、杲叔(汪关),何不设个新安印社?此提议得到众人的支持,不久,胡小石题写的“新安印社”店招挂在朱雀路132号大门上,胡小石、傅抱石、陈之佛等均来祝贺。“新安印社”既寓社会新生,人民安康,百业新兴,又寓篆刻艺术的传统与流派,一语双关、一举两意。

图8

新安印社 尺寸:1.7 CM X1.7CM

此圆形印,朱文小篆入印,构思巧妙,四字方形布局,字体从容安详,堂堂正正,印文周围有装饰图案,使之产生端庄华丽感。

以上印章为石学鸿先生1950年以前之作,作品典雅大气,纯朴秀逸,正如他的为人,儒雅谦逊,散发着“文人气”。

1951年,因旧事重起,沉渣又泛,石学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墙之内,因条件所限,其只能用如厕手纸和红蓝铅笔作山水小画,硬笔之画依然有“小青绿山水”的味道,展现了先生传统山水画的扎实功底。画作有古代山水田园,亦有大跃进红旗飘扬烟囱林立的劳动场景(见《石学鸿书法篆刻精选》南京出版社出版),可见石学鸿先生无论身处何地,都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其精神世界丰沛饱满,艺术抚慰了先生。有人叹息:“若不辍艺,成就更高”。

三中全会后,石学鸿先生重展精神,再现艺坛。年届花甲,收拾旧艺,重操铁笔,不惜余力努力创作。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有印章作证。

图9、10

继往开来 尺寸:8.0 CM X8.0CM

承前启后 尺寸:8.0 CM X8.0CM

“继往开来”为元朱文印,布白均匀、横画略带弧度,线条流畅,动态十足,“来”、“往”两字与边栏相连, “来”字中间一竖穿插于“开”字中间,下方与边栏连接,使印面下方稳固,气息精致秀丽,整体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

“承前启后”以汉满白文入印,线条方起方收,笔画饱满,结字工稳,转折处外圆内方,气息淳雅、娴静、庄重长,横线都做微微向上拱状,避免了僵硬。

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这是联合国倡议的一项重要活动,已经得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支持。国际和平年的主题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石学鸿在此年篆刻了一方“维护世界和平”的印章,以 “献给国际和平年”。

图11附边款

维护世界和平 尺寸:5.0 CM X5.2CM

此印为仿汉官印布局,六字平分印面,对称和谐,以宽博的粗线条与圆转的笔画转折相辅相成,圆厚而味醇,柔韧而婀娜,圆笔致使留红的空间多一些,笔画中的弧线与直线搭配的十分和谐自然,印面呈现精整、干净、安详,清雅气息。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印边款的隶书凝练秀美、端庄古雅,用笔方圆兼施,笔法含蓄蕴藉,弯与勾和波磔,表现出汉隶的道遒凝炼。楷书边款以自己书法风格入印,雅丽之致,单刀入石,劲利而斩钉截铁,行款参差错落。

石学鸿先生才艺广博,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家。其以扎实的旧学和书法功底走向篆刻,使他篆刻别具有笔墨气韵。篆刻字体端庄秀美,章法姿态纷繁,尽力追求秦汉印未受水土侵蚀、没有破损的初始状态,印风完整光洁。是继王福庵、陈巨来之后的又一位工稳派大师。其作品有古玺汉印之古朴,兼明清大家之气象。满白、细朱、蝇头小楷边款尤为精绝奇丽, 30岁以前印章,内容风格多样,有收藏印、斋馆印、姓名印、吉语印、图案印等,以小印较多,怡然自得。60岁以后治印,篆法精严,章法沉稳,下刀精确、走刀稳健,形成的印风是柔中寓刚,静中寓动,丰润秀逸,从容安详的印风,这种极尽工稳的完美水平,已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早年相比,晚年治印有些拘谨,但一丝不苟,苍劲爽利,将铸、刻之意,发于刀石之间,白文印转折处外圆内方,洋溢着“书卷气”,治巨印尤多,内容与时俱进,如“欢庆香港回归祖国”、“欢庆澳门回归祖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先生自己也说:“我现在刻印,考虑的问题太多,常受条条框框约束”等,这些或许与先生的坎坷经历有关吧。

跟随石学鸿先生20余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书画篆刻的学习和追求,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修养和阅历磨练。先生离开我们已逾10载,每到清明时节我都会在其墓前奉上鲜花,祭扫网站上也记上心里的留言,寄托那份情感和哀思。先生留给我永远的怀念,留下了一段传奇而真实的史迹,也是给后人厚重而又值得研究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杨红卫,女,别署养悟斋主。师从石学鸿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 “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新加坡甲骨文书艺联展” 、“联合国中国甲骨文书法展”、等,现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等。编著出版《甲骨文书法鉴真》、《趣味甲骨文百字百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