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 Kristie Neo,原文标题 SE Asia consumer market more homogenous than fragmented: Jungle Ventures’ Amit Anand。
新加坡风投公司 Jungle Ventures 关注 A 轮和 B 轮投资。其最近一次在东南亚推出投资基金是2016年,基金规模1亿美元,这也是 Jungle Ventures 成立的第二个基金,主要关注消费科技、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和全球颠覆性技术。
采访中,Jungle Ventures 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 Amit Anand 描绘了东南亚的投资格局,并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该地区的资本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反驳了东南亚市场碎片化这一迷思,“事实是,在消费习惯层面,东南亚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我们投的公司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城市扩张到了10-15个城市。能这么容易地将一个产品复制到多个市场,这显然不是碎片化。”
以下为采访节选,Enjoy~
基金最新动态及策略
你们的第二个基金已经投了多少出去了?
还在投,本季度应该会完成最后一笔投资。我们的投资周期一般是三年到三年半。所以我们都尽量保持每年投四、五个新公司,每个基金投十二、三家企业。
我们的第一个基金完成了10笔主要投资,第二个会投10-13家公司。我们的投资策略没变,投的还是A轮和B轮,主要是为了获得优质股权,确保回报率。
你们今年的目标是哪些项目?
现在还不能透露,但有几个市场是我们积极在看的。
其中一个是杂货电商领域。新加坡的杂货电商市场规模有30-40亿美元,Redmart 是该市场唯一的玩家。是不是应该有其它玩家呢?我认为应该有。市场准备好了吗?也许。我们现在正在全面评估这个市场。
我们也在关注保险和监管技术(regtech)市场。到今年年底,应该会有更多资金投出去。B2B 仍然是我们的一大关注点,尤其是那些针对东南亚中小企业的业务。这应该是我们目前投的最多的领域。
随着基金规模扩大,你觉得会出现投资公司用高价赢取项目的情况吗?有 LP 曾向我们透露说最近遇到过这样的例子。
我觉得这取决于起点在哪儿。我认为东南亚大部分的基金目前规模还是偏小的。现在应该还不到需要担心过度投资的时候。大多数基金仍处于广招人才,完善团队的阶段。
不过,我也听说其它市场有直接从1亿涨到10亿的,感觉确实太夸张了。但我们还不到那个阶段。
评估风投公司的主要标准是退出和回报率。你们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如何?
我们的第一个基金一直有退出。目前已经有三个项目变现,还签了两个收购意向书。我们的 LP 获得了有力的投资支持,回报率也不错。第二个基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比较两个基金时,我们发现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那就是我们第二个基金投了一些十分有潜力上市的公司,比如 Iflix。虽然不确定他们是否有上市的打算,但我认为他们是很有潜力的 IPO 候选。除此之外,我们主要通过出售股份变现。
去年东南亚有两家公司上市。你觉得这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玩家到东南亚投资吗?
2016年成立第二个基金时,我还在担心后期投资能否跟上。如今,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东南亚已受到越来越多国际优质投资机构的关注,它们在当地成立分公司,与我们这样的本地基金开展合作。我们的大部分 LP 都和我们一起投资了项目。仅最近投的9家公司就在过去的2-3年里融资近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Sequoia)、Bessemer、IFC、Naspers、京东等。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我们投资15-18个月后,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淡马锡、IFC、NRF、EDBi 等机构在东南亚开展投资的同时,也在当地建立起稳定、优质的投资交易渠道,这进一步吸引了全球更多后期投资机构的关注。
东南亚投资生态
你怎么看东南亚目前的投资生态?
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我认为这是好事。但我觉得现有的资本仍不能满足该地区企业的需求。2012年,我们收到的项目BP是200-250份。现在我们每年会看2000份,但能约见的只有300多家,深挖50-60家,最终投4、5家。很明显,还是僧多粥少。即使算上其它基金,我们一年投的A轮加起来应该也不超过100个。也就是说,获得投资机构A轮资金的企业还不到10%。
有些风投公司认为项目BP虽然很多,好的项目还是很难找。你认同吗?
我不认同。我觉得项目的质量一直在提高。
三年前,我们开会只讨论一两份项目BP。现在,我们花两个小时都讨论不完项目,尽管我们拿到会议上讨论的项目已经是经过一道筛选的。我们每周往返于雅加达、吉隆坡、曼谷、马尼拉等城市,就是为了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我感觉现在有很多人都有成为企业家的抱负。我们正在慢慢走向一个转折点,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不再想做打工仔,开始自己创业。到那时,如何留住人才将是我们都要面对的挑战。
那为什么其他人都在说没有优质项目呢?是评估的问题还是期待值不同的结果?
我不能替别人回答问题,但我不认为估值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认为是估值加大了在该地区投资的难度。过去1-2年里,我们在东南亚投的A轮项目投资前估值仍然在700万到1500万美元之间。
中国和美国的项目估值要比这个高得多。因此,考虑到东南亚的人均 GDP 比印度高出许多,东南亚公司的估值还是比较保守的。也正是由于僧多粥少,投资机构才有选择的空间。
我觉得会有一些领域出现"投资狂欢"。出于各种原因,部分领域的投资情绪会比较高涨,估值也会攀升,但这是所有市场都存在的现象。不能凭这一点来做判断。
不过估值是一回事,企业质量又是另一回事。有没有其他办法对质量加以判断呢?
我觉得是有的。如果谁从国外来,比如美国、中国,把东南亚的首次创业者和中国已经有三次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相对比,那我肯定没办法判断孰是孰非。但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是说 Jungle 已经投资过的创业者,我们肯定是看中了他们身上十分不错的资质。这些创业者要么具备几十年在地区性大企业或者像 Google、Facebook 这样的跨国企业工作的经历,要么已经投身本地区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教育等产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还发现,来到本地区开办企业的人才越来越多,毕竟这里也是全世界最年轻、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与7年前相比,我们如今接触的人才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当然,我们这里的人才与中国不一样,他们毕竟经验更为丰富。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这里的创业者就不合格。
您怎么看待东南亚市场的碎片化呢?您是否觉得市场碎片化很难对付?
我认为,如果还是死盯着东南亚地理上的分散性,无疑是在给我们自己找不自在。其实从消费者行为上看,东南亚市场已经相当同质化了。
Go-Jek 和 Grab 正在进军各大市场;而 Google 和 Facebook早就拿下了这些市场;另外还有Pomelo(东南亚线上时装网站)、Reddoorz(新加坡经济酒店预订平台)和 iflix(马来西亚付费视频点播)。我们投的公司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城市扩张到了10-15个城市。能如此容易地将一个产品复制到多个市场,这显然不是碎片化。因此,我觉得碎片化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要说有什么问题,营运上的碎片化对于外来客倒是一种障碍,所以我们这里的并购案非常多。
我觉得要找到更高层次的人才并非易事。不是说人才的量不够大,而是说他们的经验不够丰富。不过,我认为这是任何前途光明的生态系统都会遇到的挑战,随着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圈子,最终是会被战胜的。
您觉得东南亚风投企业是否正在扩大资金链?
就生态系统和产业进化而言,我觉得东南亚最终会向中国的方向发展。从投资规模上看,大家会发现,在投资金额方面,很多像我们这样还处于早期阶段的投资企业似乎与成熟企业之间也没什么明显的差别,但是我们的运营确实还在早期阶段。你看我们从 A 轮投到 B 轮的公司,其风险回报状况并无重大变化。
Jungle 始终针对早期的 A 轮到 B 轮的投资,今后也会继续专注于A、B 轮。
东南亚下游资本市场情况如何?
有的投资人担心 B 轮会出现空档,我倒不这么觉得。八年来,Jungle 的每一笔重大投资都进入了 B 轮,大部分来自于大牌领投人。C 轮和 D 轮比较有意思,希望中国投资人、地区性或全球性的私募基金能够在这两轮发挥更大的作用。
Jungle Ventures 已经有很多对市场规模、人均GDP、智能技术普及度进行评估的报告,均表明东南亚的潜力要高于印度这样的市场。但是,本地区的投资仍然不足。原因何在?您认为什么时候会有改观?或者说,是否大型独角兽企业抢占了全部资本?
对于初创技术企业,东南亚和印度两者都有大把的机遇。但是,如果我们把两者的大城市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虽然两个地区内电子产品消费者群体的规模相当,但东南亚的消费者群体变现程度更高。
最近五年来,本地区风投数量和募集资金量均稳步增长,这还没有算一些大额交易,但是差距仍然存在。有的报告根据东南亚互联网用户的人数算了算人均投资额,大概11美元(不含本地区大额交易),远远低于印度的互联网用户人均50美元左右。而且从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来看,东南亚市场还更胜一筹。不过这很正常,另外现在本地区正在加速追赶,速度比印度更快,步调更加稳健。
36氪国际站KrASIA出品,编辑:令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现已问世!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微信搜索“36氪出海”(ID: wow36krchuhai),关注起来吧!将为大家集中地提供出海的好内容。多谢关注,请多多推荐!
“出海频道”也在36氪app上开出来了!这里有数百篇出海主题的好文章,有一大批是在微信上没有的喔!来,跟着小动画,三步置顶出海频道,一键直达关键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