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金融危机10年记:雷曼兄弟覆亡录

2018年是金融危机十周年,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生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很多当时的震荡、变化,还有政府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十年前,投行家们赚的盆满钵满,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是转眼间财富烟消云散。那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今天,这场危机已经过去十年,美国股市已经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牛市。苹果和亚马逊市值都突破了1万亿美元,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但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这股牛市表示担忧,危机的幽灵还游荡在我们身边。

我们会再一次走入危机吗?

9月14日,德国之声(DW)就播放了纪录片《毁灭:雷曼兄弟投行》,英文名是“The Crash - The Investment Bank Lehman Brothers”。影片通过对雷曼兄弟破产前后的情况,回顾总结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



还记得当年,银行家们的生活可谓是纸醉金迷,一晚上光是吃吃晚饭就可以轻松花掉8000多美元。大家都想着买豪宅豪车在同行面前炫耀一把。



不单单是美国享受着好时光,亚洲在97年金融危机之后,也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新加坡就是其中一个淘金场。

华尔街大亨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大蛋糕。新加坡政府也为外资银行大开方便之门,许许多多的外资银行就此涌入新加坡。



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当然还有老牌投行,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在2000年代的时候,是美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玩家。在众多投行中排行第四,还是业内最有“企图心”的投行之一。每年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可以在雷曼兄弟中谋得一个职位。

雷曼兄弟于1850成立,创始人是来自德国的移民三兄弟亨利,伊曼纽尔和迈尔。

经历了美国内战、一战、大萧条、二战、冷战。在漫长的历史中,雷曼兄弟的员工在业内获得了“坚毅”的名声。他们不怕挑战,喜爱胜利。



Sellathurai Sukumaran在2006年加入雷曼兄弟,出任并购业务副总裁。当时的雷曼兄弟可谓是如日中天。

他表示,只要你加入了雷曼兄弟,就会被“凡事皆有可能”的氛围所影响。热爱挑战,热爱胜利,人们信任雷曼兄弟的实力。当时公司的并购业务排行全美第二,资产表现繁荣。

在所有人眼中,雷曼兄弟势不可挡。



▲Sellathurai Sukumaran

2006年,大家开始大量投入到一个令人激动的市场中。当时美国联邦政府降低了利率,让银行和消费者借更多的钱。

房地产市场开始极具火爆,到处都是房产销售的广告,谁都希望在这个繁荣的市场中赚一笔钱。房贷市场快速发展,银行希望把钱借出去,并且积极寻找借贷人。

这些机会都是证券化(securitization)带来的。



▲当时的美国房产广告

所谓的房贷证券化就是一个4步走的过程:

1、普通消费者向贷款公司借贷购买房产

2、普通居民向债主按期支付房贷

3、为了赚更多的钱,债主将资产抵押债券(ABS)出售给投行

4、投行将房贷与信用贷款、助学贷款、购车贷款、商业贷款等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其中风险低收益低的出售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风险高收益高的出售给对冲基金。



仅2006年一年,排行前十的投行一共售出了价值1.5万亿美元的CDO。

这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金融市场赚的盆满钵满,老百姓花更少的钱早早实现了住大房子的“美国梦”。由于惠及众多人口,发放信贷被视为一种“民主”的表现。

这个法子在美国奏效,银行们就将“成功经验”复制到了亚洲市场,瞄准了香港和新加坡。

各大银行推出了不同的金融产品,比如星展银行推出了High Notes,美林推出了Jubilee,雷曼兄弟推出了Minibond。他们都承诺了极高的收益。



香港和新加坡的消费者们相信他们的银行,毕竟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的头号银行,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于是普通消费者又大量购买这些看似低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

美国普通购房者必须要准时偿还房贷。



在当时,被金钱和巨额收益冲昏头脑的银行家们为了出售更多的ABS,几乎可以说是闭着眼睛发放房贷。

申请贷款者甚至不需要提供任何的财产证明,很多人只是口头承诺自己的收入就可以获得房贷。

这种贷款被称为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大家都知道不安全,但是没有人能够拒绝这其中的巨大利益。



2006年末,美国房市开始出现跌势。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投行之一,雷曼兄弟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在全球雇佣了2.5万名员工。光是2007年,公司就赚了190亿美元。



这一切“成就”都系于一人,他的名字是Richard Fuld,它是当时雷曼兄弟的董事长和CEO。



▲雷曼兄弟末代CEO Richard Fuld

1969年,Fuld加入雷曼兄弟。1993年他成为公司CEO。期间公司收益大增,在2005年,他的工资加分红达到了3.4亿美元。

他95%的财富都来自于雷曼兄弟的股份,所以人们相信他所做的都是为了公司的成长。因为只要公司好,他的收入就会好。

他的荣辱和雷曼兄弟的利益息息相关。



Fuld也盯上了东方,去扩张公司的版图。

2007年,亚洲市场是雷曼兄弟成长最快的部分,两年翻了一倍,总共为公司带来了31亿美元的收入。

雷曼兄弟是美国公司,是美国的大公司,市场环境十分乐观,大家都很有信心。

纪录片中提到了一个唐先生的故事。唐先生当时把自己账户中的5万美元存款全部用来购买了minibond理财产品。

唐先生接受表示:

他们看到我有这些钱,就把他们的理财经理叫来了。然后他让我们坐下来,给我们看他们的推销手册。他们说他们的产品可以带来4%到5%的收益。他们还给我们看了此前一个投资者支付的50万美元的支票。他向我们承诺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产品。

我理财的目的就是为退休做准备,所以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前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断增值。而银行告诉我们这个就是最安全的理财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钱都用来购买了minibond。我们太相信银行了。



▲唐先生接受采访

虽然得到了理财顾问的承诺,但是事实上普通投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购买什么。

他们到底是在购买房贷债券,还是在买别的什么。因为前文已经提到,这些CDO是投行将各种债务打包出售的。

当时为了购买次贷,雷曼大量从华尔街借钱,超过了任何其他银行。这让雷曼的英国分公司非常紧张,也导致他们和美国总部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当时的雷曼兄弟英国分公司负责人Anthony Fry表示:

我想这些人真的相信他们控制全世界,谁都在亏他们也还能继续赚。索性我的职位让我可以拥有否决权,英国分公司不会这么做。而他们则威胁要求我停止干预。我们有了原则性的分歧。



▲Anthony Fry

Fuld不予许任何人挡在他的前面,而且他对于公司业务有绝对发言权。如果他认为有人不按照他的旨意行事,他就会直接越级管理。

如果有人忠心耿耿,Fuld就会在薪酬方面大加赞赏。这让那些执行他的基金政策的人在公司中节节高升,并且越来越贪婪。

这些人的心理就是“富贵险中求”,而银行家天资卓越,聪明过人,所以他们坚信自己可以控制风险。



但是2007年末,美国的房市已经跌到了一个危险点,跌幅破17年的记录。很多人的房屋价值还不如贷款额高。那些本来就不稳定的贷款者现在更加无以为继。

很多人索性放弃偿还房贷,但是华尔街精英们依旧认为自己掌控一切。



经历了长期繁荣的银行家们认为自己的资产足矣抵消损失,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怎样的风暴。

2008年初,第一个倒霉蛋出现了。

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是当时美国第五大投行,入不敷出,只好举起白旗。最后公司被摩根大通银行以每股10美元的超低价收购。要知道,他们的股价此前一度达到每股133.2美元。



市场这时恍然大悟,这些投行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他们的承受能力。而雷曼公司的股价也应声下跌48%

美联储开始调查其他投行的状况。他们的资产、业务、项目情况。以防贝尔斯登的情况也在她们身上发生。

美联储官员表示当时非常紧张,因为他们没有怎么管理过投资银行,所以不知道他们到底面对着什么。

而新加坡的管理者们也非常担心贝尔斯登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



对于新加坡来说,虽然贝尔斯登的影响很糟糕,但是好在它不是新加坡交易所(SGX)的上市公司。不过雷曼兄弟则不同了,他们在SGX上市了。

2008年6月,连续盈利14年的雷曼兄弟首次宣布损失,额度高达28亿美元。市场反应巨大,人们在思考,如果公布的损失已经高达28亿美元,那么后续还会有什么问题?



Fuld当时表示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会保证雷曼兄弟的生存。他向投资者募集了更多的资产,继续在这条死路上狂奔。

高盛等主要投行都已经开始撤退止损了,所以人们对于Fuld的行为表示十分诧异。

自信已经变成了自大。

前雷曼兄弟英国分公司负责人Anthony Fry当时表示:

我当时反复要求强调‘卖卖卖’,而他们不断坚持‘买买买’。不过我当时不是CEO,我没有办法做最后的决策。

他(Fuld)是头儿,他认为这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他是对的,那么雷曼兄弟可以狠赚一笔,但是事实是他错了。结果把什么都赔进去了。

当时雷曼兄弟的各项报表都已经亮起红灯,大家都提出了警告。但是Fuld一意孤行,全然不理睬这一切的警告,就好像他们可以摆脱困境一样。

2008年9月10日,Fuld发布了一份公告:

这是我们行业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本公司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光是这一份公告,雷曼兄弟一天就损失了40亿美元。



而在SGX,管理人员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做了各种风险应对准备。

2008年9月12日,周五,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华尔街的大佬们开了一场会。

话题很棘手,他们能不能救雷曼兄弟,他们还就得或雷曼兄弟吗?最后有一件事是清楚的,那就是政府不会花钱救雷曼兄弟。

对于政府来说,这里有一个棘手的道德问题。如果他们救了雷曼兄弟,那么其他的投行也来求救,他们还救不救?

对于很多监管者来说,没有理由用纳税人的钱拯救这些富有的银行家。



2008年9月15日是周一,也就是开市的日子。Fult必须在周末内找到自救的方法。他向美国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寻求救援。



两天内什么都可能发生,可能找到救援,也可能从政府那里等来救命钱。雷曼从来不认为自己真的会垮。直到最后一刻之前,没有任何高官会相信雷曼兄弟会没有人用。

不过美国银行和巴克莱最终都决定不救……

9月14日,周日晚,SGX监管方得知没有人会救雷曼,他们即将申请破产。所以他们也都加班到深夜,做好应对一切可能性的预案。



2008年9月15日,周一,亚洲股票市场开市。雷曼兄弟破产,负债6130亿美元。



所有人都以为雷曼大到不能倒,他们没有想到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都放弃拯救雷曼兄弟。

纽约第7大道745号,雷曼兄弟总部,员工开始陆续带着私人物品离开大楼。



▲雷曼员工离开

前雷曼并购业务副总裁Sellathurai Sukumaran表示:

我还是无法相信,一个158年的公司竟然变成了历史。我现在依旧保留着我在雷曼兄弟时的名片,就好像纪念一个死去的人。



▲Sukumaran展示自己的名片

这激起了人们的恐慌,也激起了全世界金融系统的恐慌。贝尔斯登垮了,雷曼兄弟垮了,下一个多米诺骨牌会是谁?最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下一个骨牌也倒了,可能整个产业都会垮掉。



上至联邦政府和资本家们形成共识,哈米吉多顿(末日)接近了。人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联起手来修复这个错误,另一个是大家一起玩完。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雷曼兄弟就是整个贪婪市场的牺牲品。人们在雷曼之后,终于恢复了理智。

但是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在新加坡的普通消费者还不知道他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处境。雷曼垮了,购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消费者也跟着垮了,他们一生的积蓄荡然无存。


前文提到的唐先生听说美国华尔街发生混乱,赶紧前往银行希望取出自己的投资。

唐先生:

我们问他们,我们的钱去哪里了?他们说钱很安全,别担心,你还是可以得到我们承诺你的收益。所以我们相信了银行,回家了。我们的辛苦钱全都在里面,他们当然想要把钱拿出来,但是银行拒绝了。

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雷曼兄弟或者雷曼姐妹是什么。但是那天之后,灾难更加深了。

一个礼拜之后,1000多名理财产品的受害人举行了抗议集会


唐先生:

我们和管理层对话,之后他们拒绝继续对话,而我们也拒绝离开。然后他们就叫来警卫把我们驱逐出去了。

我们开始争执,然后我感到心里一紧,就昏过去了。之后他们叫了救护车把我送到医院去了结果我还得支付急救费和医疗费。

这太让人感慨了,人们辛苦挣来的钱就不见了,而银行依旧在挣着大钱。



纵使人们在灾难中丧失了自己一辈子的辛苦钱,但是华尔街大亨们的生活质量并不会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而下降。

雷曼兄弟垮台后,Fuld接受了一次非正式的听证会。

议员问他:

你一年挣4.8亿美金,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觉得公平吗?

Fuld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纠正了这个数字,说他其实只挣2亿多。


▲Fuld参加听证会

议员又问:

看起来你不觉得你做错了任何事情?这真让我震惊。



▲议员在听证会上质询

这让很多人很震惊,因为直到那一刻,很多人才发现原来像Fuld这样的银行家并不认为他们有错,他们只是决策失误。

这些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银行家唯一在乎的就是收益,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工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场灾难让大概10000名新加坡人丧失了一辈子的继续,总额高达3亿美金。新加坡做错了什么?可以避免吗?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Karen Lai说:

当时人们希望加强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很多人都希望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金融活动中。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速度太快了。


▲Karen Lai教授

之后新加坡金管局开始入场,他们承诺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金管局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一些参与到发售次级贷理财产品的银行受到重罚,有一些甚至在两年内不得销售任何理财产品。

但是这就够了吗?

影片结尾,唐先生说:

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你要做的当然是遗忘。生活还要继续,我还能怎么办?

这些银行家还在,他们还在挣大钱,我们还是很生气,但是有啥用?

我们只能下次小心点……


唐先生不知道的是,让她受到如此巨大伤害的人居住在千里之外。现在美国股市已经恢复繁荣了,投资者找到了新的赚钱方法。

唯一的问题是,这些还会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