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首次在中国办年会

2018-06-19 17:07

据澎湃新闻

2018年中西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举办,4场主题演讲与10个专场讨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渠道。

2018年6月10日至13日,来自美、德、法、意大利、智利、爱沙尼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世界各地的30余位从事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济济一堂,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举办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SCWP, USA)会长彭国翔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海宁校区文理学院瞿海东副院长致开幕词。

这次会议是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2018年度的年会。作为美国哲学协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简称APA)专业学会之一的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简称ISCWP),2002年在美国成立,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发挥作用的非营利和独立的学术团体。学会致力于促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不以个人的种族来源、教育背景和方法倾向为判准,为世界各地有志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渠道。2013年,当时尚在北京大学任职的彭国翔教授获选担任该学会的唯一副会长。2017年,已经调任浙江大学的彭国翔教授担任该会会长。这次会议,就是在彭国翔教授的倡议和推动之下,由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组织和主办的。作为联合承办方,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文理学院承担了具体的会务工作。

作为在美国注册的学术团体,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以往虽然也曾在中国举办过一些学术活动,但在中国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年会,这一回尚属首次。同时,学会以往的活动都是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一次,除了英语之外,会议还专设了两场以中文作为工作语言的分组讨论。“这个学会的会员大都是英语世界尤其美国学界的学者,而既然学会以中西哲学比较为名,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学者能够参与其中。这是我今年特别组织在中国召开这次会议并专门设立了以中文为工作语言的两个专场的初衷。”彭国翔教授如此说。

本次会议共包括4场主题演讲与10个专场讨论。

第一场主题演讲的主讲人是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Vincent Shen)教授,讲题是“Fulfilling the Desire for Meaningfulness: with a Focus on Confucianism”。他认为,儒家通过自我修养以实现自身意义的愿望首先是作为人类的欲望出现的,然后人在艺术中培养欲望,以此作为创造力的诱导者,往后则会形成诸如协调关系、拥有卓越的个人能力等等德性。因为德性本身并不是它们自己的形而上学的保证,所以我们不得不转向宗教信仰,以孔子为模范。第二场主题演讲人是香港浸会大学的费乐仁(Lauren Pfister)教授,题目为“Comparative Ethical Questions on the Quandaries involved in the Contemporary Phenomenon of‘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s]’ 人肉搜索in the PRC。”“人肉搜索”风行于中国大陆,但却没有任何法律限制,费乐仁教授尝试从中国和欧洲比较伦理和元伦理的角度出发,为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些基本概念和价值标准。第三场主题演讲人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李晨阳教授,题目是“Friends as Family and Particularized Virtues: A Confucian Response to the Fungibility Problem of Friendship”。他认为,一方面儒家把朋友视为家人,而家人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德性虽然是一个共同的品质,但德性的展现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一个特定的朋友不会被任何具有相同或更好美德的人替代。最后一场主题演讲是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的“World Philosophy:What Does it Imply and How Is it Possible”,对于建立一种世界哲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十场分组讨论广泛涉及中西哲学的诸多人物和问题。人物方面,中国哲学有先秦时期的孔子、墨子、荀子和庄子,宋明理学中的朱熹,现代儒学中的熊十力、马一浮、牟宗三和金岳霖等;西方哲学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勒兹、海德格尔、利科和诺瓦里斯(Novalis)等。至于讨论的问题,则涉及中西哲学的很多方面,比如语言哲学、诠释学、逻辑学、伦理学、女性主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如美国罗文大学的王又如教授所说,“一般以哲学为题的会议很少包含佛教的部分,但这次中西比较哲学的会议设有佛教哲学的专场,十分难得。”的确,这次会议的佛教哲学专场既有比较禅宗思想与利科哲学中伦理学维度的讨论,还有关于龙叔和鸠摩罗什哲学的探讨,也有比较禅宗语言体悟和海德格尔语言经验的论文。

第一场分组讨论包括美国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Rohan Sikri和澳门大学的Nicolas Le Jeune。Rohan Sikri的讲题是Eros and Emptiness: The Therapeutic Visions of Plato and Zhuangzi,希望在柏拉图和《庄子》内篇的对话中进一步探索作为治疗实践的哲学模型。Rohan Sikri认为,庄子提供的是“虚”的圣人模型,通过不断减少活动达到治疗效果;而柏拉图式的练习是作为一种回忆行动产生的,这种更接近自然的真实模式是一种Eros的生活。Nicolas Le Jeune讨论的是庄子的修养实践问题,他通过对《庄子》文本中梓庆为鐻的解读,认为庄子中砍伐树木的做法指的是不同人的修炼方法。在他看来,对庄子来说,让树木不被砍伐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本性。然而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培养官员就必须通过人为的改造,以让他们成为服务统治者的有效工具。

第二场分组讨论包括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Joel Daniels和澳门大学的Manuel Rivera。两篇论文都以庄子为讨论的对象。前者认为,庄子针对现实生活中幸福感下降的问题,提出满足感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提供一个更加充分和负责任的方法,而不是人类的基本追求。庄子对于满足的描述能够使人摆脱束缚,在生活中实现逍遥游。后者着眼于庄子的宇宙论,首先对Roger Ames 和Michael Puett两位学者的解读做出了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早期中国,天地的秩序和结构是根据礼而来的,而庄子的宇宙论则是摆脱礼教,让宇宙自己运动。

第三场讨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楷教授和澳门圣约翰大学的Edmond Eh。前者宣读的论文题为Xunzian No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Aristotelian Virtue Ethics,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为工具,通过“人的理解”、“道德基础的建立”、“实践中德行的完成”三个部分,对荀子道德哲学进行解读,揭示其独特的理性主义品格。后者论文题为“Intellectual Virtue in Aristotle and Confucius: Phronesis (Prudence) and Cheng (Integrity)”,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与孔子“成”的概念,指出儒家的叙述有助于阐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相比于自然德行状态的人,处于权威德行状态的人具备所有美德,具有圆满的完整性。

第四场专题讨论包括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的Jinmei Yuan和韩国成均馆大学的Youngsun Back。两人的论文题目分别为“Reading Analects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Set Theory: A Study of Logical Elements in Confucius’s Virtues”以及“Rethinking Mozi’s Jian’ai(兼爱)”。

第五场专题讨论是中文专场,报告人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余治平和对外经贸大学的王荣华。余治平的题目为《世界如何被祛魅,又如何返魅》,指出返魅对于人类来说是必须的,人应当对自然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即保留一份远离认识论的神圣感。王荣华的题目则是《从西方哲学对熊、马的影响说起》,认为熊十力不懂外文,但在著作中却经常可见对西学的回应,马一浮则不同,虽然号称精通多种外语,但西学在其著作中的痕迹却微乎其微。

第六场专题讨论由北京大学陈波和美国肯庸学院(Kenyon College)萧阳的论文组成。陈波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罗素和金岳霖在事实上的观点。萧阳则对汉语和中国哲学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这一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第七场是佛教哲学的专场。美国罗文大学的王又如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把禅宗和保罗·利科的记忆学说进行比较。他认为保罗·利科的记忆现象学已经在实用性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保罗·利科分析的各种不道德行为都可以融入到禅宗的不着善恶两端的内在超越伦理中。德国弗莱堡教育大学的Christian Kohl则比较分析了龙叔和鸠摩罗什思想的异同及其意义。

第八场专题讨论包括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和学院(Georgia College & State University)的王怀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戴远方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梁剑。王怀聿对中国思想中“意”的观念做出详细分析,指出其原始含义大致有“写意”、“医者意也”以及“用意不用力”三种。他认为,在哲学的语境中,“意”的含义演变成心与物之间的感通,由此可以引申出自我和世界之间的有机和谐。戴远方讨论的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女性主义哲学,她认为在儒家思想中,性别差异并没有被强调,儒家只以德性论人而不以性别的不同而判定别人。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无法建立完全本土的女性主义,需要借鉴西方的学说来进行理论构建。刘梁剑则指出,随着中西方思想对话的深入,中国已经进入后古典时代(post-classical age),并到达人类文明的新的起点。中国哲学应当与平常所习惯使用的一些词汇保持距离,把传统思想中的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用“活的语言”(living language)来讲中国哲学。

第九场专题讨论包括来自厦门大学的Margus Ott和来自复旦大学的Gabriella Stanchina。前者用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理论对朱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做出了新的阐释,后者则对比了牟宗三和诺瓦利斯的自我意识问题。

第十场专题讨论又是中文专场。上海社科院的鲍永玲以“贯通水道与注疏经典——儒家经典诠释场域的形成及其核心特质”为题,探讨了儒家经典诠释实践的特点。西华师范大学的刘益讨论了禅宗的“语言体悟”和海德格尔的“语言经验”,认为禅者通过“词语破碎”而达到语言“体悟”的目的,这种体悟的思想和方式不仅在爱默生、纪德的著作中能找到回应,更与海德格尔“词语破碎”是通达“语言经验”的途径这一思想不谋而合。

会议结束时,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王俊教授应邀作了发言,借此机会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浙大哲学系的历史、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彭国翔教授在向各位与会学者和参与会务的同学致谢的同时,也表达了将来与浙大哲学系等机构合作举办类似的学术会议和活动的意愿。彭国翔教授和王俊教授都认为,作为在浙大举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这次学术会议也应当视为浙大文科发展尤其是日益国际化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