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用科技赋予材料新生命——记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凤国

个人简介

马凤国,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1973年生于平原县芦坊乡(今桃园街道)苇子园村。1996年毕业于山东纺织工学院 (今合并为青岛大学);200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5年4月起就职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之前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就职于道康宁公司从事科学研究及产品开发。

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及国防预研项目。研究领域涉及聚氨酯、天然高分子改性、水溶性高分子、生物高分子等领域。

“我们苇子园村还在,也没改名,我常常回去,那是我永远的家。”在4月的青岛,我们见到马凤国,聊起老家平原县芦坊乡苇子园村,他满脸兴奋。

从农村到大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从外企到高校,丰富的阅历赋予马凤国有层次感的性格。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古板、严肃这样特定的标签,在他身上丝毫没有体现,他乐观开朗,说话风趣,待人不但没有距离感,还有一种天然的亲切。

“超常发挥”考上大学

学习染整专业

“高中之前我几乎没离开过村子。 ”考入平原一中之前,马凤国一直在老家生活。父母务农,母亲曾考入高中,但因种种原因被迫辍学。“母亲对上学有一种情结,再苦再累,她坚持供我们姐弟仨上学。 ”马凤国说,母亲是他坚持读书的的最大动力。

“村里的上学条件很艰苦,校舍都是透风的,一下大雨,教室里全是水。每个同学都有一盏煤油灯,每天拎着去上学。有时候碰到大雨天,就直接在半路找亲戚家里住下。 ”马凤国到现在都记得那幽暗泥泞的土路,还有路边房子里淳朴善良的老乡。

中考时,马凤国考上了平原县第一中学,这被他用“超常发挥”来形容,“我成绩比较平均,不偏科,也没有特别拔尖的,当时没见过世面,没什么大理想,所以也没认真想过要读高中、上大学。 ”

3年后,马凤国在高考中又迎来一次“超常发挥”。“本以为考不上大学,要回家种地了,填志愿时也没当回事,报了青岛的山东纺织工学院染整专业,其实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 ”1992年,马凤国就这样走进大学校门,“到后来我特别感谢高中班主任老师张传发,是他管制着我的小懒惰,督促我学习。 ”

“我感觉上了大学后开始开窍了,我性格比较随和,做什么就喜欢什么,读了染整专业,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马凤国告诉记者,“染整,定义为对纺织材料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这一专业看似冷门,实际很实用,涉及面很广,整个化学专业的知识基本全覆盖。 ”

那几年,正值纺染行业的兴盛时期,纺织厂、染料厂、纺纱厂在青岛遍地开花,工资待遇都很好,马凤国大二开始就到这些单位实习,收获颇丰。

读研读博不断进取出国深造积蓄力量

1996年,马凤国大学毕业。“始料未及的是,就在短短几年内,纺染行业走上了下坡路,工厂大量倒闭,就业还是读研这件事让我很困惑。 ”纠结过后,他决定继续深造,“多学一些本事肯定能更好地立足社会。 ”第二年,马凤国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含能材料专业攻读研究生。

马凤国学的两个专业在外行人听来很陌生。“染整专业主要学习染料、配色染色、纤维化学等知识;含能材料专业主要研究制作火炸药的材料。 ”马凤国介绍,“这两个专业,包括我现在研究的项目,看似不相关,但其实都是以高分子材料为核心的,有很多相通之处,进行交叉学习研究能碰撞出火花。 ”

1997年,马凤国跟随导师谭慧民参与国家863重大专项的研究,是一项关于火箭推进剂的课题,科研经费达1500万,当时在学校是独一无二的。这是马凤国首次接触重大科研项目,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频频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再接再厉,考取本校高分子专业博士。“读博期间,我做的吸水树脂课题比较有影响力,这是一种高吸水的高分子材料,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领域是纸尿裤。我们这个课题主要研究吸水树脂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在我国西部沙漠戈壁地区,水分难存留,利用它可以收集储存雨水,在植物需要时释放水分,以此改良沙漠土壤。 ”马凤国说。

2002年,马凤国作出一个重要选择,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南洋理工大学的材料专业处于亚洲顶尖水平,在全球也占有重要地位,我想去见识一下。 ”

出国后,马凤国真切体会到国内外的差距,有很多核心技术还是依赖国外,这一现状时刻激励着他前进。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高分子领域做了大量研究,“比如一项DNA载体在治疗艾滋病引起的眼部疾病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我们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DNA的载体,为治疗这种疾病找到一种全新方式,这种项目往往战线很长,完成之后还要进行长期临床试验,但一旦完成,对全人类的意义都是巨大的。 ”

放弃外企优厚待遇到高校教书科研

2004年,完成深造的马凤国去往上海,入职道康宁公司成为一名研发人员。这家公司是全球有机硅技术龙头企业,待遇高、平台好。不过,工作了一年之后,他却萌生去意。“一是因为做研究只能在公司整体规划内,个人就是公司产业链条上的一环,不能按照自身意愿选择研究方向。 ”马凤国如是解释,“二是我见识到外企科研能力之强大远超之前想象,产品的技术含量更是把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我们应该从大学开始,从教学出发,加把劲,以后才有赶超的希望。 ”

2015年4月,马凤国毅然辞职,回到大学时代的城市,到青岛科技大学任职,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埋头科研。

马凤国的科研项目看似高深难懂,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简单总结为用科技赋予材料新生命,比如他研发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柔顺剂,用在羊绒衫生产中,能让羊绒更柔顺,对皮肤没有任何刺激;再比如他进行的乳液聚合技术研究,可以把油性漆“变”成水性漆,解决有机溶剂释放的问题,更加绿色环保。“我在企业工作过,所以更明白,必须用高校的科研资源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 ”马凤国对记者说。

2016年开始,马凤国开始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力研究管道疏通项目。“在这之前,中国疏通石油管道用的高分子泡沫球完全依赖进口,每个价格约为1至2万元人民币,石油管道平均每3个月到半年就需要清洗一次,需要大量高分子泡沫球,成本十分高昂。现在我们取得了技术突破,生产出了替代产品,让成本下降了一半以上。 ”马凤国说,“我们生活中的物品都离不开材料,高分子材料应用范围非常广,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

关照家乡学子关心家乡企业

“每学期培养8至10个研究生,今年指导了12个本科生做毕业设计。 ”马凤国告诉记者,作为老师,要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每天都过的很充实,学生也很喜欢报我的课程,毕业设计是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学校每次都会进行限额,要不然肯定会‘爆满’,我还是很抢手的。 ”马凤国风趣地说。

马凤国负责的科研项目多,合作企业多,从他的实验室毕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到了企业可以直接上手工作,所以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吃香”。“快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我的手机又要忙起来了,很多亲朋好友和老乡给孩子报志愿时都会咨询我。 ”马凤国告诉记者,2009年,一位同乡的孩子报考了青岛科技大学,通过马凤国的指导和牵线搭桥,这个孩子毕业后去往上海工作,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在读的还有好几个小老乡,看到他们感觉特别亲切,我也会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照他们。 ”“我们学校跟金能科技有合作,他们每年都会来招人。 ”谈及家乡企业,马凤国表示,很期待能在科研方面与家乡企业合作,并建议德州的企业借鉴浙江台州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通过人才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企业和产业的整体发展。

不管离乡多远多久,乡愁是永远抹不掉的,在马凤国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出了他对家乡的关注与关心,看出了他期待利用自身所学回报家乡的恳切。

□本报记者梁希东李玉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张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