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台学者:台湾从来就不是四小龙之首,勿再以讹传讹

高雄市长韩国瑜日前在参加一场产业论坛中提到,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如今却没有任何进步,“整整鬼混了20多年”。但对于台湾是否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加拿大约克大学行政学系助理教授沈荣钦提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据台湾《自由时报》19日报道,沈荣钦18日在脸书中发文称,“台湾从过去的四小龙之首退步到今天的四小龙之尾”,这句话本身就是为了意识形态制造出的谎言,但至今仍在台湾媒体与政论节目中以讹传讹。“台湾从来就不是四小龙之首,别说过去二十年了,回溯自1960年开始,台湾从来未曾是四小龙之首”。

为此,他还贴上了两张图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图表源于沈荣钦脸书

从这张“亚洲四小龙”人均GDP增长曲线图上可以看出,1960年起,自从新加坡在早期超越香港后,四小龙的排名一直是新加坡、港、台、韩,沈荣钦对此表示,数据至今“从未变过”。

随后,沈荣钦又以1950年为例,四小龙人均GDP分别为:台湾924美元、韩国854美元、香港2218美元、新加坡2219美元,“台湾仍然只高于韩国”。且从1960年至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来看,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的平均经济成长率分别是:5%、5%、6%、6%,台湾略高于港、新,但也不能说领先其他三小龙。

另外,“若比较中学入学率”,沈荣钦称,1986年时, 四小龙由高至低分别为韩国(95%)、台湾(92%)、新加坡(71%)、香港(69%),“台湾也非四小龙之首”。若比较生产力,四小龙从1966到199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香港为2.3%、新加坡为-0.3%、台湾1.9%、韩国1.6%,“台湾同样不是四小龙之首”。

图表源于沈荣钦脸书(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

对此,沈荣钦在文末强调,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是20世纪的奇迹,但台湾媒体与政治人物应该避免再以讹传讹了,台湾从来不是四小龙之首,“正视资料的数字才是第一步”。

对于沈荣钦的看法,有岛内网友表示,现在四小龙的概念已经不常提及,香港和韩国不提了,新加坡也很少提及这个概念,只剩下台湾还在说↓

也有网友表示,这应该是台湾特有的怀旧情结,但也只是四小龙其中之一↓

昨日(20日),《自由时报》又报道了台湾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陈博志的观点,同样,陈也认为”台湾从来就不是亚洲四小龙之首“。

报道援引《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18年11月号的“陈博志论坛”,陈博志举出5个论点来证明台湾从未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分别是“台湾人均GDP一向低于香港、新加坡”、“韩国常在贬值后开低走高”,“台湾人均固定美元价格GDP常是‘四小龙’之末”,“台湾人均固定购买力平价GDP一直是第三名”,以及“台湾经济成长率从未持续高于‘三小龙’”。

陈博志认为,可以从很多面向来讨论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国际上客观常以“每人平均所得”为指标。但由于各地物价及货币的不同,所以若将“四小龙”的“每人平均GDP”换算成美元,以1960年为例,台湾的150美元居于“四小龙”之末,低于韩国158美元、香港429美元、新加坡428美元。而若以2017年为例,台湾24576美元,成长了164倍,也输给成长最高的韩国29891美元,189倍。虽然成长倍率赢过香港、新加坡,但台湾的水准值仍居于“四小龙”之末。

为了降低汇率、物价变化造成的影响,让比较结果更为客观,陈博志使用了世界银行所提供的“人均固定美元价格GDP”来比较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状况,结果显示自1961至2015年间,台湾只有零散的7个年度,经济成长同时高于其他“三小龙”。因此,陈教授表示,即使不看上述水准值,单看成长率也难说台湾曾是“四小龙”之首。

另外,陈博志再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提供的“人均固定购买力平价GDP”,即计入购买力差异的指标,更能比较各地发展成果。结果显示台湾自1980年至2017年,一直都处于第三名,且渐渐被韩国追上,也逐渐向香港、新加坡靠近。依此指标来看,台湾既非曾是“四小龙”之首,也不是“四小龙”之末。

最后,报道写道,陈博志表示,台湾应该要确实检讨自己不如人之处,而非“自大”和“胡乱批评”。他认为台湾早期成长趋势高于香港、新加坡,缩小水准值差距,但这20年来并未能再进一步发挥这项优势,值得检讨。但很多人根本不去查证客观数据所显示出的事实,就“自大地以台湾曾为‘四小龙’之首”自居,这种傲慢和偏见,致使未能确实检讨、改进所提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