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三星、索尼和台塑,这3家高科技企业的第一桶金,都来自农业!

三星、SONY和台塑的品牌,全球闻名,拥有数以亿万计的用户和粉丝。然而,你可曾知道,这3家全球闻名的高科技企业的传奇创始人,李秉哲、王永庆和盛田昭夫先生,创业和走向人生起飞的第一桶金,都来自农业?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三星集团旗下有3家入围(三星电子、三星物产和三星生命)。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几十年奋斗,创建了韩国最成功的企业。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从1936年开始,到1969年三星电子创办之前,李秉哲的创业之路和三星的整体发展,其实都是体现在农业上。

1910年,李秉哲出生于韩国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在家中四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先后在四所学校读书,从晋州、汉城一直到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但由于中途退学,没拿到一个文凭。汉城和东京的学习生活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1936年,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李秉哲,开始其经商生涯。经过调查了解,投身加工能力不足的粮食加工业,在父亲的帮助下,1936年4月,李秉哲和朋友合伙在附近北马山开办的粮食加工厂“协同精米所”成立。三人各出1万元,从日本购进新式的磨米机械,资金不够,就向银行贷款。因为经验不足,加工厂第一年,资本便亏损2/3。但李秉哲凭自己在东京学的知识,改变了经营方针,第二年不仅赚回投入的3万元本钱,还有了2万元赢利。初战告捷!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为了筹措军费令日本银行停止贷款,缺少银行贷款的李秉哲只得卖掉所有土地、转让粮食加工厂和运输会社,偿还全部债务,回到了两手空空的创业原点。

随后,李秉哲考察了几乎整个朝鲜半岛和大半个中国。1938年3月1日,28岁的他东山再起,买下一个小铺子,在大邱西门市场创办“三星商会”(即贸易公司),主要向中国东北出口果品和鱼干这种本小利大的贸易。“三”在朝鲜意为大、多、强,“星”则是清澈、明亮、深远、永放光芒。“在中国,一为最大,在韩国,三为最大,太阳有冷热之变化,而星辰却永恒不变,我就是要建立一个庞大而永恒的企业”。三星,寄含着对事业的希望和憧憬。

在继续原来对中国贸易的同时,李秉哲又办起了一个面粉加工厂。稍后,原来由日本人经办的每年可酿造7000石粮食的“朝鲜酿造”会社因内部分裂,急于出卖。他又抓住机会,出资10万元买下。因为在当时,私人酿造业受到保护,可以享受许多优惠。一年后,“朝鲜酿造”成了大邱市的当地的纳税大户,年产量增至1万石,销量节节上升。三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三星商会95%的产品全部被拿去充作军饷,三星梦不幸夭折。所幸1945日本战败投降后,三星业务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为扩大发展,1947年5月,李秉哲携家从大邱迁往汉城。1948年11月,他在钟路二街永保大厦附近租了一栋两层小楼,挂出“三星物产公司”招牌,并亲任社长。出口政策从以往的向中国出口,改往香港、新加坡等地,然后再从那里进口棉纱,转销内地。不久,贸易经营品种迅速增加到100多种,贸易对象也扩大到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一年多时间内,竟获利1.2亿元,韩国当时第七大贸易公司。李秉哲成为韩国商界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

遗憾的是,随后,朝鲜战争波及汉城,“三星物产公司”一度化为乌有。李秉哲找了4辆卡车带着一家老小和员工逃回大邱避难。

但在同甘共苦的几位团队老朋友的帮助下,李秉哲借助“朝鲜酿造”所辛苦赚来的3亿元作为资本,携家来到釜山,买了一间面积只有15坪的房子住下来。1951年1月11日,李秉哲在釜山大街路重建“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他充分发挥超群的经营才干,在一年之间,使3亿元资本变成了60亿元,足足增长20倍!

在此基础上,李秉哲相继在1953年创建了韩国第一家大型制糖企业,又创立了第一家毛织厂,1967年创建了年产33万吨的化肥厂,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新、工期最短三项纪录。1969年创办了三星电子,迈开了走向国际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之路。

提到索尼的品牌任何人都会了解,但是其创始人盛田昭夫的创业故事恐怕鲜为人知,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

1921年1月26日,盛田昭夫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的一个酿酒世家。盛田家族是日本最古老、最有名望的从事酿酒业的家族,其生产的名牌米酒“年节松”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家中长子,盛田昭夫会是家中既定的继承人。在爱好音乐母亲的潜移默化下,小昭夫很小就对声音、电子、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充满了兴趣。而当父亲买来了日本最初进口的电唱机时,他更高兴了,那些机器的摩擦声,优美的音乐声让他又迷惑又兴奋。

1944年大阪帝国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盛田被征召入伍,不久就在海军研究中心任技术工程师,从事热追踪武器的研究工作。这时,他认识了日本精密仪器会社的总工程师、比他大13岁的井深大,两人由此建立了长达40年的合伙关系。

1945年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回到家乡,不久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从事的还是物理方面的工作。1946年5月,经过思想开通的父亲同意,他没有继承其家族的米酒酿造业,而是与老友井深大合作创立电讯公司并获得盛田酒业19万日元投资,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但西方电子公司仅将它用于助听器的生产。井深大和盛田敏感意识到这项发明的远景。盛田从酿酒业的父亲那里借来了当时如同天文数字的2万美元(1950年代1美元大致相当于现在10美元),以投入生产新产品。当时日本国内不少人觉得盛田昭夫简直是他们家族的败家子!可是,异常坚持的盛田和井深大,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SONY的传奇之路就此开始!

提起台塑集团和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

王永庆是个传奇。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1917年1月18日,台湾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父亲是茶农。6岁时就读小学,学校距离住家10公里,每天必须徒步20公里往返。

1932年,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家贫读不起书,只能先到茶园做杂工,被父亲送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在嘉义开了一家“文益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旧台币。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创业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上门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怎样才能打开销路?

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卖净米。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落后,很多秕糠、砂石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王永庆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生意日渐红火。

送货上门。那时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农村年轻人都在外面打拼无暇顾及家务,买米顾客以老年人居多,自己运送很不方便。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主动开始一项当时还没有的服务创举:送米上门!而且他并非单单是把米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坚持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这一精细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

还有:销售记录。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卖净米,送货上门,销售记录。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熬过二战后,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卖米的经历,让王永庆受益匪浅。王永庆曾经撰文述说开米店给他带来的人生启示:做人要诚,做生意要诚信,经营公司要满足顾客的纵深服务要求。包括其总结的包括“瘦鹅理论”的8条管理经验精髓,其中就有7条跟农业有关!

三星、SONY和台塑,李秉哲、盛田昭夫和王永庆,这3位闻名全球的高科技企业创始人起飞的第一桶金,都与农业有关!从中,我们新农人可以吸收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