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高僧致电日本停止侵略,被国民政府授予勋章,为了众生他放弃成佛

导读:本章为中国佛教史系列第六十六章,也是"菩萨六度"专题的最后一个话题——"般若"。上一章笔者介绍了福建高僧广钦老和尚的禅定工夫,那么本章笔者将选取近代佛教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与一般的认知上的高僧很不同,他生活在清末民国的动荡时期,在目睹了家国的破碎之后,他毅然投身进入革命事业。他不仅护教,而且护国,他不仅是高僧,而且是爱国者,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爱国高僧"。

水平有限,能力一般,希望与各位读者共同完成这部中国佛教史,南无阿弥陀佛!

中国佛佛教史系列

致电日本,救亡中国

公元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全民抗战正式爆发。在千百万的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中,出现了一个相当特别的身影,他引起了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大震动。

他不久为抗日奔走相告,并且还首先代表中国佛教界向日本佛教界僧众发了电报,这封名为《电告日本佛教徒书》的电报,措辞恳切地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要求日本佛教徒在日本国内制止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得到了部分日本佛教徒的响应。

卢沟桥

同时,他还致电全体中国佛教徒,以《佛教与护国》为名字呼吁中国佛教徒参与抗日,他不断地宣传、动员、组织抗日的思潮以及行动。佛教青年护国团"就是由他组织成立的,这些青年们负责救护、宣传以及地下情报工作,为抗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募捐活动,并且以"利生"的佛教本怀动员了救治伤员的大批人员,参与到对"伤兵"、"伤民"的救治中去,向前线捐助了大量的钱财和物资。

武昌佛学院

值此山河破碎之际,他不再是一名追求自我解脱的佛教僧侣,他更是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他代表中国佛教四处走访以寻求帮助,他的足迹遍布了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地区,宣传自己抗日救国的主张。

同时,他在这些地方发动当地的华侨信众,希望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支援祖国,彻彻底底地将侵略者赶出国门。除此之外,他更是消除了各大宗教之间的纠纷,主张放下一切差别,投入到抗战的浪潮中去。

当时的僧众与居士

无论是中国内地的佛教徒、道教徒还是基督教徒,也无论是在中国内地还是新马泰、英美等地的中国华侨,都应该放下一切将救亡图存作为首要任务。正是由于他和很多人的不断努力,全国宗教团体以及教徒都团结了起来,将枪口一致对外对准日寇。

1946年元旦,他被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宗教领袖胜利勋章",以勉励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为祖国和人民做的贡献。这个和尚不是别人,他就是著名的近代高僧太虚大师,闽南佛学院的奠基者和武昌佛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抗张胜利勋章,来源于网络

跻身革命,学贯中西

太虚大师是浙江海宁人,他的原籍是浙江桐乡,他出生于光绪一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俗家姓吕。太虚大师与传统意义上的高僧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僧都是精通"儒释道"三家的,而太虚大师则要更上一层楼,他是学贯中西的佛教僧侣。

他在清宣统元年,跟随当时著名的风流和尚苏曼殊学习英文,此后他又多次赴台湾以及日本学习考察。太虚大师在民国初期曾经闭关两年,他在这两年期间大量阅读了西方哲学著作,同时精研唯识学。

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不仅对当时的西方哲学涉猎广泛,他还积极地关注西方科学的动态,他本人曾经研读过很多西方科学读本。同时,在与章太炎、陈元白等人来往密切,这些人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在1910年前后,太虚大师还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阅读马克思、列宁、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在此之前他熟读了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革命作品比如《大同书》、《新民说》等等。太虚大师除了读书极广之外,他的足迹还踏遍了南洋、北美、欧洲甚至是南美等地。

马克思与列宁

可以说,太虚大师是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学者的国学大师,他本人在佛教上的造诣至今也无人能敌。他对玄奘大师的《瑜伽师地论》的研究成果,一直是国内唯识学主流的认知,并且他与民国时期很多"搬运"大师不同,他的学术底子是在传统的中国佛教体系下建立的。

当然,太虚大师由于受到了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也采用了西方的研究方法,但这些方法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玄奘大师与他的唯识法相宗

太虚大师有着多重身份,他在佛教圈子内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他在佛教圈子外是一个爱国的革命家。太虚大师是中国佛教改革的第一人,"志在振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是他对于佛教事业的目标。他的重点在三大方面,也就是"教理"、"教制"与"教产",使得佛教能够适应新的时代生存下来。

而他在爱国革命方面的贡献,那就更不必说了,他不仅与革命党人来往密切,还多次在革命党人的聚集地广州参与革命事业。抗战爆发以后,太虚大师有积极地投身到了抗战事业中,他的一生都在为佛教和国家而奔波。

世俗化的佛教

大悲大愿,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是一个生活在时代的交替点的人,但是他身上担子要比一般的学者更重,因为除了家国这个担子之外,他还要挑起佛教兴亡的这个担子。"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佛法不能任由其灭亡,国家更是不能够抛弃。

但是,当时的国家和佛教的命运都不容乐观,上层的腐败和下层的愚昧,导致了晚清以来一直积贫积弱。而外来的列强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更是不断地搜刮着中国的膏脂,困顿中的国家几乎失去了希望。

积贫积弱,任人凌辱

而佛教呢,它也挣扎在生死线上奄奄一息,其实不仅仅是佛教,整个封建礼教以及道教等等中国传统的文化,都处于危在旦夕的状态。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在晚清时期被洪秀全等人的"拜上帝教"统治,包括儒家在内的一切本土学说都被视为"异端"。

大量的祠堂、道观、佛寺被拆毁,僧道被逼迫还俗,而一直以来维系中国的乡土文明也几近断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就提到了这点,"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

太平天国,毁誉参半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情,同时,洪秀全等人对于民间的搜刮也是不遗余力的,这导致了东南经济的崩溃。而佛教内部由于动荡的原因,一直以来延续的"学僧考试制度"被取消了,大量衣食无着的游民涌入了佛教内部。

佛教从此以后演变成为了斋忏、功德、超度、放生乃至是婚丧嫁娶等等民间习俗的陪衬,而佛教的义理以及僧团的制度混乱不堪。由此,太虚大师顺应但是的革命趋势,发动了佛教内部的改革,他致力于建设"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人间佛国

太虚大师钻研的"唯识学"是中国佛教义理的顶峰,它自从玄奘、窥基之后就不再传了,因为它的理论实在是过于艰深,到了太虚这里又开始弘扬了起来。太虚大师一生中有三次重大的"入定",他在定中悟道的并不是个人的解脱,而是秉持着佛陀慈悲本怀的"人间佛教"。

只有人,才能够成为佛,而佛的存在,就是为了成全人。只有建设人间,才能够使得它成为佛国,哪里有什么彼岸的净土,你在哪里,就要把哪里变成净土。

心心相印,灯灯相传

太虚大师的禅定没有以往高僧们的境界高,这是因为他的悲愿心实在过重,在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紧要关头,他做不到自己悟道解脱就撒手而去。什么是般若?我想《金刚经》中说得很清楚了,但般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众生,是为了这个世界,是为了大家都能够成佛。

所以,太虚大师究其一生,都在与邪恶斗争,他要以佛教导我们的无畏去面对一切丑恶,将这个世界净化成为此时、此地、此身的庄严净土佛国。

谨以此文怀念武昌佛学院太虚大师,愿大师不舍娑婆,乘愿再来。并因此文功德回向三界无边无量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