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危赛明:白毫银针创制于清嘉庆元年,光绪十六年开始出口

【编者按】长期以来,白茶因主要外销,故而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近年来,随着白茶在国内市场的升温,特别是对白茶功效和健康研究的逐渐认知,白茶作为六大茶类中的“小门派”也逐步引起了业界的重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随之而来的,社会上也开始流传着关于福建白茶发展的许多版本,有的对史实了解比较片面,有的听信传言造成混乱,其中,也不乏趁乱造假者。中茶福建公司自1950年2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白茶的生产、推广、加工、研发、研究、管理和国内外贸易,近年来出版了《白茶经营史录》《中国白茶史》等书籍,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询史料、寻访专家,力图真实、翔实、客观呈现福建白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白茶经历的变革和发展史实。

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其传统工艺几近自然,不炒不揉(新工艺白茶除外),外表满披白毫呈银白色(主要见于叶背)。白茶产于福建,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福鼎、建阳、政和、松溪(1960年政和与松溪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恢复设置。1970年再次合并为松政县,1974年析出置县)。特性为:清、润、和、养。因其工艺主要为萎凋、烘干,故保持了更丰富的茶叶原始内含物质,品味也更接近自然,清爽而甘甜,清雅而不清淡,清醇而不乏内含。

近几年,人们对白茶功效和健康的研究认识逐渐深入,白茶逐步引起了业界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追崇,尤其是一些学者和研究者对老白茶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民间“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使得白茶的生产、研究、消费赢得了蓬勃的生机与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白茶的起源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白茶为六大茶类中的“小门派”且仅产于福建福鼎、建阳、政和、松溪等县(市),尚未引起业界的太多关注。但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及产地政府和业界对白茶的重视,白茶的发源说也不断地被“挖掘”、被“发现”、被“发展”,于是有了今天的古代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与现代说。

为了能真实、客观、公正并尊重历史,中茶福建公司认真系统地查阅了大量资料、茶书和论文等,并结合中茶福建公司几十年的具体工作实践,认同张天福老先生1963年所作《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文,且如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1992年出版)中所说:即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茶农以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了银针白毫(现也称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点头镇柏柳村选育繁殖成功。由于菜茶的芽头太小,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制作银针白毫(庄任,1992)。

白茶的传播路径为福鼎、水吉(注:水吉县始建于1940年。原是建瓯县的第一大镇水吉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吉县继续维持。1956年7月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4次会议通过,撤销水吉县,将水吉县所属的辖区分别划归建阳县、建瓯县、浦城县。1956年9月25日,水吉县撤销)、政和、松溪。以制茶种类说,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再有新工艺白茶;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政和县于1880年发现政和大白茶,1889年开始制作银针白毫,白牡丹则于1922年前创制于水吉。政和于1922年后才开始生产白牡丹。水仙白则稍迟于白牡丹,原产于建阳水吉,由福建水仙品种原料制作而成。贡眉、寿眉最早产地建阳县漳墩乡。新工艺白茶为1968年由中茶福建公司在福鼎白琳茶厂研制成功并于1969年投放香港市场。

至于古代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及许多诗书、一些历史名人的书中描述,均不能称为现代茶叶分类学中所说的白茶。其一,古人的记载只是原始的概念,并未形成系统的工艺分类概念。古人的“采之、晒之、用之”只是知道其有药用功效、提神功效等,并未认识与提升到加工工艺的概念,更不用说到分类的概念。其二,不同年代的书中记载“白茶”也多以嫩梢芽叶黄化的茶树或白化的茶树称之为白茶,而并非用白茶工艺制作的白茶,如安吉白茶,其鲜叶原料为白化的茶树品种——白叶1号,按绿茶的加工工艺制作,实为绿茶,并非现今六大茶类分类中的白茶。其三,从茶叶加工学上说,在明代以前均无提及白茶的关键工序萎凋的制作描述与记载。因此,白茶的创制时间应为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

白茶产区概况

作为福建特种茶,白茶在福建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建阳、松溪等地。这些地区广泛种植适制白茶的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以及福云6号等。用它们所制作的白茶外表披满白毫,滋味鲜爽,品质独特。

白茶依茶树品种、采摘标准不同,由传统工艺制得的产品可分为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水仙白;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白茶制作加入揉捻工序,制得的白茶称为新工艺白茶。

按地理位置福建茶区分为闽东、闽南、闽北和闽西茶区,而福建白茶产区分布在闽东茶区及闽北茶区。闽东地区主产地在福鼎,福安、柘荣、寿宁等地少量生产;闽北地区主产地在政和,建阳、松溪、建瓯等地少量生产。

新世纪以来,随着白茶保健功效的不断发现,促进了茶叶企业关注、开发白茶市场,将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加工成袋泡茶、从白茶中提取茶多酚、开发白茶茶水饮料等,带动了白茶产区生产积极性,白茶产量稳中有升。福鼎、政和白茶产地,分别获得国内外有机认证,如:欧盟EU、日本JAS、美国NOP、瑞士IMO及国内有机认证,有机白茶逐渐进入市场。

制白茶银针白毫、白牡丹的茶树品种,主要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制的成茶以毫芽肥壮、香气清鲜,滋味鲜醇浓厚取胜;福鼎大白茶制的成茶则以毫芽洁白肥壮、多茸毛,香气清鲜有毫香,滋味清醇鲜爽而胜出;福建水仙制成的毛茶称作“水仙白”,香、味都属上等。建阳贡眉系由菜茶品种制得,茶芽小,外形较细长,具菜茶特殊香气,滋味鲜醇,深得东南亚地区消费者,尤其是我国香港和澳门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菜茶种植面积较小,产量低,价格高。

白茶产品分类

按照茶树品种不同,白牡丹可分“小白”“大白”和“水仙白”。采自菜茶群体品种的茶叶制成的称“小白”,采自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品种的鲜叶制成的成品称“大白”,采自水仙品种的鲜叶制成的称“水仙白”。

按照加工工艺不同,白茶可分为传统白茶、新工艺白茶及白茶紧压茶三类。传统白茶按照品种与采摘标准不同,分为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寿眉。20世纪80年代以前,寿眉是建阳产区三级以下贡眉的统称,后由于我国香港市场对寿眉需求量增加,福鼎、政和等白茶产区也以三、四级白牡丹当作寿眉生产出口。同时,由于我国香港地区习惯把白茶统称为寿眉,后亦成为商品名,现此商品名被白茶产区广泛使用。新工艺白茶是在传统白茶萎凋工艺后,加入轻揉制成;白茶紧压茶有圆饼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白茶的发展

在历史上,白茶主要用于出口。1890年(光绪十六年),就开始出口银针白毫,1912-1916年为白茶对外贸易的全盛时期,当时福鼎和政和两县年均生产1000多担(1担=50千克,下同);1917-1921年受欧洲战争影响,一落千丈,于是改制白毛猴、莲心、白牡丹;至1934年白茶的销况才开始转好。

至抗战前的1936年,福建全省白茶产量为3280担;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国及福建的茶叶生产产量锐减,出口受到了巨大影响;到1950年福建白茶产量为1100担,出口量为0;到1951年生产迅速恢复,产量达2526担,但出口仅为6担;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福建的白茶生产与出口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白茶干毛茶产量900吨,出口成品茶501吨。长期以来,白茶以外销为主。出口的地区有我国港澳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美国、秘鲁等国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福建白茶生产与出口有着严格的划分与计划。在贸易上1950年以前,全部由私营生产与销售;至1952年采购与销售,公私各半;到1954年改成全部由公有采购、销售,并由中茶福建公司包收。1955年前白茶分别从福建、广东两口岸出口;1956年由中国茶叶公司决定全部经福建口岸出口。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台湾省也生产白茶及出口香港地区,并且在50-60年代的市场份额超过福建。1958年中茶福建公司白茶出口仅占香港地区进口的34.89%,而台湾省白茶占65.11%;1961年中茶福建公司占23%,而台湾省白茶占77%;直到1973年,中茶福建公司的白茶出口才占有了香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达到了63%,超过了台湾省白茶;1977年达到501吨,占香港市场容量的80%以上,起到了主导地位。为此,台湾省白茶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退出了香港市场。

在计划经济年代,白茶茶区主要集中在闽北的建阳(占80%)和松政县(松溪、政和)(1962年中茶福建公司的档案记载),其中建阳以漳墩区为主(占建阳的83%左右),而松政县集中在城关和东平。1962年全省白茶收购计划3400担,其中建阳2200担,松政县800担(其中银针白毫2担),福鼎县400担(其中银针白毫8担)。白茶成品生产工厂分别为建阳茶厂、政和茶厂和福鼎茶厂。到80年代初期,各厂的分工分别为:建阳茶厂主要生产贡眉、寿眉,政和茶厂主要生产白牡丹,福鼎茶厂主要生产银针白毫和新工艺白茶。

1968年,中茶福建公司试制生产新工艺白茶,主要目的是与台湾省茶商竞争香港地区白茶市场。出口产品形式,1979年以前均以散装条茶出口;1979年以后才有小包装寿眉(5103)白牡丹(5101)和银针白毫(W901)出口,出口卖价大幅上升;至于白茶饼的生产和销售,早在1953年以前就有生产少量的水仙白茶饼销往香港和广东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白茶主销仍为我国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以白牡丹、贡眉为主产品,少量银针白毫及新工艺白茶。银针白毫、新工艺白茶主要由福鼎生产,贡眉由建阳生产,白牡丹则由福鼎、建阳、政和生产出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银针白毫、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已扩大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国家。

近些年,随着白茶健康功效的研究、开发,白茶逐渐被国内消费者所认知,特别是陈年白茶保健功效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白茶饼逐渐成为消费和投资的新宠。2004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严格评审,福鼎白茶通过了原产地标记保护申请,并成功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福鼎白茶”证明商标。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以后,福建白茶迎来了发展新时期,白茶产业在产地政府和业界的推动下,在中国国内迅速升温、发展。福建白茶产业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产区政府和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离不开茶叶工作者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

“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今后,白茶产业也将持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让百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文图来源:危赛明(原创) 中华茶人联谊会;如侵必删!

作者简介:

危赛明,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茉莉花茶、乌龙茶、白茶等福建特种茶的生产加工、审评鉴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与安全体系管理、企业体系管理认证、市场营销、内外交流、专业授课、学术论著、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与企业管理等工作。对推动茉莉花茶、乌龙茶、白茶等福建特种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主持的“名优乌龙茶无公害种植、加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被评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参与多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定及审订;设计及发明专利6项。曾获“杰出中华茶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中国茉莉花茶产业杰出贡献奖、中国十大国际杰出茶企业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