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明在颁奖典礼上。通讯员供图
吴慧明在北京领奖。通讯员供图
胡勇在查房。记者 童程红 摄
【宁波获奖项目】
将废旧化纤做成再生纤维循环利用 “大发化纤”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本报讯 (记者 王元卓 通讯员 王虎羽) 将化纤边角料做成再生纤维使资源循环利用,这项“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摘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昨日捧回大奖。
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军意气风发地说:“我们公司为了将废旧资源做成化纤努力了20多年,从1995年公司创立初期将旧矿泉水瓶和可乐瓶做成再生纤维,到现在利用化纤厂和服装厂的边角料加工成玩具、沙发、席梦思、汽车内饰等纤维填充物,让资源循环利用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获得国奖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用废旧聚酯调质调粘再生技术新工艺,将不同来源的废旧化纤制品做成品质稳定的再生纤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项。其低熔点再生聚酯皮芯复合纤维熔体直纺技术,用低成本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再生品,使得大规模产业化成为可能。由此,以大发化纤为重要阵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纤维到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再生聚酯纤维生产基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张慧琴表示,该项目率先建成物理化学法聚酯再生生产线,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化纤年总产量在4900多万吨。而中国纺织品边角料(包括旧衣服)的社会存有量已超过1亿吨,其中六成以上是聚酯纤维,俗称“涤纶”。这些闲置物作为垃圾被填埋上百年都不会自然分解。而生产一吨聚酯原纤维,则要消耗6吨石油,产生3.2吨二氧化碳。两者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大发化纤瞄准的就是将废旧化纤变废为宝。据了解,应用该项技术,大发化纤3年累计生产再生聚酯纤维5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76.58万吨。这笔“绿色能源账”得到了全球众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上个月,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用废旧化纤生产的再生纤维出口达14800吨,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从去年5月开始,来自美国的全球最大的沙发工厂ASHLEY FURNITURE CO LTD开始以每月5000吨的采购量使用大发化纤的再生纤维,替代了他们原来采用的韩国原生纤维。
一个玩“土”的女人
——记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吴慧明
昨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团队的研究课题《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市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吴慧明博士作为该项目的核心关键成员赴京领奖。在吴博士出发前,记者前去采访了这位和“泥土”打交道的女科学家。
她有着质朴的“玩土精神”
今年51岁的吴慧明,与岩土打了20多年交道,看上去始终在淡淡微笑。这种平淡无奇中透出来的力量,就是她“玩土的精神”。
1985年至1992年,吴慧明在大连理工大学读本科和硕士,学的是岩土工程专业和土木专业,之后来宁波大学执教。1997年在浙江大学师从龚晓南院士攻读岩土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和丈夫陈浩军一起创办浙江开天工程有限公司。这一路走来,吴慧明的生活和视线中从未脱离过岩土工程中的这把“土”。
一天不少于5万步,每天走过一个马拉松,是常年奔波于各种工地的岩土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因为工作环境特别艰苦,在岩土领域工作的女性很少,但吴慧明却偏偏迷上了这把土。穿着工装服在各种工地行走穿梭,“睛天一头灰,雨天一身泥”没有吓退她,反而让她更加痴迷。
她的理论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虽然是埋头于研究的科学家,但在吴慧明身上却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吴慧明说在岩土领域需要强大的“知行合一”态度支撑着走下去,因为很多在一线得出的工程数据,要比在实验室里计算出来准确得多。
岩土研究的对象是冷冷清清的泥土,如果没有一股拗劲和甘于寂寞之心,是无法和“土地”较劲的。但吴慧明却真的和岩土较上了真,2001年其博士论文《不同刚度基础下复合地基性状研究》及一系列相关论文发表,在岩土研究领域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被普遍应用的“刚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理论”首次被突破,从此使复合地基研究从狭义走向广义。
她的这一研究课题,也为这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提供了理论上的重要支撑和根据。
记者 王元卓
给严重脊柱创伤患者带来了希望
两位宁波医生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赵蔚 黎燕) 颈椎一度是骨外科手术领域的禁区。在我市,浙江大学明州医院骨科主任徐荣明、市六院骨科主任胡勇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打破了这一被动局面,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给严重脊柱创伤患者带来了希望。昨天上午,该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徐荣明主要研究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将3.5毫米的钢钉徒手打在颈椎的骨头上,不能碰到重要血管和神经。这些年,除了做了千余台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手术外,他还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家医院,手把手教给年轻医生们。
他开玩笑说,自己不是在做手术,就是在推广技术的路上,“希望更多的医生能掌握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另一名主要完成人、市六院骨科主任医师胡勇主要研究的是上颈椎,这里解剖结构变异大,毗邻重要血管、神经以及生命中枢,手术风险和难度都很大。
胡勇研究的是经口咽入路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和上颈椎置钉技术。他表示,通过对解剖形态学的深入研究,两项技术得以大幅提升,人体匹配度高,生物相融性好,置钉准确率则从几年前的70%左右提高到95%以上,极大避免了瘫痪、死亡等严重后果,术中出血量也从原来的数千毫升降低到100毫升左右,以往一台上颈椎手术动辄3个小时或更久,现在缩短了一半。
更加可贵的是,全新的上颈椎置钉技术还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功能,“患者术后生活、工作、学习都很方便,要开车也没问题,不像以前,做完手术,脖子不会动了,要么斜眼看人看物,要么整个人转过身看。”胡勇说。
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
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泛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院所企业,针对我国先进制造发展需求,发明了中厚板二维精冲与三维冷锻复合精冲方法,实现了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复杂结构件精密净成形,有力推动了精密制造转型升级和优质高效绿色成形制造技术装备创新发展。
该公司在领头人励行根的带领下,十年磨一剑,在密封件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刻苦钻研,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使该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的企业,产品打破国外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为我国核电有效运行、国家能源安全及核电站出口作出重大贡献。
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
该项目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发明了主动减小应力释放的下穿高铁设计方法、自动平衡应力释放的精细化下穿施工控制技术、智能感控应力释放的下穿施工装置。率先实现了地下穿越工程的设计系统化、控制自动化、装置智能化,主编制定了国际首部下穿高铁标准,引领了国际地下穿越技术的发展。推广应用于下穿京沪、京广、沪昆、哈大等高铁干线500多项,创造了一次性穿越距离最长、速度最高、高铁线路最密集等国际工程纪录,并实现技术输出到新加坡、沙特等海外工程。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91.5亿元。
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稀乙烯增值转化高效催化剂及成套技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