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丝起点古城泉州的农历五月十三“关帝生”民间习俗



泉州,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一座有信仰、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宋代大儒朱熹曾评价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唐代之时,泉州与广州、明州、扬州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港口之一。宋元之时,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从泉州出发,到达西亚、东非地区,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泉州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港商业贸易上的繁荣,带来了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异国风情和文化,也促进了各种宗教、信仰和风俗的荟聚和丰富。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和佛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天主教、犹太教等世界多种宗教杂居相处、和谐共生,展现了泉州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博大。

泉州就像一座包罗世界各种宗教、信仰的大观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然而,在泉州人的心中,最能代表泉州人性格和精神向往的,莫过于正气浩然的关公崇拜,关帝信仰。


泉州人亲切地称关公、关老爷为“帝爷公”,把世俗社会最尊贵的敬称“帝”、“爷”、“公”组合在一起,显示了泉州人对关公无比的尊崇和爱戴。

泉州民众虔诚敬奉关公,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视为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的全方位神明。

泉州通淮关岳庙,坐落于繁华的涂门街上,是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泉州人都要携家带口,载歌载舞,来此为关帝庆祝生辰,俗称“关帝生”。

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都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关帝生辰,把农历五月十三定为关公磨刀节或伽蓝菩萨诞,但泉州人依然保持着这一古老的民俗传统,矢志不移,这与泉州人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关。

最早以官方发文定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生辰的,是明朝皇帝。相传明永乐帝北征时,每每得关帝阵前显圣助战,于是建造祀庙,在五月十三日祭祀。国内各地于是都将五月十三作为关公生辰,割牲演剧,庆祝关帝圣诞。

此后,明世宗嘉靖皇帝钦定五月十三为关公生辰,对关庙祭祀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大明会典》称:“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礼。四孟及岁暮,遣官祭,国有大事则告。凡祭,先期题请遣官行礼。”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元代之时,倭寇为患,入明以后,为祸更烈。嘉靖年间更是泉州百姓遭受倭寇荼毒最严重的时期。

惠安崇武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代,它也是我国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

泉州籍抗倭名将俞大猷,就任福建总兵官后,面对倭寇匪患猖獗,与戚继光联手,又得到南北少林寺僧兵相助,取得崇武城等一系列战事的胜利,并在兴化城一战中消灭了倭寇的主力,最终制止了长达二百余年的倭患,恢复了福建沿海的和平。

据民间传说及当地碑文记载,俞大遒、戚继光等抗倭将士作战时,泉州民众合力守土御侮,以关帝的忠义神勇精神团结在一起,期间曾多次得到关帝显圣助战,最终赢得一场场抗倭战役的胜利,因而泉州百姓感恩戴德,对关帝崇拜之心更加炙热。

明末清初,泉州成为郑成功抗清的基地和大本营,其转移台湾以及施琅统一台湾后,泉州一带反清复明的活动依然没有停止,泉州人以关帝的“忠义精神”为号召,结弟兄,起盟誓, 在关帝像前焚香顶礼,歃血为证。

五月十三“关帝生”的民间习俗长盛不衰,正是对关帝忠义信勇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泉州民俗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关公信仰在泉州历经千年,早已和泉州民风习俗合为一体。

在泉州百姓心中,关公是忠义神勇、一身正气的道德楷模,英雄榜样。

通淮关岳庙正殿大门上有3块匾额,一块写着“正气”,为南宋理学家朱熹题书;一块写着“充塞天地”,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写;一块写着“鼎汉立宋”,则为近代学者蔡浚题写。其中,尤以朱熹题书的“正气”匾额最为出名。

朱熹是闽学派理学的代表,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度过,泉州各县都有朱熹讲学处,世称朱子过化之地。闽学派理学在泉州非常兴盛,至明代已成为泉州地方的主流文化意识。

宋明理学的大儒们,把儒释道三教共尊的关帝,树立为“忠孝节勇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完美道德实践者,加以宣扬、推崇。

泉州解元李光缙在其《重修关帝庙记》碑记中,论述泉州百姓之所以崇拜关帝,就在于关帝是忠义的化身,是道德的楷模,可以教化世人迁善去恶,矫正人心。碑文说:“孔门之教莫大人伦……侯素好《春秋》,是以明正统,仇孙、曹,使其得吾夫子为依归,当在仲由之右欤!”“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之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未尽侯也。”“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同时,李光缙告诫崇拜者:“其或有不忠、不孝、不弟、不友、不信者,无得入此庙,纵祷于侯,侯亦必不应之。”

这与通淮关岳庙楹联上书写“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的思想一脉相传。

这也反映关帝庙在泉州人民心中不仅是祈福圣地,更是人格教育的场所。泉州关帝崇拜日趋炙热的文化背景,就是要求前来关庙上香祈福的民众,要时刻以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修身养德,正心正念,才能得到关帝福佑,如果道德败坏,心术奸邪,就是上香磕头也不会得到关帝回应。


关帝崇拜在泉州历经千年,其文化精神早已经随着信众的推崇、效仿和传承,融入到泉州人的血液和骨髓里了。

泉州濒海而建,因港而兴,经历宋、元数百年辉煌之后,明代起,因为倭寇为患,海盗滋扰,明政府实行海禁,泉州港开始没落。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明、清时期,泉州出现海外移民潮流。泉州人冒险进取的性格,伴随关帝崇拜的忠义精神,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日本等地谋生。

移居海外的泉州人异乡为客,彼此照应,仿效桃园结义精神,精诚团结,互帮互助,形成瓜蔓,逐渐落地生根。共同的关帝信仰,成为海外华人凝聚同心,解决纷争,稳固基业的最佳选择。

中菲关帝慈善基金会会长许谋景是泉州石狮人,自小在家乡做贸易。与众多闽南人一样,他也有着一股“爱拼才会赢”的韧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赴香港发展,成为电影演员,与众多影视明星交成好友。

演艺界的纷纷扰扰,让他心生厌倦,他悄悄隐退,远赴菲律宾,并在菲律宾再次崛起,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事业有成的许谋景,在海外扎根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造福桑梓,他积极联络海外华人,热心做起慈善事业,并回到石狮家乡,建立“景玉堂”,作为公益场地,一心向善,致力公益事业。

四年来,许谋景组建了“泉郡慈善行”,组建了海内外近5000位朋友的微信群,发起“日行一善”活动,筹集300多万元资金,走访慰问了136家困难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许谋景说,“我要整合一支关帝文化慈善组织,循着海上丝绸之路,把关帝的仁义情怀,慈善爱心传播到海内外,带动更多的侨亲,以关帝文化信仰为纽带,推进社会公益,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如许谋景这样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泉州籍华侨还有很多。据统计,有着千年海外交通史的侨乡泉州,目前共有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950万人。

这些泉州籍华人华侨身居海外,虔诚供奉忠义化身的关帝,心却时刻不忘故土,他们积极奔走,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正直发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力,在祖籍地的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慷慨解囊。

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1979年至2011年,海外华侨公益捐赠总额超过84亿元,捐赠项目涉及教育、文化、卫生、工农业等公益福利事业。从2012年起,全市每年侨捐数额在5亿元左右,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其中晋江、南安两市每年都保持在1亿元以上,而南安更是全国少有的连续25年侨捐超亿元县(市)。

许谋景说,关公精神已经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共同的精神信仰,联结着海内外华人的内心,历久弥新,兴盛不衰。


泉州籍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道出了海外华人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多年来在全球华人社会中引发强烈共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余光中1972年创作了这首诗,他说:“为写这首诗此前已积累了20年,20多年前离开大陆,感情一直没有表达,后来一朝表达,其实不是灵感”。

20分钟的一挥而就,20多年的情感一夕爆发,这首《乡愁》用最质朴的语句,慰藉了所有华人游子的乡愁。

湖北关公文化学者朱正明36年来,遍访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证了无数海外游子对中华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朱正明在寻访关帝庙的过程中发现,关帝是海外华人先贤寄思归根所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有一座四邑关帝庙,始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庙内安放着8000多位华人牌位。当年这些采金华工和商人远离故土时,怀揣着关帝香火,赴澳洲淘金。在他们即将离别人世之际,嘱咐子女把自己的牌位摆放在关帝庙。华人先贤把安眠于关帝身旁比作归于故土,生时追随关公忠义精神,死后依傍关帝慈善神灵,后人嘱托一再传承。

朱正明在采访中深情地说:“走的路越远,对中华民族的情越浓,对关帝文化的缘越深。关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忠义诚信’的道德偶像;关帝文化,已经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泉州籍画家曾成聪,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潜心研究关公绘画十多年。曾成聪的关公画作在海峡两岸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台湾媒体誉为“八闽关公绘画第一人”。

曾成聪不只在台湾、香港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也先后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深受海内外政要、侨领及著名企业家的珍藏和喜爱。

在参展画作前,曾成聪向参观者讲解创作构思:画面视觉中心是关羽,其他人物呼应着关羽;每匹战马之间眼神也构成呼应关系;画作右边则展现大陆的山河之美……

曾成聪说:“关公画的核心不是故事和人物本身,而是画出关公所代表的忠义精神,这是两岸民间信仰的共同精神,两岸交流应该加强这种文化和精神的纽带。希望我的画能获得台湾民众的欣赏和共鸣。”


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中,乡愁都是一种最能撩拨人内心心弦的情感表达。古时,交通不发达,乡愁不止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无奈;当今时代,交通发达,几千几万里的航程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抵达,乡愁更多地是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情怀。

泉州籍企业家赖东云曾经在龟峰岩举办过一场主题为“华人一家亲”的纪念关帝诞辰活动,获得了海内外华人界的极高赞誉。

赖东云说:“全球华人一家亲,关帝信仰是全球华人的最大公约数,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地,无不在宗祠、乡祠之上共建关庙,以彰虔敬,以联乡谊,以聚人心。”

在海外华人的心里,关帝是心灵栖息的殿堂,寻根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那些曾经离乡背井,去海外打拼华人先辈们,将忠孝节义的关帝精神代相承传,建立起无数的海外华人社区,使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个华人社区,乃至每家中国餐馆、每位海外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形象!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曾经是中华文明最早开放、最早走向世界的一部分。如今,它正以崭新的面貌,与海外华人社会交流沟通、经贸往来搭建桥梁,共同谱写一带一路新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