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远东的十字路口:弹丸之国新加坡如何破茧重生

今天我们来介绍新加坡,这个令中国同胞们羡慕嫉妒的国度。

很多人了解新加坡,是从它的市容开始的。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新加坡的环境特别好,有“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人为保护市容整洁,不惜采用严刑峻法。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美国少年因为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竟然挨了鞭子,(事后才知道,这个美国人受鞭刑的理由是搞破坏并涉嫌盗窃)美国政府为此还提出过抗议。

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法律和秩序所决定的。而新加坡正是这方面的典范。早在70年代末,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这个弹丸小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往后数十年,中国的官员和学者频频到新加坡学习考察,将其作为我们赶超的对象。

如果光看人均GDP,新加坡早已是发达国家,连美国日本这些传统强国也甘拜下风。关于新加坡崛起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归功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人认为是国父李光耀的高瞻远瞩;经济学家热衷于讨论新加坡的产业政策,而政治家则推崇所谓的“新加坡模式”。

当然,一个国家由弱到强,不可能光凭某一方面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探索新加坡崛起的秘密。

1/9 郑和地图上的“淡马锡”

新加坡面积狭小,全部国土加起来,差不多也就上海市区那么大。不少人认为,新加坡人都是中国人的后裔。其实不然,新加坡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尽管华人占人口的比例高达3/4,但新加坡人口中还包括马来人和印度人。马来人是当地的原住民,而印度人则占人口的1/12。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新加坡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和印度人呢?这就得从历史说起了。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这里自古便是海上航行的交通要道,素有“远东的十足路口”之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商船就抵达过新加坡,古书中有个名叫“蒲罗中”的古国,据说就是新加坡。

华人移民新加坡的第一次高峰,是在宋元时期。彼时,中国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来自东方的瓷器和丝绸,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西方。在频繁的商业活动中,不少中国商人在此安家落户,后来在当地出土了大量宋朝的钱币和瓷器,证明我们的祖先在此留下过频繁的足迹。

你可能知道新加坡还有一个名字,叫“淡马锡”,它最早出现于《郑和航海图》中。13世纪,当地的确有过一个叫“淡马锡”的国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淡马锡”就被外国人当作新加坡的古名。直到今天,新加坡有一家著名的投资控股集团,仍叫作“淡马锡公司”。

尽管历史悠久,但新加坡真正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得等到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

2/9 远东的贸易中心

因为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就先后在马六甲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最终,英国人成为赢家,他们控制了全球贸易,并通过东印度公司开拓亚洲的市场。

19世纪初,大英帝国作为全球霸主,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同时与另一个竞争对手荷兰抢夺地盘,派遣莱佛士爵士来新加坡建立贸易站。从此,新加坡拉开了由英国人统治的序幕。

莱佛士爵士塑像

也正是这一时期,新加坡迎来了新的移民潮。当莱佛士爵士刚登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新加坡不过是一个个零散的市镇和村落,谈不上任何规划。莱佛士决定重建新加坡,将其打造为一座欧洲化的城市。

之后几十年里,英国殖民当局招募各国劳动力建设新加坡,他们主要来自上面提到的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三个族群。

其中,马来人是当地的原住民。华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中国南方,因为数百年的经商,他们在东南亚已形成庞大的人际网络。而印度人主要是由英国人带来的。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由于人数有限,雇佣了大量印度人替他们做买卖或维持治安,就这样,印度人随着英国殖民者的步伐来到了东南亚。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不少欧洲人,爪哇人和阿拉伯人,正是英国人开辟的国际贸易,将他们聚集到了一起。

到了19世纪中叶,新加坡已经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港口。这里有几十家英国的大商行,来自欧美的工业品从这里输入到东亚,而来自东南亚的原材料,以及中国的茶和瓷器,则通过新加坡输入欧美。进入20世纪后,英国人在新加坡驻扎重兵,将其作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江河日下,各个殖民地的民族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英国人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建立马来亚联邦的计划。

3/9 新加坡独立

所谓联邦,就是让马来亚各地区保留一定的自治权。然而,英国并未将新加坡纳入联邦,相反却将其作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英国方面派遣总督进行管理。为了安抚人心,殖民当局在新加坡成立议会,允许当地代表参加选举,但有个前提:选民必须有英国籍。

很显然,这样的选举方案不可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当地工人频频罢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

六十年代的新加坡街头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英国方面与新加坡最终达成协议,同意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英国撤销总督,当地人在议会中的席位大幅增加。不过,英国方面仍保留了外交和修宪的权力,以及对新加坡的军事控制。协议通过后,新加坡于1959年举行大选,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被当选为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总理。

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李光耀最初的计划,是和一旁的马来亚合并,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一部分。

新加坡之所以看中马来西亚联邦,一方面是因为马来西亚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马来亚联邦为自己提供商品出口的市场。而马来亚方面,也想借助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贸易收入。

表面看,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联邦是天作之合。可一旦真的合并了,各种的麻烦便接踵而至。

站在车头的即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首先,马来西亚联邦的主体是马来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自然倾向于本族群体。但新加坡并入联邦后,华人的数量大增,已接近选民总数的一半,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权利。华人表示不满,但马来人却认为,马来亚联邦本来就是马来人的,你们华人始终是外人,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

其次,新加坡人并未享受到市场扩大所带来的好处。马来西亚当局在各州设置关税壁垒,使新加坡出口的商品失去竞争力,这就让新加坡更不满了。说好要建立共同市场的,现在倒好,你马来西亚非但不帮忙,还给我层层设卡,与其这样,倒不如散伙吧。

终于,1965年8月7日,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伦敦签署《新加坡独立协定》,两天后,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共和国正式诞生。

4/9 路在何方

独立之初,包括新加坡人在内,很多人对这个国家的前景并不看好。毕竟,新加坡太小了,又没啥自然资源。除了地理位置好,其余啥也没有。彼时新加坡的人口约200万,人均GDP不到600美元,可谓一穷二白。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一个国家要取得经济发展,必须拥有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以此标准来衡量,新加坡哪方面都不具备。它的人口不多,土地稀缺,国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薄弱。想获得经济腾飞,简直比登天还难。

李光耀视察工地

一两百年前,欧洲国家和新加坡面临同样的困境,但那时候它们可以靠殖民地扩大市场。但新加坡不可能有那个机会。更何况,它的四周强敌环伺,别说是那些超级大国,就算是邻邦马来西亚,随时就可以把它吞并。

然而,看似弱小的新加坡,却拥有一项更宝贵的资产,那就是独特的文化与制度资源。

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政治脱胎于英格兰的议会共和制。这项制度让社会各阶层的选民,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参与权。然而,新加坡并未对英国体制加以照搬,有学者认为,新加坡的制度兼顾威权与民主,是西式民主与东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60年代的新加坡街道

李光耀曾经说过,新加坡的发展,应找到一条让理想与能力相匹配的道路。这句话很好概括了新加坡在制度选择上的鲜明态度。

新加坡曾被英国统治,国内又有大量的华人。英国人与华人有个共同点:两者都是奉行实用主义的民族。

5/9 实用主义塑造的文明

英国人特别务实,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很反感,不喜欢为抽象的理念拼个你死我活。二战之后,英国人知道自己今不如昔,对席卷各地的民族革命浪潮,及时采取了妥协与折中的态度,从而以体面的姿态退场,保住了国际地位。而其他老牌殖民国家如法国,则没有类似的自知之明。

华人就更是如此,儒家思想天生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华人在东南亚世代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始终有限。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对政治从来不感兴趣,他们只求“闷声发大财”。

新加坡的中国建筑

然而,正是这种源自双方的实用主义态度,使新加坡在脱离英国统治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波折。一切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协商来完成的,大家彼此尊重,进退有据,没有爆发严重的阶级矛盾或流血冲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新加坡独立后,没有像一些拉美或非洲国家那样,陷入频繁的利益纷争,后者往往容易诱发内战,导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经济停滞不前。

七十年代的新加坡住宅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国内局势一直很稳定,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睦相处。从某种程度上,这和大家所秉承的务实态度不无关系。和其他民族相比,华人的宗教意识淡薄,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接受各种宗教,允许不同的文化并存。反观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就截然不同。在某些地区,不同的信仰人群常常因为宗教爆发冲突,所造成的创伤至今无法愈合。

所谓务实,即不去追求过于遥远的目标,也不去盲目模仿先进之邦的制度和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求生存,求发展,作为社会动员的第一要务。新加坡正因为做到了这点,才有了今日的繁荣。

不过,新加坡能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除了务实之外,还与华人社会的另一项特点有关。

6/9 华人的抱团文化

在过去,海外华人的生意网是以宗族为纽带的。早期华人经商,都是靠乡人推荐,久而久之,他们以地域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圈子。今天在新加坡,我们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会馆,像海南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等·····这些会馆是华人根据祖籍所建立的社团,在新加坡,这样的会馆有十几个。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总结道: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圈层关系,以家族为中心形成一个个同心圆,越靠近中心的地方,彼此的血缘就越近。在传统中国,宗族是一种有效的凭证,能够增进彼此的信任。

新加坡海南会馆

通俗地讲,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抱团”。“抱团”有许多优点,比如能提高凝聚力,增强对群体的认同感,还能降低合作的成本。中国人一旦到了外面,就会下意识地抱团,这可能源于我们的祖先崇拜,也可能是大陆型文化自带的天性。

然而,抱团的缺点同样显而易见。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中国人到了国外,不是特别团结,总喜欢拉帮结派或者搞小圈子。所以,海外华人尽管人数众多,但因为难以结为一体,在政治上只能形成一个个小山头,自然别想指望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那么新加坡是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由于新加坡的面积很小,不同社群聚集在一地,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分散各处。从客观上加强了彼此的沟通。

新加坡的中国庙宇

另外,由于新加坡早期经历过殖民统治,后来虽并入马来亚联邦,却被当成外族不受待见。政治上遭遇的不公待遇,迫使当地华人团结一心,建立了普遍的民族认同感。换句话说,在强敌环绕,外族歧视的生存压力下,新加坡的华人在这个弹丸之地重新“抱团”,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第三个原因,则与英国留下的法制传统有关。新加坡国内有不同的种族,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有多大的不同,皆已习惯于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调和,这就规避了通过武力或者非理性手段处理矛盾的风险,只要大家对规则达成共识,利益争端就不会变成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凡事交给第三方来裁处,以确保公平公正。

所以,新加坡从一开始就融汇了东西方文明的独特元素,这不仅反映在其社会结构中,还体现在政治制度里。

7/9 吸纳社会精英

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单独执政,这在崇尚民主的西方社会是难以想像的。英国思想家阿克顿勋爵就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民行动党看似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但新加坡政府却是全世界最廉洁、最高效的政府之一,廉政指数长期排在各国前列。

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除了完善的法律监督,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加坡的政治体系是向全社会开放的。

很多政治精英都是成功人士,比如教授、律师、企业家等等,他们往往是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再考虑从政。这便保证了他们既对社会民情有充分的了解,又能摆脱经济利益的羁绊,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政府工作中。

李光耀有句名言,想要吸引第一流的人才进入政府,就必须给他们第一流的报酬。李光耀还说:“让单靠薪水活不下去的公务员掌权,哪怕是小小的权力,等于让他滥用”。所以在新加坡,政府官员的待遇不亚于跨国企业的CEO。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中国人熟悉的“高薪养廉”吗?还真不一样。靠“高薪养廉”获得高收入的官员,在体制外赚不到那么多钱。但新加坡的政府官员因为来自于社会精英,即便不做官,他们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这套制度必须保证:所有选择当官的人,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如果他们想来这里赚钱,那么回去干老本行,可以赚同样多甚至更多的钱。

新加坡制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同样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特色。一方面,它崇尚威权统治,权力相对集中,这显然是东方文明的遗产。而另一方面,它的政府又向全社会开放,吸纳社会精英的加入。它对政治官员的选拔,充分取决于对方在社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是西方的政治传统,往上甚至可追溯至古希腊城邦。在古希腊,政治精英也是先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就,再获得政治表决权的。

新加坡政府大厦

新加坡的政治兼顾了稳定性、灵活性与参与性,实现了李光耀所谓的“精英治国”。然而,新加坡的发展不可能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新加坡经济之所以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它的教育。

8/9 出色的教育

前面说过,新加坡没有优质的资源禀赋,无论土地、人口还是资本,新加坡都不具备优势。但幸运的是,新加坡人非常重视教育,这是从殖民地时代就形成的传统。

新加坡有一座莱佛士书院,最早由前面提到的莱佛士爵士所创建,该学院的前身是新加坡书院,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学校。其中两位最著名的校友,分别是李光耀和吴作栋,他们先后担任过新加坡总理。

莱佛士书院教学楼

殖民地时期,英国人、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纷纷在此创办学校,把各自的文化带到这片土地上,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独立之后,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新加坡政府向各学校推行统一的课本与教学方法,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为国家提供了一支产业大军。

之后几十年,新加坡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但目标很明确,为适应新的国家竞争培养新的人才。新加坡政府每年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20%,位居发达国家前列。和中国一样,新加坡公立学校的数量比私立学校多,质量也更高,像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等,皆已成为世界顶级的高等院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双语教学,政府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一门外语。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对当地学校有着天然的优势。从1987年起,新加坡中小学就把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一教学用语。所有学生除了掌握各自的民族语言,还必须掌握英语。也就是说,每个新加坡中学生一毕业,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老外交流没有任何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得用英语和国内不同民族的人沟通。英语让新加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之城。

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政府的大量投入,它同样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产物。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源于英国,它强调的是挖掘潜能,因材施教,培养社会精英。但同时,它又重视道德教育与国家认同,这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尤其是广大华人群体,对教育有着与生俱来的重视。他们的聪明、勤奋与实用主义,为新加坡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没有良好的教育,我们就很难理解新加坡经济何以增长地如此迅速。新加坡能够从一个小荒岛,向工业出口转型,到成为亚洲四小龙,乃至今天综合竞争力数一数二的亚太经济体,这背后固然有地理环境,政府政策,国际外交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所有的原因中,高素质的人口,无异是推动这个国家前进最坚实的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加坡以知识为杠杆,摆脱了资源劣势,使之成为东南亚最耀眼的明星。

9/9 总结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最好不要把新加坡视为单纯的东方国家,虽然这里很多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肤色。当然,它肯定也不能算作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事实上,我更愿意把新加坡视为一个位于东西方交汇处,兼具东方文化,海洋性文明,以及城邦特色的国度。它既属于东方,又属于西方,既属于陆地,又属于海洋,与其说新加坡位于远东的十字路口,不如说它处在的十字路口,它才得以汲取精华,自成一家,书写一段美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