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们是这样走过来的!
【AI红人荟】——这里是TechBeat人工智能社区为优秀的AI工作者开设的人物专访栏目。从膜拜“红人”到成为“红人”,TechBeat与你一起,在AI进阶之路上,升级打怪、完美通关~
本篇人物,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周大权。他认为,好的问题不一定都在上一年顶会的最佳论文里,从当下需求出发也是一种角度。以下为采访全文,欢迎阅读~
研发人造卫星是一种什么体验?
周大权恐怕是计算机科研队伍中,为数不多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他曾就职于新加坡国防部及新科电子联合实验室,参与设计了新加坡第一个商业人造卫星的研发。如今,周大权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科学深度学习方向的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架构设计。从人造卫星系统设计师转型到AI人,他的研究灵感来自于发现问题,成就感则来自于解决问题。
突破科研“真空状态”的Transformer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周大权做学术的基本逻辑。不久前,他以一作身份发表了VisionTransformer 模型的最新研究报告《Understanding The Robustness in VisionTransformers》,这是周大权团队与英伟达合作的研究成果,代码已经完全公开。
去年,周大权就曾做客TechBeat人工智能社区,分享《迈向更深的VisionTransformer》的主题Talk。如今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近期他也将来到TechBeat再度分享。对于周大权来说,这是他作为AI人解决问题的“初体验”。
周大权Talk分享
👉《迈向更深的Vision Transformer》
👉 链接:https://www.techbeat.net/talk-info?id=513
在此次研究中,周大权团队展示了Transformer模型对比CNN模型的优势之处,并详解了Transformer模型为什么比CNN模型表现得更好。他本人一直致力对Transformer模型的研究,并笃信这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型,因为在他看来,Transformer突破了科研的“真空状态”,更好地还原了实际情况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条件,切实地应用在问题解决之中。
“大家都知道Transformer模型的性能会更好,但它的优势不单单是在传统的科研数据集上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应用中,在处理极端受损图像时,精度会明显优于传统的CNN模型,将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ICCV 2021 最佳论文 "Swin Transformer",在去年年末迎来30亿参数的v2.0版本,整个领域也都加大了对视觉大模型的投入,这位“半道出家”的AI学者开始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Transformer的研究上。
周大权团队的最新实验证明,在自动驾驶方面,面对雨雾等极端天气,Transformer模型能够保持原有的系统鉴别能力,而不会像CNN模型一样“坍塌”掉,这让周大权觉得自己的研究得到了有效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他转型AI人后第一次尝试真正地解决问题。
“软硬结合”的学术经历
周大权本科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半导体专业,毕业后他通过校招意外进入到了人工卫星系统设计领域。工作两年后,传统编程的限制让他感受到,AI才是产业落地的关键。恰逢有回到母校继续读博的机会,他便顺应机遇的垂青,开始了在AI领域的学术探索。
凭借硬件系统设计的从业背景,周大权成功转型到了软硬件结合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架构设计方向。
在学术研究中,有人擅长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有人则擅长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解决新问题,周大权选择成为后者。目前,他已经在 ECCV,ICCV,CVPR,ICLR,ICML,NeruIPS 等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顶会发表多篇论文。和“赶会”的研究者不同,他在寻找研究角度时更多的是从现实问题中生发灵感。
“很多人会看上一年顶会最佳论文做参考,但我更多的还是先去发现问题。如果发现这个问题还没解决方案,那么我就尝试去做一些调研,当然也会和我的导师探讨确定研究的可行性。”
在发表前的peer review对于周大权而言,也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质疑时,周大权认为“同行们的质疑往往都是有道理的”,可能是有哪里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是存在同行们不熟悉、没有理解的内容。
他的方式是尝试将这些存疑的细节进行解释,并及时修改调整,经由这个过程提高论文命中率。常常参与peerreview的他,也提醒大家要梳理好文章的整体思路与逻辑,并尽量规避语法的错误。“文章不管投到哪,先保证完成度比较高再投,命中率会更高。”
AI for Science,
未来能解决更多问题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周大权尚未给自己框限,但已经能够确定的是,他将继续专注于模型架构设计。但今后的工作,不再局限于理论研究,而将把模型架构更多地与现实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近年来,AI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场景中,与各个科学领域的结合也日益紧密。蛋白质结构的精准预测、黑洞成像等热门话题也总是与“AI for Science”的倡导密切相关。
如今,周大权也观察到, “AI for Science”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圈的视野中,对于当下的周大权而言,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难点与重点。毕竟,这意味着研究者将与自己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伙伴共同合作,产生更多的交叉地带,需要更多的学习与磨合。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这将是整个行业势不可挡的趋势,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AI与硬件的结合是他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之一,在他看来,“硬件给软件提供上限,软件提供硬件内部的优化结构方式”,软硬件更好地结合,才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去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有两大基本目的:一是寻求基本规律,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周大权而言,能够解决问题,无疑是对研究成果最强的交付。
未来AI还将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无法简单定论,但能够感受到的是,有更多像周大权一样的AI青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AI与人、与社会的关联将会更加紧密。期待,AI人们的共同努力,让AI的价值大放异彩!
//
嘉宾介绍
周大权
周大权,NUS 数据科学深度学习方向四年级博士生,师从冯佳时教授。研究方向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架构设计,压缩优化与自动搜索。他在 ECCV,ICCV,CVPR,NeruIPS,ICLR,ICML 等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顶会发表多篇论文。他曾参与设计新加坡第一个商业人造卫星的研发。
Talk预告5.26 周四晚8点,周大权将在TechBeat人工智能社区分享团队最新工作,欢迎大家准时观看!
-The End-
「AI红人荟」系列回顾:
[13] 美国莱斯大学副教授 胡侠
[14] 幻方量化深度学习研究员 罗福莉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教授 周号益
[16] 密西根州立大学副教授 汤继良
[17] 莱斯大学的在读博士生 查道琛
如果你想和他们一样,亲自来到TechBeat分享,或者想推荐身边闪闪发光但是尚未入驻社区的AI工作者——欢迎填写下方表单自荐/推荐,说不定明年的TechBeat红人荟专访,主角就是你! 自荐 / 推荐 单人Talk | 团队专场 | 录播or直播 | 闭门交流多种方式任你选择!推荐讲者成功也有奖励哦~
本周上新!
扫码观看!
关于TechBeat人工智能社区
▼TechBeat(www.techbeat.net)隶属于将门创投,是一个荟聚全球华人AI精英的成长社区。我们希望为AI人才打造更专业的服务和体验,加速并陪伴其学习成长。期待这里可以成为你学习AI前沿知识的高地,分享自己最新工作的沃土,在AI进阶之路上的升级打怪的根据地!
更多详细介绍>>TechBeat,一个荟聚全球华人AI精英的学习成长社区
⤵一键送你进入TechBeat快乐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