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1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К-5М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空空导弹,由航空工业部所属的、作为总装厂的湖南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以及兵器和电子工业部所属的几家配套工厂共同仿制。1958年10月开始筹建仿制生产线并测绘К-5М导弹,设计代号为7089。1959年10月投入试制生产。1960年3月首枚导弹组装成功,同年6月制造出12枚导弹,全部通过地面试验。随后将其中10枚导弹运往国家空空导弹试验靶场。 1960年7月进行了首枚导弹空中无靶试射,导弹工作完全正常,随后进行了4次对Ла-17靶机的空中试射。由于试验载机上的火控雷达在发射导弹之前未能校准,导至发射的4枚导弹均末命中靶机。1962年10月恢复导弹试制生产。1963年3月总装出24枚导弹,同年11月再次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共发射20枚导弹,其中两次对Ла-17靶机空中试射,均击毁该靶机。1964年5月通过了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生产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霹雳"1号空空导弹,编号为PL-1。批生产型导弹随后进入中国空军服役,装备歼6(J-6)战斗机。该弹1974年停产,现已退出现役。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无线电近炸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驾束式制导控制舱、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的稳定舱和无线电天线接收机舱共5个舱段组成。2个尾部的无线电定向天线,接收来自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经过弹上计算装置将其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相应运动,从而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的性能很差,“三点法”驾束制导方式落后,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4~6km 最小射程 15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500~165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雷达驾束式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3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82kg 弹 长 2.5m 弹 径 200mm 翼 展 654mm
霹雳-2空空导
霹雳-2空空导弹由红外自动导 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 信、战斗部、 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 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 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 对三角形 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 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 攻击中 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
该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К-13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并改进发展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中国空军和海军在70~80年代大量装备使用的空空导弹,载机为歼6(J-6)、歼7(J-7)战斗机。1962年首先由兵器工业部所属的、作为总装厂的西安东方机械厂,以及20多家主要配套工厂,共同筹建仿制生产线。1964年11月开始导弹各部件试验样机的试制。1965年9月开始各部件单元飞行试验。1967年3月开始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总共发射19枚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11月通过了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生产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霹雳"2号空空导弹,编号为PL- 2。
1958年 9月,我国从沿海地区获得外 国 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 分析、测 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 时,原苏联先后 派出两批专家来华 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 部分残骸实 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 试制成 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 上。
1962年,原向我国有偿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 资料和样品。 我国开始仿制K—13 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雷"2号。 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 全面 展开。1967年3—7月,进行了定型 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雷"2 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为满足空/海军装备需要,1964年10月由所属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作为总装厂,同原各主要配套工厂协作,开始仿制К-13 空空导弹。 1966年11月试制出首批18枚导弹。1967年5月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总共发射22枚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970年8月获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PL-2原型空空导弹的结构与性能特点,与的""AIM-9B相似。采用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由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5部分组成。两对三角形舵面位于舵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外侧,两对后掠梯形弹翼位于发动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尾部,两者呈X-X形配置。 导引头采用PbS)红外探测器,视场角4°,框架角25°,跟踪角速度11°/s,太阳盲区20°,调制盘转速70Hz,调制方式为调幅,制导飞行时间20s。固体火箭发动机由铝合金制成,总重36kg,推力2668dN,总冲3685dNs,装药21kg。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重 11.4kg,生成的破片数约7000块,破片飞散角10°~16°,有效杀伤半径10~11m。 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导弹本身的机动性、抗太阳以及其他自然和人工干扰能力很差,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敌方战斗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最大射程 7.6km(PL-2、-2A) 10km(PL-2B) 6km(PL-2-519) 最小射程 1500m(PL-2) 1300m(PL-2B) 2700m(PL-2-519) 最大速度 M2.5(高空) M1.6(海平面) 使用高度 500m(PL-2) 21000m(PL-2A) 21500m(PL-2B) 5000~23000m(PL-2-15) 21000m(PL-2-J72) 300~3000m(PL-2-519) 最大过载 11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11.3kg 动力装置 弹 重 75.3kg(PL-2) 60kg(PL-2A) 76kg(PL-2B) 67kg(PL-2-15) 53kg(PL-2-J72) 152.8kg(PL-2-519) 弹 长 2.84km(PL-2) 2.50km(PL-2A) 2.99km(PL-2B) 2.15km(PL-2-15) 2.80km(PL-2-J72) 2.90km(PL-2-519) 弹 径 127mm 翼 展 609Mm(PL-2) 528m(PL-2B)
"霹雳"3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空空导弹,其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和杀伤威力,满足新一代战斗机歼8(J-8)的作战使用要求。以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于1962年6月开始研制,1968年6月开始首批20枚样弹地面和飞行试验。1969年12月完成第二批30枚样弹的地面试验。1970年开始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直到1974年11月才基本完成试验项目。 此后为进一步考核导弹性能,还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试验,到1980年4月正式定型。1981年生产出50枚导弹,1982年发射8枚导弹用于定型补充试验。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止研制生产。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加大弹翼面积和平衡攻角,以提高机动性和高空性能;增加发动机装药量,以增大射程;采用光学浸没红外探测器,以增大导引头作用距离;采用新型战斗部和红外引信,以提高杀伤威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1.5km 最小射程 13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3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红外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93kg 弹 长 2.123m 弹 径 135mm 翼 展 654mm
"霹雳"4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种空空导弹,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半主动雷达型空空导弹,以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于1966年3月开始研制,1980年11月完成样机部件地面定型试验。1981年7月转入第二阶段研制,1984年生产出首批整弹样机、发射装置以及地面维护设备。1985年因其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停止研制。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美国的"麻雀"3A(AIM-7D)相似的气动外形布局,即两对全动式梯形弹翼装在弹体中部,起控制舵和副翼双重作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装在弹体尾部,起纵向稳定作用。同时,该弹还采用与前苏联/俄罗斯在空空导弹设计上常用的方案,即"一弹、两头"方案,通过半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两种不同导引头的互换,形成半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两种导弹型号,代号分别为"霹雳"4甲(PL-4A)和"霹雳"4乙(PL-4B)。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8km(PL-4A) 8km(PL-4B) 最小射程 1500m 最大速度 M2.2 使用高度 300~21000m 最大过载 40g 制导系统 半主动雷达(PL-4A) 被动红外(PL-4B) 引 信 无线电引信和压电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30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50kg(PL-4A) 148kg(PL-4B) 弹 长 3.235m(PL-4A) 3.128m(PL-4B) 弹 径 190mm
"霹雳"5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三个空空导弹,分为半主动雷达型和被动红外型,名称和代号分别为"霹雳"5甲(PL-5A)和"霹雳"5乙(PL- 5B),主要研制单位为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半主动雷达型于1966年4月开始研制首批样弹,1971年7月开始首次载飞试验,1972年9月进行空中模拟弹发射试验,1981年4月研制第二批样弹研制,同年8月开始进行空中靶试,直到1982年3月结束发射试验, 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止研制生产。被动红外型于1966年4月开始研制首批样弹,1967年初开始首批地面和空中载飞试验,随后经过多批样弹研制和各种地面和空中发射试验,因受国内形势影响直到1986年9月才通过国家定型委员会审查,获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进入中国空/海军服役。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制导控制组件、战斗部、红外近炸引信或无线电近炸引信、固体火箭发动机、鸭式舵面和三角形弹翼组成。红外导引头采用压缩空气致冷,灵敏度高,具有抗背景辐射干扰的能力。战斗部采用高爆炸药,有杀伤破片型和连续杆型,前者配用红外近炸引信,后者配用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两种类型的战斗部及其近炸引信,可以互换使用。战斗部有效杀伤半径10m。红外近炸引信的抗干扰能力强,起爆可靠性高。该弹的最大脱靶量9m。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0km(PL-5A) 16km(PL-5B) 最小射程 1300m 最大速度 M2.2 使用高度 1000~18000m(PL-5A) 500~21500m(PL-5B) 最大过载 30G 制导系统 半主动雷达(PL-5A) 被动红外(PL-5B) 引 信 无线电引信或红外光学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30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50kg(PL-4A) 148kg(PL-4B) 弹 长 3.235m(PL-4A) 3.128m(PL-4B) 弹 径 190mm 翼 展 657mm
"霹雳"6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一代空空导弹,是具有大过载机动能力的格斗型空空导弹,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的作战使用要求。由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 (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于1975年开始研制,1978年研制出首批模拟弹,1979年进行空中发射试验,1981年底转入预研项目,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止研制生产。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一代空空导弹,是具有大过载机动能力的格斗型空空导弹,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的作战使用要求。由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 (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于1975年开始研制,1978年研制出首批模拟弹,1979年进行空中发射试验,1981年底转入预研项目,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止研制生产。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1.5km 最小射程 13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3000m 最大过载 29g(单道通)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红外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93kg 弹 长 2.123m 弹 径 135mm 翼 展 654mm 难见的PL-6
"霹雳"7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一代空空导弹,是具有大过载机动能力的格斗型空空导弹,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的作战使用要求。由航空工业部所属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于1982年开始研制,1984年研制出首批样弹,同年底在国家靶场进行首批空中发射试验。1986年底在国家靶场进行鉴定靶试,取得成功。 1987年通过航空工业部技术鉴定委员会审查,获准投入批生产。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十字形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鸭式舵面位于导弹重心之前,同装在尾部的大翼展、大面积弹翼相配合,可减少舵面偏转响应时间,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并提供导弹最大平衡攻角,提高近距格斗时的安全性。此外,旋转式尾翼可提高舵面横滚控制效率;固定式前翼可增大舵面效应,减少偏航力矩。该弹在结构上的另一特点,是将导弹分为前、后2个舱段,以利于维护使用,而不是按导弹各部件分为多个舱段。该弹的性能特点,是具有自动搜索截获能力、大机动过载和离轴发射能力、以及高的毁伤目标能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4km 最小射程 5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1000m 最大过载 35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红外近炸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2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90kg 弹 长 2.75m 弹 径 157mm 翼 展 660mm
"霹雳"8空空导弹
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是我国第一种引发世界关注的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是在以色列" 怪蛇"3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根据外电的报道,以色列在20世纪80年代末向我国提供了少量"怪蛇"3导弹并转让了相关技术,弥补了我国在高机动性近距格斗导弹方面的空白。很长时间以来,霹雳-8导弹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外界极少了解其装备部队的状况,直到1995年后才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说来也怪,霹雳-8的首次亮相居然是以地对空导弹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1991年3月举行的新加坡亚洲防务展上,CATIC展出了由霹雳-8H和715- I双管37毫米高炮组成的弹炮合一系统。展会上的材料把霹雳-8H描述为一种高机动性的红外线制导导弹,携带10千克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000米。 90年代初期,根据当时我国空军的发展规划,将用歼-8C和歼-7E、歼-10战斗机实现"高低搭配",霹雳-8即是歼-8C和歼-7E的主要近距格斗武器。和当时的"响尾蛇"导弹相比,霹雳-8具备三大优势:一是使用了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机动性更强;二是安装了高性能红外线导引头,具备大离轴角发射能力;三是能够与头盔瞄准具相连接,飞行员可以"指哪打哪",增强了赢得空战的几率。目前,根据公开的图片和影视信息,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装备了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具体机型有歼-7E、歼-8B和歼-8D。 其结构和性能特点: 弹长;2.9米 弹径:157毫米 弹重:115千克 战斗部重:10千克 射程:0.5-15公里 最大作战高度:21000米 速度:2马赫 机动过载:35G 导引头:氮致冷锑化铟
"霹雳"9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一代空空导弹,是具有大过载机动能力的格斗型空空导弹,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的作战使用要求。由航空工业部所属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和西安东方机械厂,于1986年开始研制,1989年投入批生产,1991年首次在巴黎国际航展上亮相。性能与AIM-9L/M相近。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的气动外形布局与"霹雳"5乙(PL-5B)相似,即小双三角形鸭式舵面位于导弹前部,大梯形固定式弹翼位于导弹尾部,4片弹翼后缘外侧各带一个横滚稳定用的陀螺舵。该弹的结构布局与"霹雳"8(PL-8)相似,即将导弹分为前、后2个舱段,以利于维护使用,而不是按导弹各部件分为多个舱段。该弹的性能水平优于"霹雳"8,具有更好的自动搜索截获目标能力、更大的机动过载和离轴发射能力、以及高的毁伤目标能力。该弹发展有地面防空型。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6km 最小射程 500m 最大速度 M3.5 使用高度 20000m 最大过载 40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雷达引信 战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2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23kg 弹 长 2.99m 弹 径 160mm 翼 展 810mm(含陀螺舱)
"霹雳"10空空导弹
中国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和美AIM-7"麻雀"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性能. 可以说是中国版的"蝮蛇"(意大利版的"麻雀",又音译"阿斯派德"),半主动雷达制导,总体性能优于AIM-7E,配备于J-8II。
霹雳10型空空导弹是猎鹰60型地空导弹的改进型,它与意大利的蝮蛇(ASPIDE)颇为相似,性能比较先进,猎鹰60的舰空改进型为红旗-61(HQ61)舰空导弹(江卫级护卫舰)。
长:3.69米 体直径: 20.3厘米
翼展:约80厘米 发射重量: 220千克.
弹头: 33千克高爆碎裂效果
制导: 半主动雷达自引导 推进: 单级固体发动机
最大射程: 60公里 最大速度:4马赫
"霹雳"11空空导弹
PL-11也是由上海机械电子二局研制的,它基于HQ-61C地空导弹的技术。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源自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只生产少量用于试验与升级研究。但其重要意义在于,这是解放军空军正式装备的第一型中程空空导弹。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获得了一些阿斯派德导弹导引头与意大利版本的AIM-7麻雀导弹的样品。后与意大利签定许可证生产阿斯派德导弹。八九年初期采用意大利的配件,中国生产出第一批次的中程空导。但在欧洲对华禁运武器后,意大利就不再提供配件。1990年初,军方决定用已经获得的意大利技术发展自已的PL- 11。PL-11弹体采用HQ-61C地空导弹的弹体。J-8IIB第一次试射PL-11是在1992年。九十年代中期正式服役,最后一次确认PL-11 的试射发生在2002年,当时发射五枚,有四枚击中目标。 型号改型有三种: PL-11: 基型,采用HQ-61C弹体加意大利导引头 PL-11A:改型带有更大射程与更重的弹头,改进的导引头只在飞行最后过程中要载机雷达进行导引。 PL-11B:也被称之为PL-11-AMR. 也就是PL-11A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改型。装有607所研制的AMR-1主动导引头。 技术规格: 长度: 3.89m 弹径: 0.208m 翼展: 0.68m 发射重量: 220kg 弹头: HE破片 Propulsion: Solid fuel 最大速度: Mach 4 射程: 40~75km
"霹雳"12空空导弹
中国自行研发的霹雳十二型(PL-12,外贸型称SD-10)导弹,可在雷达导引下进行视距外攻击。 PL-12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全长3850毫米,直径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弹重18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作战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PL-12的性能指标已达到著名的AIM-120、R-77等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水平。由于制导方式为先进的主动雷达加捷联惯导系统,PL-12具有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其高达38G的使用过载,也可保证导弹能跟踪拦截实施9G过载机动的空中目标,对F-16这类目标的不可逃逸攻击区大约为载机前方35千米~45千米范围内,与AIM-120差不多。PL- 12的战斗部为高效能杆式杀伤战斗部,对战斗机和轰炸机等大小目标均有良好的毁伤效果。此外,PL-12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有效对抗数种电子干扰形式,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常见的电子干扰方式。专家认为,国产PL-12的性能已超越美国AIM-120A/B、俄罗斯R-77和法国"米卡"早期型等,略逊于AIM- 1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