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抗疫成功对香港的启示,高疫苗接种率才是对抗病毒长久之计

文|邱立本 今日头条原创首发

香港特首选举的热门题目,就是何时与内地通关,也可以与国际通关。这是选举委员重点关注的题目,也是特首候选人李家超要面对的第一道难题,内地通关与国际通关,似乎是两种不同的标准,两者是否难以兼顾?但其实深入思考,关键还是何时将疫情的死亡率降低,但又不能只是“严防死守”,甚至制造了“次生灾害”,就好像这次上海抗疫被人诟病之处,引起民间反弹。

西方媒体对于这次上海抗疫的风暴,大加挞伐,认为这是中国体制问题。英国《经济学人》封面故事就以此来冷嘲热讽,认为这是中国制度所造成的悲剧。但其实这是西方媒体的误读,对中国问题简单的“泼污水”,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因为英格兰的疫情死亡人数逾十四万人,对于今天只有双位数死亡数字的上海来说,对比强烈。

整个中国因为疫情而死亡的人数约四千多人,还不到英国伦敦约一万八千多人染疫死亡的一半。严肃的说,这些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媒体,根本就没有资格骂上海与中国。如果用死亡数字作为指标,英国的政治制度与决策方式可以休矣。

长期被西方媒体也标签为威权统治、不被列入民主政体的新加坡,却是全球抗疫的成功范例,值得香港参考。五百多万人口的新加坡,迄今死亡人数不到一千人。它的成功秘诀,就是推动落实全民注射疫苗,满足全部打三针的要求,才算完成防疫注射,否则就不能进入很多公共场所。因而迄今新加坡接种三针疫苗的人数高逾九成,等于社会编织了一个绵密的抗疫网,防止病毒渗透。

新加坡胜过上海与香港的地方,就是超越封城的僵硬做法,重视“生活与生命”(life and lives)的平衡,对应之道就是全力推高注射率,攻破很多来自西方的疫苗谣言,说注射后会更危险,或是影射疫苗是政府的阴谋,内藏操控民众的机关等荒谬说法。新加坡当局还派人上门给老人接种,比率冠全球。

同时,新加坡不再重视感染人数,而是集中处理重症,防止老人的并发症。实证的例子显示,从香港到上海很多死亡者都是没有接种疫苗的老人,一旦感染,就会引发并发症死亡。一般健康的民众即便感染,在家隔离吃药就痊愈。上海被批评的地方就是大炮杀蚊子,反而让很多人被流弹所伤,造成“次生灾难”,耽误了经济民生。

香港僵硬的防疫措施也引发民怨,如规定餐馆下午六时后就全部关门,禁止堂食,好像六点之后病毒就突然增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香港的上班族起码有一半是外食族,家里不开饭,六点下班后没有地方吃饭,往往买了外卖蹲在街上吃,边吃边骂政府。新加坡则不会这样僵硬,重视以人为本,防疫措施则是剑及履及,公民素养也高,遵守所有的防疫规定,才取得全球罕见的抗疫成绩。

如今新加坡的乌节路、牛车水一带,日夜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尽管户外空旷地方不需要强制戴口罩,但民众大部分还是自觉地戴口罩,不会像美国社会还在为公共地方是否应戴口罩而争议不休。这都和社会的共识有关;四月十九日,美国佛州联邦法院最新判决,认为联邦当局要求延长在飞机等交通工具强制性戴口罩是违法行为。从亚洲人观点看来,佛州法院是滥用司法,以维护人权之名,行损害人命之实。

香港的总体接种率比新加坡低,老人的接种率更低。由于疫情出现之初,香港一些舆论都在鼓吹疫苗有害论;“黄丝”媒体人受到特朗普保守派的影响,不仅抹黑疫苗,并且特别抹黑中国大陆的疫苗,说会打死人。但新加坡却承认中国疫苗(联合国认可的标准),外国打了科兴与国药的民众入境新加坡都获得承认。

内地一些自由派也长期散播疫苗注射自主论,一些自媒体还在网上主张,人民有权利不打疫苗,政府应该尊重人民不打疫苗的权利。这都成为内地抗疫的破口,引起忧虑。

新加坡当局对于疫苗的宣传,非常细致,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务求深入民心,成为全球注射率最高的城市,也因此成为防卫病毒的干城。

西方攻击中国的严厉防疫,背后就是一种“达尔文主义”心态作祟,认为让年老的人和弱者死去,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但中国则坚持每一条生命都重要,在保护人民的生命权上,一个都不能少。

新加坡不仅抗疫理念上重视每一个人的生命,还在方法上更为细密,在生命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领导抗疫成功的财政部长黄循财,还成为总理李显龙的接班人。

香港的下任特首李家超也应该在新加坡的经验中吸取重大启示,为香港的抗疫之战带来新的灵感。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