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世界最强条约重巡——靠作弊提升性能的日本战舰

1925年,为了进一步弥补日美海军差距,追平《华盛顿条约》中所规定的比例劣势,日本海军委员会决定,要建造24艘战斗力强悍的特型驱逐舰,并且持续建造最新的一万吨级重巡洋舰。随着第一款条约型重巡洋舰(其实远超条约限制)妙高级下水,日本在重巡洋舰的建造中已然“快人一步”取得了技术上的相对优势。为了保持对英美鬼畜的技术优势,日本海军要求船政本部继续再接再厉设计制造出更加优秀的重巡洋舰。

船政本部开始在妙高级的基础上进行更改设计这就是高雄级重巡洋舰。并要求这一级战舰能够充当舰队的眼睛,对对手的前卫舰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并要求安装10门20厘米级别舰炮(200到203毫米),并且要求主炮能够在高仰角情况下,获得对空射击能力;同样这艘战舰必须要安装上联合舰队最爱的四组610毫米鱼雷发射管。防护水平上要能在15000米的距离上抗住200毫米级别舰炮的直射;而水下防御体系也要能抗住一到两枚200公斤TNT装药的鱼雷。


日本“造舰鬼才”藤本喜久雄,受命研发这款战舰(造舰之神的平贺让去国外考察),这位造舰鬼才最爱干的事就是在尽量小的舰体上搭载尽可能多的武备,但是这样的设计也深受日本船政部的喜欢。藤本喜久雄设计的高雄级作为第五至第八号大型巡洋舰列入了1927年的造舰计划。一号舰高雄号和二号舰爱宕号在1927年初分别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和吴海军工厂开工,三号舰摩耶和四号舰鸟海则在几个月后分别于川崎神户和三菱长崎两家民营船厂开工(支持本国的造船业)。这四艘战舰一共花掉了日本政府1亿1348万日元,但是造出来的军舰却是远大于条约所限定的10000吨的排水量。为了掩人耳目,日本海军部开始了一系列的数据造假活动(妙高级也是一样的造假),呈递给外界的数据就是1万吨的条约重巡。

高雄级的装甲布置总体布置与上一级的妙高非常相似但仍然有着不少的差异。防御区的主装甲带为102毫米厚12度倾斜的NVNC装甲但是在防护范围方面却比之前的妙高级要短了许多,只有着119.8米。装甲库却采用了渐变厚度的装甲钢来获得更强劲的防护。

而炮塔的防御则有一层25毫米厚的NVNC装甲构成的外壁加以保护,两侧为127毫米,首尾方向为63毫米,五个炮塔的炮塔座圈都有76毫米NVNC装甲保护。高雄在中甲板大部分区域上布置了35毫米的NVNC装甲,弹药库的水平装甲位于下甲板,与前厚度为16毫米,上层的厚度则是渐变式的,最外侧为25毫米,向内递减至最薄处只有12.5毫米,到舰体中央厚度又恢复到25毫米。

舰尾的舵机室也同样拥有装甲保护,其两侧装甲的前部为38毫米厚,后部为51毫米,前后方向为38毫米,顶部装甲则为25毫米。高雄级舰桥内部的舱室也拥有10毫米左右的HT、DS装甲保护,用来防御机关炮的炮弹或者抵御弹片(这级重巡洋舰为舰队指挥舰所以特别加装了这个防弹隔仓)。高雄级的水下防御设计由防雷隔舱提供,这款防雷隔舱的内侧隔壁为两层内凹的29毫米DS装甲,外壁上部为12.7毫米DS装甲,下部为16毫米DS装甲,内壁与外壁之间的最大深度为2.5米。整个防雷隔舱由前部弹药库一直延伸至后部弹药库,这些防护可以有效的防御200千克TNT装药的鱼雷。高雄级的防护能力远超出了其余国家同时期的重巡,其主装甲带厚度要比同时期美国北安普顿级重巡洋舰的防护要强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水平。这些优势都离不开日本海军优秀的数据造假能力。


武器方面,高雄号的主炮布局和妙高级一样,10门主炮分前3后2,前金字塔式后背负式布局,但是高雄级的主炮却是采用1936年4月6日测试完成的3年式2型203毫米炮。这些主炮使用的弹丸分别是九一式穿甲弹,九一式通常弹,九一式练习弹和用于防空的九一式延时弹。每门主炮备弹量为120发,战时情况下可以加塞6发炮弹每门。其中最常用的九一式穿甲弹重达125.85公斤,比美国鬼畜的条约重巡洋舰主炮的使用的穿甲弹弹重近8公斤,因此该炮在穿甲威力上要超过美国条约重巡洋舰,在仰角45度情况下可以达到最远的射击距离29400米。但是这些主炮的散射太过于感人,在1933年的炮术射击训练上高雄号在19300米的射击上散射范围达到了483米的范围(这个范围内,203炮炸鱼都费劲)。炮塔则为最新的E型炮塔。在这些E型炮塔的帮助下,10门主炮可以将仰角提升到70度,用来对空射击(不怎么实用,效率太差)。该炮塔全重171吨,由电动机一液压装置驱动,最大水平转动速率为4度/秒。这些炮塔为每门主炮搭配三条运输井(两条炮弹提升井和一条发射药提升井),可以提升主炮的射击速度。

中程防空火力则是甲板上4门十年式120毫米的副炮,这些副炮则有着侧翼和正面的防弹炮盾用来防御炮弹碎片,这些副炮可以用10度每秒的速度水平移动。近程的防空火力则是由2座62倍径40毫米的维克斯机炮组成,这款武器是英国维克斯兵工厂的明星产品,在20年代被吴海军仿制成功的。

该级战舰装备的是89式双联鱼雷发射管,这些发射管装在上甲板与桥楼甲板之间,每侧两座双联装八九式鱼雷发射管。这些发射管重14.5吨,长8.5米、宽3.4米,以压缩空气方式发射鱼雷,必要时也可以使用黑火药发射。高雄级的四座鱼雷发射管各自有着105度的射界,但是是以人力进行的所以旋转速度非常慢,旋转105度所需的时间长达23.3秒。这八枚鱼雷在使用时需要先将鱼雷装入再装填装置,再借由再装填装置送入鱼雷发射管。每具再装填系统都可以借由一部以15马力发电机驱动的K-15型液压机在20秒之内将系统内的鱼雷送入鱼雷发射管并装填完毕。所以在第一轮发射完成后8分钟,就可以开始第二轮发射。


高雄级动力方面采用四轴推进,推进轴长14.72米,螺旋桨直径3.85米,面积9.15平方米,重10.33吨,单具螺旋桨在最大转速(320转/分)情况下可提供32500轴马力的动力,四具总计130000轴马力。轮机舱中央横纵各有一道防水隔壁将轮机舱分为四部分,前部左侧为一号轮机舱,右为二号,后部左侧为三号,右侧为四号。轮机舱之前就是锅炉舱,总计九个锅炉舱内安装有12座舰本式吕号重油专烧锅炉。这些锅炉可以在蒸汽温度为100摄氏度状态下最大蒸汽压力为20公斤/平方厘米。高雄级在最上甲板中央上还布置了一座辅助锅炉,以便在停泊时供维持舰上设备工作和人员生活使用。高雄级还装备了五组发电机,这些发电机总计输出功率为1225千瓦,额定电压225伏特,为通讯照明等一系列的设备提供能量。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4天,鸟海号就气势汹汹地带着4艘最上级重巡洋舰16艘驱逐舰开始掩护陆军马鹿前往马来亚的作战;“摩耶”号支援1941年12月10日到11日在阿帕里、维干的登陆行动,此外还掩护第3马来亚护航队;爱宕号、高雄号则是保护第2马来西亚护航队,还在12月20日掩护其他船队登陆林加延湾的行动。


在杜立特行动开始后,高雄号、摩耶号和爱宕号受命出击追击执行任务的美国海军航母,但是没能追赶上。这让气急败坏的日本人无法忍受,酝酿已久的M1行动(中途岛作战计划)立即开始。日本海军希望可以通过M1计划,把躲在珍珠港内的美国鬼畜航母吸引出来。而高雄级的4姊妹却共同参加了中途岛大海战,但是都没有什么战果和损伤,最终M1作战计划在南云那个马鹿的指挥下,送掉了所以南云机动部队的航母。

8月初以鸟海号为旗舰的日本第八舰队,夜袭了所罗门海的美国舰队,萨沃岛海战正式爆发。第八舰队在开战40分钟内,先后发射1020发主炮弹和45枚93式氧气鱼雷。这些进攻直接摧毁了美军布置在瓜岛附近的两支巡逻队,击沉了4艘重巡洋舰和重创1艘重巡洋舰。8月底4舰齐聚南太平洋参与瓜岛争夺,8月24到25日摩耶号、爱宕号和高雄号参加了马莱塔海战,追击美国特混舰队的两艘残血的航母,但是被他们跑丢了。9月15到16日夜晚,摩耶号参与炮击亨德森机场;10月13日鸟海号参与炮击亨德森机场。10月26日爱宕号、高雄号参加圣克鲁斯大海战: 11 月13-14日夜用鸟海号、摩耶号参与炮击亨德森机场,11月14~15日夜晚爱宕号、高雄号和雾岛号在次执行炮击机场任务,但是途中撞上了美国第64特混舰队,瓜岛以北海战爆发,这次战斗重创了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

随着战斗的不断进程,日本节节败退,很快就丢失了所有的战争优势。狗急跳墙的日本决定执行最后的决战任务“捷一号”作战行动。这次行动日本海军将自己所有的底牌用出来包括“武藏号和大和号”。高雄四姐姊妹所组成的第五分战队也参加其中。但是厄运很快降临,10月23日清晨,爱宕号被来自美国“海卿”号潜艇(Uss ss-227Darter)从不到1000米距离发射的六枚MK14型鱼雷中命中目标的四枚。这四枚鱼雷将锚链室炸毁了;并摧毁了一号锅炉舱,引爆了六号锅炉舱,并导致六、七号两个锅炉舱燃起火。爱宕号短时间达到了惊人的倾斜54度,只有弃舰。一分钟以后,高雄号也被命中MK14型2枚鱼雷,这些鱼雷炸掉了舵机和右舷的螺旋桨,高雄号只能返航。20分钟后厄运再次降临摩耶号被美国虢鱼号潜艇(USsS-247 Dace)发射的四枚鱼雷命中,这四枚鱼雷几乎毁掉他所有的水下防护,摩耶号在8分钟内就沉入水底。

最后剩下的鸟岛号也没有幸运几天,25日进攻美国第七期特混舰队的分舰队时被护航驱逐舰“罗伯茨”号(USS DE-413Samuel B. Roberts)命中了一枚鱼雷,并不得不暂时脱离了巡洋舰编队。在9时05分左右,鸟海号遭到美国轰炸机攻击,一枚500磅炸弹击中了该舰的前部动力舱,并引起了强烈的火灾,导致“鸟海”号丧失了全部动力,瘫死在海面上,最后不得不在将船员转移到驱逐舰“藤波”号之后由后者发射九三式鱼雷将其击沉。

1945年8月15日东京湾,日本人签下了投降书。太平洋战争正式结束,停留在新加坡高雄号,终于拖着残破的躯壳迎来了战争的结束。1946年10月27日,英国人将它拖到了马六甲海峡,两天后将其凿沉。作为最后一艘沉入海底的日本重巡,日本重巡洋舰的历史也在“高雄”沉入海底的那一刻伴随着它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