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沈阳掌故」河航运的兴衰

辽河为我国名川大河之一,是辽宁省最大的河流,流经沈阳市新民、辽中两县。在历史上,它曾是一条沟通省内外、国内外的主要内河航道。

自清咸丰十年(1868年)营口辟为商埠后,辽河水上航运迅速发展。光绪年间,航行在辽河上的各种船只达两、三万艘。仅新民境内,就拥有大小船只千余艘,沿岸设码头五十余处。主要码头有:田庄台、三义河、塔连堡子、老达房、马厂、三面船、吉城子、马蜂沟、通江口、孤榆树、三江口、郑家屯。当年这些码头,车来人往,交易繁忙,兴隆一时。

在辽河航运兴盛时期,每年上行杂货,最多时有三万八千多件;下行米谷(主要为黄豆),最高时达1300万石。通过营口港运往大连、天津、烟台等沿海港口及仁川、长崎、新加坡等外国口岸,吞吐量十分可观。

为加强航运治安管理,清末,设辽河水上警察总局于新民巨流河,分总务、行政、司法、卫生四科,下设8个分局(队):一分局驻昌图县古榆树,二分局驻昌图县通江口,三分局驻开原县董孤家子,四分局驻法库县三面船,五分局驻新民县羊草沟,六分局驻辽中县老达房,七分局驻台安县张家荒地,八分局驻海城县下口子。

辽河航运虽出现了“舳舻衔接,帆影相望”的兴旺景象,但由于久欠疏浚,河底淤塞,航行逐渐受阻;特别是随着“京奉”、“南满”两条铁路的全线通车,“辽河水运一落千丈,日渐萧条”。到宣统元年(1909年),航行在辽河上的船只仅有3500只;民国以后,船只逐年减少,终被铁路运输所代替。

作者:黄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