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他强调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至今萦绕在耳畔,一直激励和鼓舞着坚守大漠的“莫高人”,用智慧和汗水保护传承千年遗产、研究弘扬敦煌文化。
保护传承千年遗产
位于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东侧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2020年底通过验收并正式投运。实验室外形酷似微缩版的数展中心,占地1.6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可以模拟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上60摄氏度的温度,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的相对湿度,以及风、雨、雪、光照等一年四季的各种气候条件。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敦煌研究院首次将仿真与模拟试验技术成功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多场耦合实验室具有时间可控、条件可重复、变量可控、数据精确等优点。”敦煌研究院遗址研究室科研人员刘晓颖说,“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的是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利用多场耦合实验室研究风、雨、雪、日照、温度、湿度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土遗址的劣化过程,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加固措施。”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两年来,敦煌研究院大力弘扬“莫高精神”,全面推进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在运用先进科技提高保护水平方面,成功申报并开展“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等多项国家文化遗产领域重大项目。建立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甘肃石窟监测中心预研究,组织启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示范项目,完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数据库,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开展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设计施工项目。
敦煌研究院积极申报并开展“敦煌中外关系史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版《敦煌艺术大辞典》等学术专著10余部。先后举办“敦煌石窟艺术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等展览。依托文物数字化成果,实施了“窟内文物窟外看”智能化虚拟体验项目,打造了“字在敦煌”等多个数字媒体品牌,研发推广了“云游敦煌”等小程序。
在研究弘扬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敦煌研究院先后成立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平台,举办“敦煌论坛”“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等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获评2019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自古以来敦煌就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我们在敦煌进行国际交流,进行文化交融,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我们要团结全国的学者,包括国外的学者,在世界范围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敦煌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环境安全为主线,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铸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用责任和担当守护敦煌蓝、党河绿、月泉澈,在敦煌大地描绘“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
敦煌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敦煌市完成了2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全市污水日处理规模达3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建成了阳关镇、郭家堡镇等8个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覆盖。完成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护工程和城市水源地置换工程,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启动,老百姓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近年来,敦煌市先后在重点风沙口建设防沙治沙示范林1.1万亩,带动全市完成风沙口治理3.1万亩,新建、更新和改造防护林1300亩,95%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积极实施蚂蚁森林等公益造林项目,造林面积达1866.7公顷。目前,全市共有农田防护林约3.19万亩。其中,中幼林占17.1%、成熟林占75.1%。
树木生长离不开水资源,人类生活也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敦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节约用水、保护绿洲势在必行。近年来,敦煌市在农业、工业、旅游等领域全面实施不同的节水措施,全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随着敦煌艺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敦煌市的环境美誉度不断提高,永葆天蓝地绿水清的目标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高度,为新时代研究弘扬敦煌文化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敦煌儿女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莫高精神”,弘扬敦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架起交流合作桥梁
敦煌市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多方位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
1979年,敦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以来,敦煌市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活动,先后与日本镰仓市、臼杵市、日光市,瑞典奥莫尔市,韩国南海郡,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等城市缔结友城,深入开展互联互访。敦煌研究院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柬埔寨、以色列、印度、伊朗等10多个国家广泛开展学者互访、学术研讨、文物展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敦煌文化,讲述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19年以来,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爱沙尼亚、印度、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以色列、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38批次、770余人来访敦煌。敦煌市派出9批次、16人分赴韩国、白俄罗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日本、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宣传推介敦煌社会文化、旅游贸易、发展优势和建设成就,并就城市规划、教育等进行学习交流。
近年来,敦煌市成功举办4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累计有近百个国家、国际组织的近万名中外嘉宾,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的1000多名记者云集敦煌,是目前唯一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先后引进举办中国绿公司年会、“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2020中国长城论坛和“敦煌石窟艺术展”“莫高精神展”“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等文化交流活动。在韩国、日本设立敦煌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同时申办2021年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大会,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
树立文化自信标杆
敦煌文化独特的魅力,为敦煌文化自信确立了基点。为弘扬和继承敦煌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7月,敦煌市在甘肃省、酒泉市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创办敦煌文化学院。
敦煌文化学院在创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敦煌本地文化资源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端智库的智力支持,为党员干部了解敦煌、感知敦煌,开展弘扬敦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训研学提供了平台,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敦煌文化学院坚持边建设边招学的运行模式,确定了面向全国干部职工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面向社会各界提供研学服务,帮助企业机构提升员工素质、丰富企业文化精神,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搭建平台的办学定位。建立100余人的师资库,设置教学实践点91个,围绕“文化自信”“敦煌文化”“一带一路”“党性教育”四大主题,开发培训课程数十套,成为省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级文艺工作人员培训基地,与中央音乐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已组织研学培训36期3874人。
“敦煌文化学院以坚定文化自信开展党性教育,文化传承不是空泛抽象的,应是魅力无穷、引人入胜的。”敦煌文化学院负责人赵虎说。在这里的每一堂课,都是文化自信的鲜活教材、党性教育的精神洗礼。多彩文化走进万家
近日,一场以“我心中的敦煌”为主题的全国少儿画敦煌美术作品特展在敦煌市博物馆展出,共征集全国范围内2岁至18岁青少年的各类艺术作品300余幅。孩子们凭借自己心中对敦煌的想象,运用绚烂的颜色和纯真的构思,完成了一次对敦煌的心灵探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敦煌市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着力推进“敦煌文化种子计划”和“敦煌文化出海行动”,在文物遗产保护、敦煌文化传播等方面破题性开展工作。同时,不断创新思路,举办了“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等众多线上展览,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智慧导览”和“数字展馆”服务项目,并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活动,让敦煌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宿星说:“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27卷本《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国家古籍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携手‘丝路手信’,联合银泰百货、万达广场等知名商圈,创新展览形式,开展‘探见敦煌之旅’‘敦煌博物馆艺术展’等活动。同时,联合全国各地中小学校以及社会团体开展研学活动,拓宽敦煌文化的传播渠道。”
2020年10月下旬,一段敦煌中学课间操学生跳敦煌舞的视频走红网络,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报道,播放量破2亿次,敦煌舞一下子成了“网红”。几天后,国家艺术体操队专程来敦煌观摩交流。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也演绎了“敦煌飞天”艺术体操,让敦煌之美再次惊艳世界。
近年来,敦煌市文化馆工作者用舞蹈的方式传播弘扬敦煌文化,对4000多名文艺骨干、机关干部及舞蹈爱好者进行敦煌舞教学培训,并将教学视频上传至微信公众号。
作为弘扬和传播敦煌文化的研学基地,两年来,敦煌莫高里工匠村始终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挖掘敦煌历史文化,丰富文化体验内容,完成了岩彩研究工作室、古代美术摄影修复工作室、老工坊部分布展和雕塑,开展了大师带你画(塑)敦煌、敦煌壁画彩塑临摹、敦煌影塑压坯、影塑彩陶制作、敦煌剪纸等研学课程。今年6月以来,共接待参观游客1万余人次,接待研学团队24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