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壮丽70年▪钦州篇①:山呼海应,赶超跨越日新月异

这是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团结带领415万钦州儿女追寻幸福的非凡历程;

这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引领钦州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的生动实践;

这是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启钦州高质量发展广阔天地的非凡历程……

70年春华秋实,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钦州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钦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从保障温饱到殷实富足,走出贫穷大山奔向全面小康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更加美好生活始终是人民内心深处的向往。

解放初期,与全国一样,钦州经济发展缓慢。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誓要与穷苦的命运挑战,翻越“贫困”这座大山。

1979年的春天,伴随着全国“大包干”热潮,那彭的老百姓自发把经济作物承包到组,把鱼塘承包到户,拉开了钦州农村改革发展序幕。

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82年,钦州粮食总产量达105.32万吨,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元,比1978年增长了108.5%,许多农民一年越过温饱线。回望历史,走进今日的那彭,这里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却早有“新农村”的模样,村民大部分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里不仅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卫生院,有装上路灯的水泥大道和一排排新盖的楼房,还有一辆辆停在村民家门口的小轿车……那彭的发展,是钦州各个乡镇发展的缩影。

△钦南区康熙岭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育秧大棚

风起云涌的改革发展经验表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钦州人民大胆试、勇敢闯。他们不屈命运,不甘贫困,以“自强实干”精神,从大山中突围,行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生活越来越美好。”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市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龙家魁告诉记者,“通过打好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帮扶到村到户等‘组合拳’,我市坚定不移开展精准扶贫,并从产业、教育、基础等领域破题,举全市之力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每一名帮扶干部、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战场。

接过浦北县平睦镇平睦村的扶贫重担时,扶贫工作队员容康信已临近退休的年纪。为壮大平睦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她白天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晚上挑灯夜战研究种养技术。经过半年时间的“煎熬”,最终刷新平睦村村级集体经济纪录。

自全市脱贫攻坚号角吹响,许多像容康信一样的“尖兵”“集结”在贫困村,他们牢记使命重托,用沾满泥巴的双脚为扶贫济困写下生动注解,用辛勤的汗水换取村民的生活幸福。今年,全市就有2422名工作队员奋战在扶贫一线。

△钦南区久隆镇脱贫攻坚工作队员与镇干部深入贫困村了解种植植物生长情况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在这场人类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中,钦州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激荡,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全市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2016年至2018年间,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万人,230个贫困村摘下穷帽子,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16%。

从有海无港到亿吨大港,历史机遇叠加释放区位优势

在中国南海的西北端,静卧着景色迷人的钦州湾。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千年轮回,如今的钦州湾风生水起、千帆竞发。

因海而生,向海而荣,面对眼前这片充满激情的“蓝色沃土”,钦州人始终有着“走出大海、拥抱世界”的念想。

自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钦州港规划为“南方第二大港”后的一百年,钦州人民铆足干劲,攻坚克难,不负伟人重望,成功迈入亿吨大港行列。

回想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钦州还处在有海无港的封闭状态。看着左右建起了港口,站在北部湾中心地带,守着天然深水良港资源的钦州人苦苦探寻。

1992年至1994年,在国家未有立项,没有拨款的情况下,钦州干部群众集体捐资,凭着“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实干第一、上马第一”的钦州精神,奋战14个月、400多个日夜,硬是在一片荒山野岭和海滩涂中建成了2个万吨级码头,以及进港一级公路,彻底告别了钦州“有海无港,有港无航道”的历史。

撤地设市后的25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钦州始终把港口作为发展的龙头和核心资源,始终紧紧围绕新时期的钦州发展新目标新思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动钦州加快建设成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发展新格局。

天时、地利、人和的千年机缘,多个国家级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一幅立足中国、面向东南亚、辐射西部、助力广西落实中央“三大定位”新使命的宏伟蓝图正在北部湾畔徐徐展开。

走进钦州港大榄坪码头,一辆辆载重汽车往来穿梭。42条内外贸航线上,“海上巴士”来往不绝。钦州至新加坡、香港“天天班”已实现常态化运行。四通八达的“海上高速”正让这个昔日的“末梢”——钦州,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处在陆与海的交汇处,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钦州,同样肩负着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使命。

70年来,钦州在不断自我加压中,释放区位优势,带动货物、资金、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加速运转。一组组数据成了钦州开放发展的最佳注脚。2018年,钦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015亿吨,首次突破1亿吨,比1994年开港时的15万吨增长了675.7倍,年均增长29.9%。

从农业为主到工业主导,山海互动引领更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盘着眼全局、纵横山海、联通内外的发展大棋局。

钦州原属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时,钦州工农业总产值为1919万元,其中农业1853万元,占96.6%;工业66万元,仅占3.4%。撤地设市后,钦州相当一段时间仍以轻工业为主。

思路决定出路。不甘落后的钦州人民紧紧围绕“产业”二字做足文章:从最初的“以港兴市”到“以港兴工、三化互动”,再到“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直到现在的“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发展新格局”,思路日益清晰,目标不断提高,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自1999年第一家临海工业项目明鑫食用磷厂在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以来,中石油、上海华谊、浙江恒逸、浙江桐昆等一艘艘“石化产业航母”驶进钦州,引来成群的“护卫舰”“登陆艇”,钦州石化产业迅速形成规模。

从产业荒漠到重大项目扎堆落户,运筹帷幄间,一个以石化产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港航物流等为主导,临港工业与县域工业比翼齐飞的现代产业集群在这里渐露峥嵘。

撤地设市25年来,钦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8%。2011年至2018年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8.7%。

今年初夏,吸引眼球的“钦州制造”当属“浦北制造”。而“浦北制造”中,又属浦北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物流车电池包最为耀目。

△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 敖帅昌

在一片欢呼声中,载着电动物流车电池包的大货车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程。浦北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益昌说:“扎根县域,我们照样有扬帆海外的夙愿。”

作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钦州正以产业为纽带推进市、县(区)园区统筹发展,促进临港产业链向县域园区广泛延伸,打造临港产业升级版的“钦州模式”。

进入新时代的钦州,喜讯接踵而来。今年8月26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获批!消息一出,犹如平地春雷,响彻钦州南北,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市人民。

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钦州港片区的发展定位可归纳为建设好“一港两区”,一港即加快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两区”即向海经济集聚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肩负时代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钦州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市园统筹和城乡融合发展,在山海互动间,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诗篇。

回首来时路,日月换新天。

一以贯之的“钦州精神”、非凡卓越的“钦州速度”和实干担当的“钦州力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钦州必将能在由“大”到“强”转变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在山与海之间实现更大的跨越、创造更多的奇迹、实现更大的作为!

文字来源丨融媒体记者 姚绍贤

整理编辑丨黄宇琨

校对丨梁文辉

审核丨罗立彬

(钦州发布出品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