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外滩这幢建筑100岁了

在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西北处有一幢建筑,它建成于1922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怡泰、格林邮船、美国新闻署、广播电台……都曾是它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今天,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阅读这幢多次更名建筑背后的百年历史吧~

禅臣洋行分行

1856年德商禅臣洋行在外滩28号(今中山东一路28号)租地,建起一幢七开间的两层外廊式砖木结构楼房,设立分行。这是在中国第一家建立香港—上海—广州间正式轮船运输业务的商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对德宣战,政府接收德国在华产业。禅臣洋行一部分产业寄于英商怡和洋行名下而得以保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禅臣业务由原来的机器、保险、蚕丝检验及工业机械经理等四个部门增加到出口、进口、机器、钢铁、五金、电器电缆、西药原料、颜料、保险等九个部门,业务范围及经营数量大大扩展。二战德国战败后,禅臣洋行退出中国,其在外滩28号的产业被英商爱德公司远东分公司——怡泰公司收购。

20世纪初禅臣洋行


禅臣洋行广告

怡泰公司与怡泰大楼

怡泰公司由侨居上海的英国人麦格雷戈兄弟创办于1901年,后取得英国航运公司格林轮船公司在华代理权,主要代理英国皇家邮船在华业务。公司拥有数十艘轮船,经营直达日本的航线,还有上海—日本—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日内瓦往返航线。怡泰公司买下外滩28号的地产后,于1920年拆除旧房,在原址新建怡泰大楼,1922年竣工。

1922年2月28日,怡泰公司举行新楼落成典礼,邀请社会各界参观。(来源1922年2月《申报》)

格林邮船大楼

因怡泰公司轮船上都冠以“格林”字样,怡泰公司又称格林轮船公司,怡泰大楼又称格林邮船大楼。

1925年的格林邮船大楼

大楼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7层,高27.5米。造型采取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样式,正大门设计在北京东路2号。大楼地面勒脚到二楼外墙采用大块花岗石砌成。屋顶采用山岳式的四方高台建筑。券形花环、花饰顶的月洞形大门两侧各树1根花岗石圆柱。进口处有黑白大理石地坪。左右共安装13只钢窗。边门也同样是月洞形。二楼有4座挑出式阳台,两长两短。三楼有半斗形窗棂的室外阳台,铸铁栏杆。门面和外墙有花环、花带等建筑装饰。主楼梯由一层到七层都用大理石铺成。各层走廊的地面用马赛克,室内用的是硬木拼花地板。七层上有城堡式塔楼。每层楼设有保险库和工人房。室内设计最有特色的是间接采光,吊在天花板上的青铜碗里藏着电灯。大楼冷热水系统、水泵、水汀、锅炉、发电机等设备齐全。

大楼底层为怡泰公司自用,其余层面出租。

1936年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租赁格林邮船大楼房间的合同


20世纪30年代格林邮船大楼位置图(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美国新闻署大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被日军强占。抗战胜利后,大楼所有权归还怡泰公司,租借给美国海军及美联社新闻机构等使用,沿外滩的底层是美国新闻处阅览室,大楼因此又称美国新闻署大楼。1950年,怡泰公司因业务萎缩而撤离中国。

20世纪40年代格林邮船大楼位置图(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大楼

上海解放后,上海房地产部门接管该楼,1950年划归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大楼改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大楼。

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1952年9月,大楼里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比较先进的播控中心,拥有9套广播业务用房,16个大小不等的播音室。配有立体声转播设备,其功能居全国领先地位。1955年1月,主办《每周广播》电视报,为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广播节目报。20世纪60年代,开播群众喜爱的音乐和戏曲节目,包括《群众点播》《外国音乐》《广播小说》《星期文艺》《评弹和地方戏》。80年代节目有《上海新闻》《阿福根谈家常》《知识杂志》《音乐之声》。1986年9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地方台中率先开办英语新闻节目。1988年元旦,以台湾听众为主要收听对象的浦江之声电台正式开播。同年,上海电台三次举办“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目展播”。1992年创办英语台,次年增加德语、日语、法语和俄语台。内设新闻综合台、市场经济台、文艺台、音乐台、交通台等。1996年10月上海广播电台迁入位于虹桥的新建大楼。

《每周广播》电视报


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北京东路2号大门,当时悬挂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等多块牌匾


上海清算所(来源《黄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