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还在玩U-23政策?看看隔壁J联赛为向本土青训倾斜,费了多少心血

2019赛季,J联赛大幅调整外援制度。外援数量的增加有望提高联赛整体竞争力,但也可能阻碍本国年轻球员的成长。这种情况下,J联盟认为有必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帮助年轻球员发展。因此在外援制度革新的同时,还启动了homegrow选手制度

J联赛不过20多年的历史,青训已经开始结出果实了

2018年11月20日,J联盟正式公布了这2项制度的具体调整:外援方面,取消注册人数限制,出场名单内外援人数扩大,J1为5人、J2和J3为4人;homegrow选手方面,要求J1每队中至少报名2人,旨在促进各队注重培养自己的青训球员。

中超类似的户口本制度只有寥寥数语

J联赛通过政策命令的方式,为青训球员在联赛出场提供的制度保证,这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超的“U-23制度”,但明显日本人的策略更细致和有可操作性。当然,咱们中超也已经开始细化此类政策,比如在2019赛季必须有2名本队青训的U-21球员进行注册,并逐年增加等等。那么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效率会不会更高一些呢?我们就以大家的“亚冠老熟人”大阪钢巴为例,来看看日本足球是怎么向本土青训倾斜的。

钢巴U-18获上赛季高円宮青年联赛WEST第2,GK为中国球员王新宇

homegrow选手的6大细节

一,homegrow选手定义为12至21岁之间至少在球队及梯队中注册3年或总计36个月的球员;

与homegrow相关的是hometown,即在J联赛“地域密着”理念下、各球队以市町村为单位的主场与根据地。意在以足球作为桥梁,让球队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做贡献。 ​​​​

大阪府行政区划

以钢巴为例,球队以北大阪为根据地,hometown城市包括府内的吹田、茨木、高槻与豊中,2015年又拓展到池田、摂津和箕面。

与讨论时相比,正式公布的定义略有区别,相比字面上的homegrown,其实更接近于英超和德甲要求青训出身选手数量的“户口本”政策。毕竟青训出身的球员,也可能来自hometown城市之外,比如钢巴最优秀的青训产品——宇佐美貴史——就来自京都。

钢巴青训最强球员之一的宇佐美贵史

二,12-21岁是从12岁生日的赛季开始,到21岁生日的赛季为止统计。

与欧洲联赛一般对青训出身要求的15-21岁不同,J联赛把下限扩至12岁。年龄的变化,源自于日本足球体系中俱乐部梯队(也包括社会人)与校园足球的青训双轨制。

其中:

  1. 16-18岁对应梯队青训的青年队(Youth)和校园足球的高中;
  2. 12-15岁,对应梯队青训的青少队(Junior Youth)和校园足球的初中;
  3. 12岁之前,对应梯队青训的少年队(Junior)和校园足球的小学,还包括很多少年足球学校。

大阪钢巴青训梯队构成

这个青训金字塔中,12岁之前重在普及,即做实、做大金字塔基;相对的,小学足球在训练环境和条件方面,相比与社会人球队梯队(比如著名的三菱養和),或者一些少年足校相比,基本没有任何优势,更不用说职业球队梯队了。

初中阶段,经过普及后的筛选,校园足球开始能够收集优秀苗子。很多初中足球名校部活强度不输职业梯队,也有了全国大赛性质的比赛(比如南葛vs东邦)。而同样的,俱乐部梯队到了青少队阶段,很多教练也已经以培养未来职业球员为标准选材了。

以钢巴为例,本田圭佑和鎌田大地在12-15岁期间都在钢巴青少队效力,都可以算是homegrown选手。因此J联盟将标准下限定为12岁,其实是增加了基本面,属于对J联赛梯队放宽条件。

三,12-21岁期间,为球队效力的36个月时间不用连续。

这个条款基本属于灵活应对“转校生”的情况。近些年,许多优秀的年轻球员为了自身的发展,会选择从职业梯队中途退团,转入高校足球名门。例如鈴木冬一从大阪樱花U-18转到長崎総合科学大附高,中村駿太从柏U-18转到青森山田等。

例如,某个球员在转校前未效力满36个月(上述2人其实在12-15岁阶段已满),而从高中毕业后再回原球队效力一段时间,同样可以计算为该队的homegrown选手。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类似的案例。

同样是钢巴青训出身的堂安律有望超越前辈宇佐美贵史的成就

四,21岁之前被租借至其他球队的球员,效力时间计入原球队。

此条款主要针对18-21岁阶段,可以说是为高校球员专门设置的。前述可知,12-15岁和15-18岁之间,只要有1个阶段是在梯队效力的,就可以算作homegrown选手。这对那些一直在校园足球体系打拼,最终得以在高校毕业后挑战职业的球员很不公平。

如果单纯为了让这些高校球员满足本球队的“户口本”,在18-21岁这最宝贵的年华里坐3年板凳,有违hometown选手制度的初衷。以大阪钢巴为例,在组建U-23队踢J3之前,上1位高校球员还是松下年宏。顶着名校鹿実的头衔和选手权4强的成绩,他在钢巴的前3个赛季却仅在J1出场14场,最终离队。

按照如今的homegrown选手制度,松下年宏可以算作钢巴的“户口本”。但实际上,球员错过了靠实战成长的机会,球队也最终没有得到1名出色的战力。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重演,允许租借是1个折中的办法,也是对校园足球放宽条件。

五,homegrow选手不区分国籍、年龄、职业与业余。

年龄、职业与业余可以理解为各队的放宽条件。国籍层面的政策,则展现了J联赛的国际化目标。作为亚洲最先进的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一直在努力拓展在全球、尤其是亚洲范围内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是因为“アジア共栄”的理想化传统,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考量。

目前J联赛已经有了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卡塔尔,8个提携国。这些国家的球员在J联赛不仅可以不计入外援,还可以享受诸如赴日培训等多种待遇。

事实上,J联赛多队都已在东南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钢巴为例,球队2013赛季就曾试图引进当时只有19岁的“泰国梅西”颂克拉辛(Chanathip Songkrasin)。2017赛季则引进了1名韩国小将裴洙瑢。按照homegrown选手制度,裴洙瑢将在下赛季结束后拿到钢巴的“户口本”。

六,特别指定选手不视为homegrown选手。

“特别指定选手”是日本足协为强化育成专门设立的制度。根据该制度,J联盟球队可以在自己的梯队青训体系外,为大学足球联盟(大学)、高体联(高中)、俱乐部青年足球联盟(社会人青训)的选手进行注册,以考察、培养和征战J联赛。

“特别指定选手制度”打破了青训组织的“壁垒”,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尽其才,为不同球员提供了“适合个人能力的环境”,尽可能的去实现不让1个苗子被埋没的目标。如果米娜桑有兴趣,这个话题可以展开细说。

那么,这么好的制度为嘛不让与homegrown选手制度共用呢?要注意的是,特别指定选手中一大批是大学生,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无法在3年后成为homegrown选手,如果2制度共用,很可能被更年轻高中生挤掉,也就偏离了“给更多年轻球员以机会”的用意。此外,在操作层面上,尽管河井陽介曾连续3个赛季被清水“三顾茅庐”,理论上可以凑够36个月的注册时间,但这也是唯一个案。

未来将继续推进革新

2019赛季之后,homegrown选手制度的要求将逐年扩大。2021赛季为J1球队至少3人,2022赛季至少4人;J2、J3各队在2022赛季时也必须登录至少1人。而一旦homegrown选手数量不达标,则要删减同等人数的A契约球员名额,目前每队A契约人数上限为25人,J1球队下限为15人。

J联盟关系者表示,“为了缩短与世界的差距,有必要修改现有的育成体系。homegrown选手只是其中之一,希望找到适合日本足球的育成形态。”不过,这项制度能否弥合开放外援注册和增加外援出场对青训球员的影响?又将为J联赛带来多大变化?只有比赛才能真正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