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漠单骑
本文为大漠单骑原创首发,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如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作者同意,个人自媒体、论坛等如转载请务必保留本作者署名,违者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二战中英国作为主要参战国曾有500多万军人参战,但英国产生的杰出将帅并不多,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1976年)元帅算头一号,但对其的争议又最大,肯定蒙哥马利的人赞誉他是英国天才的军事家,否定蒙哥马利的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水货,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那么蒙哥马利元帅打仗的本事到底有多大?是帅才还是庸才?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英军定位一二三
蒙哥马利是英国陆军元帅,要准确评价蒙哥马利,首先要搞清楚英国陆军打仗的本事,在二战中是个什么水平?这两者是密切关联的。关于英国陆军有三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
首先,在二战前期(美国未出兵参战前),英国陆军是既打不过德军,也打不过日军,只有打负责搞笑的意大利军队,才能找回昔日大英帝国的威风。在海外殖民地部署的英军,相对英国本土的英军,战斗力要差一些,但在英国本土的陆军(如远征军)在德军面前,同样是扶不起的阿斗。
1940年4月始,德军连续对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实施大规模“闪电战”,此时英国陆军有30多万远征军在欧洲大陆与法、比军等联合作战(蒙哥马利此时是远征军第3步兵师师长),结果英军根本不是德军装甲兵团的对手,稀里哗啦被赶到敦刻尔克海滩上,再灰溜溜撤回英国,所有重武器全部抛弃。英国远征军与德军正面交手不过十天左右,英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双方的战斗力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英国陆军差了不止三条马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连续攻占英国在亚太的殖民地吉尔伯特群岛、香港、新几内亚、威克岛、马来亚、新加坡、圣诞岛等多个地区和国家,数十万驻守亚太各殖民地的英国陆军(包括殖民地籍兵员)不堪一击,迅速崩盘,新加坡一战13万英军成为俘虏。尽管日军的机械化程度、火力等比德军差得远,但英军仍然是打不过。日本近代是通过明治维新全方位学习英国而崛起的,英国本是日本的师父,结果是徒弟乱拳打死师父。
1940年7月始,意大利军队大举进犯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肯尼亚、苏丹以及实际控制的埃及等国,英军增兵强力反击,掉渣的23万意军竟打不过7万英军,意军举白旗投降的有13万人,竟大大超过英军的总人数。墨索里尼只好向希特勒救援,1941年2月德军应邀救火,派出隆美尔将军率领的非洲军团援助猪队友,战局立刻转风向,变成德军在沙漠中追着英军打,一直压制着英军抬不起头来,也成就了隆美尔“沙漠之狐”的美名。1941年11月英军发起十字军行动,才止住连败趋势; 到1942年7月,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双方又打成消耗战,英军虽没占啥上风,但也把德意军消耗得不轻。1942年8月,蒙哥马利到北非接任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说起来蒙哥马利的运气真好,他到北非的时间节点,正好也到了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拐点。
第二,到二战中后期,随着大量美援重装备充实英军,英国陆军的胜算增多,但基本不是英军单独作战,而是与美、中、加、澳、新、印军以及欧洲流亡国家军队等联合作战。英国陆军始终依赖这些国家的军队(英国陆军集团军的编成里不少是由英联邦成员国军队组成),因为英军最善长打顺风仗,一打逆风仗往往跑得比风还快,所以经常是让别国军队冲锋在前面,撤退在后面。这期间由英军将领挂帅指挥的多国联合作战,多次打了败仗,举几次战役为例: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应邀进入缅甸支援英军作战,受英军驻缅总司令赫顿将军指挥,一个月后改为亚历山大将军指挥。面对数量劣势的日军,英军是守——守不住,攻——攻不下,放弃仰光,退守印度,却让中国远征军为其断后。为此,中国远征军以劣势装备单挑日军,掩护英军后撤,付出巨大的牺牲,伤亡5.6万余人,史称第一次远征。到1943年10月盟军反攻缅甸,26万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在中国将领指挥下,连续取得缅北战役、胡康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瓦鲁斑战役等多场战役的胜利,成为扭转缅甸战局的重要力量。
1942年8月19日,英加联军在英吉利海峡法国迪厄普展开了一场登陆作战,共有6100人参与登陆行动,主力是加拿大陆军第2步兵师5000人,还有英军“康曼多”突击队1000余人以及美军50人的突击队(观察员的力度)。登陆的英加联军遭到来自德军陆海空全方位的猛烈打击,战斗持续不到一天即告惨败,登陆部队伤亡1700多人,加拿大官兵1900余人被舍弃在法国海滩成为德军俘虏,只有2210人乘船撤回英国。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是英国蒙巴顿将军,自然要把加拿大军队顶在前面。
1944年9月,盟军在荷兰发起市场花园行动,又是一次惨败,战役指挥官就是蒙哥马利。这次战役的情况后面专门要讲。
第三,二战中,英军(不含英联邦成员军队)共死亡38.26万人,其中英国陆军死亡25.5万人,皇家海军死亡5.76万人、皇家空军死亡6.96万人。英军的死亡人数与苏军死亡1070万人、德军死亡553万人等相去甚远,就是比参战三年多的美军死亡41.68万人也要少不少。可见在这五六年间,英国陆军的作战烈度不算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英军直接指挥的英联邦成员国军队总计死亡22万人以上,基本都是陆军,其中有的英联邦成员按国家人口基数算,军人死亡比例竟超过英国。这战斗力都是打出来的,英国陆军显然是缺乏更多大仗、硬仗的历练。
以上事实表明,二战英国陆军的整体战斗力一般般,要是横向比的话,排在德、苏、美、日军之后,比法、意军强些。英国陆海空三军相比较的话,皇家海军、皇家空军都比陆军能打,在德军眼里都是狠角色。德国海军凶悍的U型潜艇“狼群”,基本被英国皇家海军灭了;德国本土及占领国的战略要点及大城市,基本被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炸了个底朝天(后期美军加入战略轰炸)。不能说英国陆军的战斗意志就很差,陆军中也不乏能打的官兵,尤其是一些具有贵族骑士精神的基层军官、老志愿兵以及廓尔喀雇佣兵。英国陆军的主要问题是长期形成的保守落后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致在作战中呆板、教条,难有变通;步兵战术、坦克战术与单兵训练方法落后、松懈,导致连排及单兵作战技能较差。
蒙帅指挥四五六
把二战英国陆军定位准了,再看蒙哥马利就不难了。既然英国陆军的整体成色不高,陆军将帅的成色自然也上不去,蒙哥马利虽是陆军中最给丘吉尔首相撑面子的人,不过也是矬子里面拔将军。造成蒙哥马利名声大起大落直接源自他指挥的两次战役,一次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一次是市场花园行动战役,前者使他声誉鹊起,后者则令他败走麦城。
先说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发生于1942年10月埃及北部阿拉曼地区,对阵的将领分别是蒙哥马利与隆美尔,德意军11.6万人,盟军(英、澳、新、印、南非军等)23万人,盟军在兵力、重武器、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并掌握着制空权、制海权。双方激战12天,最终以盟军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一定的代价。德意军伤亡及被俘5.9万人,其中4个意大利师投降,又坑了德国佬一把;盟军伤亡3万余人。这一仗,蒙哥马利从战役指挥艺术上乏善可陈,但也没有什么明显失误,就是防守扎紧铁桶阵,进攻握紧拳头,不分散兵力不让敌军穿插分割,一点一点与德意军拼消耗,最终对方消耗不起了。阿拉曼战役的规模相对苏德战场动辄上百万人撕杀的大阵式小得可怜,但战略及政治意义重大,它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也是隆美尔的“滑铁卢”。此战之后,德意军在北非再也张狂不起来了,随着美军开进北非,第二年德意军只得撤出北非。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也为久处困境的英国带来希望的曙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击碎,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斗志。丘吉尔首相对此发表著名的绕口评论:“这场战役不是战争的结束,甚至不是战争结束的开始,但这绝对是战争开始的结束!”大概意思是英军之前的仗都没打明白,从阿拉曼战役开始英军开始进入状态了。这场战役更成为蒙哥马利个人最辉煌的成就,他立马晋升为陆军上将,还获得“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爵位称号,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英国炙手可热的英雄人物。
再说说市场花园行动,发生于1944年9月,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后攻占荷兰东部阿纳姆地区的作战行动,整个战役的设想、计划和指挥都是蒙哥马利,此时他刚晋升元帅,正意气风发。盟军的主要作战意图是由伞兵夺取莱茵河、瓦尔河、马斯河上的桥梁,地面部队由此通道突入德国鲁尔地区。盟军动用空降兵3.5万人,其中2个美军空降师、1个英军空降师、1个波兰空降旅,地面突击部队是英军第2集团军,辖3个军约9万余人。作为这次战役的策应,由加拿大陆军第1集团军占领比利时安特卫普海港周边地区(海港已在盟军手中),打通海港到盟军控制区的运输通道。
德军在阿纳姆地区驻守的是B集团军群的第15集团军以及第1伞兵军团,兵力约3万人,指挥官是莫德尔元帅,号称“防御大师”。盟军实施空降行动时共使用了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1400余架轰炸机以及6000余架战斗机,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这本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宏伟奇迹,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持续10天的激烈战斗最终成为盟军伞兵的噩梦。盟军仅伞兵伤亡被俘1.7万余人,英军第2集团军伤亡3000余人,盟军不仅被远远阻隔在莱茵河北岸,安特卫普海港也没有打通,德军仅伤亡3300人,盟军完全没有达到战役目的,称得上是完败、惨败。
市场花园行动从开始伞兵空降地点远离夺取的大桥,到低估德军兵力部署,再到地面部队因缺乏油料弹药而推进缓慢,最后是孤立无援的轻装伞兵遭德军坦克碾压……盟军指挥上的失误是一个接一个,各级指挥官是都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得由蒙哥马利扛,因为这个“坑”就是蒙哥马利提议挖的。蒙哥马利的这个作战计划,大背景充斥着急功近利,盲目乐观,导致准备严重不足。当时苏军在东线反攻势头正猛,蒙哥马利就想着赶在苏军前头率领英军最先攻入德国,这对英国以及他本人都大大的有利。于是,在敌情不明、保障未到位的情况下盟军就仓促发起进攻,当进攻受阻时又没有处置预案,各军兵种的配合也陷入一片混乱。本来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士气、武器及战斗力大不如前,而盟军挟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正气势如虹,实力更是远超德军,结果蒙哥马利硬是把一手的好牌打得稀烂,也成为他一生最大的失误,从顶峰向下滑落,因为在之后作战中,蒙哥马利基本是无所作为,德国就很快投降了。
蒙哥马利是非常看重作战指挥权的,但蒙哥马利单独指挥的战役寥寥无几,这也是蒙帅的硬伤之一,更多的时候蒙哥马利是战役的执行者、战斗的指挥者。因为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之后,美国出兵北非及欧洲,美军开始主导盟军作战指挥权,加上蒙哥马利在英军中辈分不很高,之后的突尼斯战役、西西里岛战役、意大利南部战役等不是由美军将领就是由英军老帅指挥,这让蒙哥马利很不爽。蒙哥马利有股牛脾气,从不给美军好脸子,是个难以合作的主。同样,别的将领也很难诚心服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要调用其他军兵种或是协调个事往往是事倍功半。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前,美英之间曾为战役指挥权明争暗斗,蒙哥马利非常想成为战役的总指挥,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力主由驻欧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欧洲盟军总司令而指挥这次登陆战役,毕竟美军兵力是占绝对大头。艾森豪威尔的长处正是协调各方的关系(这恰是蒙哥马利的弱点),这一步走得非常对,假如真让蒙哥马利指挥诺曼底登陆还不知打成啥样呢?丘胖子的脸大,美国佬总要给些面子,蒙哥马利就成为欧洲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结果就整出市场花园行动这出幺蛾子。美军这回不干了,我两个空降师被坑惨了,你蒙哥马利还是挂个空名吧。之后关键的阿登战役还是由艾森豪威尔总指挥,巴顿辅佐。阿登战役胜利后,盟军跨过莱茵河突入德国,鲁尔区一战西线再无大的战役(蒙哥马利又想抢功提议盟军先于苏军攻打柏林,被艾森豪威尔直接否定)。期间蒙哥马利率英军第21集团军群展开“战利品行动”,听着名字就知道戏近尾声了。
结论八九不离十
行文至此该摊牌了。蒙哥马利作为职业军人,具有坚毅的性格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自一战起实战经验丰富,指挥作战基本中规中矩,也打了一系列胜仗,率领一个陆军集团军是称职的,绝不是一个庸才,算是一个将才,但也绝不是帅才。因为蒙哥马利缺乏帅才应有的战略意识、大局观以及大战指挥历练,其指挥作战一贯谨小慎微,缺乏大开大合的气魄以及睿智缜密的思维,关键时刻抵御不住政治私利的诱惑,以致头脑发热、盲目冒进,一个市场花园行动令其晚节不保。其实即使够不上帅才,并不影响蒙哥马利在英军的地位,他对二战乃至国家、军队做出的贡献还是不容否定的,他已经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