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家政策与试点频出,人才强国背后,教育要怎样变?青岛要如何跟?

来源:回澜听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而国之所需,正在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转向。

最早的苗头,其实萌生自那些“卡脖子”困扰:光刻机、“芯”病、激光雷达、ITO靶材……“科创”不仅仅关乎生产力,更关乎综合国力。而想要快速启动这个国之利器,离不开核心的人才。当国家的人才需求有变,作为育才、选才最重要的渠道——教育自然也要变。

社会上“积分制”的考学型人才,已经基本饱和了;

鸡娃的焦虑,让学校、家长愿意探讨真正的素质教育了;

高考改革,也不再是密云远雷,它正一步步、一代代持续演进优化。

3月底,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陆续公布了2022年招生简章,今年将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双一流”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招生院校数量也由原先的36所增加至39所。至此,所有985院校都在强基计划进行招生。

这是明确的信号:科创人才储备,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来说,就必须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选人、用人都要有新设计、谋求新突破。

眼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新机制正在逐步成型:一面是自上而下、求贤若渴,一面是自下而上、成人成才。教育,必须要变。

1、选“才”之变

内卷,是个让人焦虑的词,也是让人焦虑的现实: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58万人、2020年达874万人、2021年达909万人。

数据直观地显现出,近几年来社会上人才存量越来越大。其中,研究生、博士生比例正逐年增加。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创业,高端人才简历已经有了“通货膨胀”的趋势。

这意味着,竞争会愈发激烈。当满足高学历这个基本前提下,人才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显然不止有分数。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校、再到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全面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通过改变评价机制来稳步推动中高考改革。

而仅就高考而言,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初发布的《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教育部于今年初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也都是围绕“改进评价方式”来克服 “唯分数、唯升学” 倾向,从而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

正是政策的刚性,最终使得“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渠道。

尽管这种方式有严格的区域限制,目前只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等地区实施,但在实施的院校层次上,已经由顶尖985覆盖到新型大学,如浙大、南方科大等,也包括上海纽约大学、昆山约克大学、香港中文(深圳)等中外合作学校。

变化,从没有“一蹴而就”。起步本身就在传递信息,高考改革已经不是“是非”判断题,而是“快慢”选择题。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选人之变也会带动育人之变,孩子更多美好的品质会被看见、被发现。

相对于“综评”,“强基计划”则是更为直接、迅猛的改革——国家“点兵点将”,给高校布置命题作文: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智能科技、新材料、高端芯片与软件、先进制造、国家安全……定向选才背后是科创兴国的大格局。

内卷的本质在于优质资源稀缺,而增优提质不能靠人口红利,只能靠产业结构升级。这离不开科创,也更离不开对口人才。

风向已转,风来的地方有大量的智识需求与职位需求,什么样的人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有所需,有所应。教育必须变,而海尔学校做的就是这件事。

海尔集团筹建的创新特色民办高中学校——海尔学校,已完工落成。拟建30个班,并于今年9月起正式开学。

一个物联网生态头号玩家,涉足教育确实是件新鲜事儿。可同样的优质生源,为什么要选“海尔”?

因为职业教育优势、人才培养扎根青岛本地产业,还是因为公办教育体量太大、民办教育做有力补充?

都不是。

企业家办学的真正优势,在于敏锐”与“创新”。

2、做适合时代的教育

“山东的孩子太苦了!”

这是人口大省的原生之痛,人多,竞争压力自然更大。对于“独木桥”上的千军万马来说,考试是最公平的竞争手段。分数虽然不至于“宿命”,却也确实是向上改变生活的有力抓手。这种情况下,教育成了升学的辅助手段,改善空间似乎并不大。

可是,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有没有裸分竞争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海尔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孩子当然还是要以高质量的成绩参加升学考试,但我们想做到更多,我们要办中国最好的教育。

这个“最好”一语双关。一方面,这是在最好的时机下,找到了国家需求与个人成长需求的结合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标杆性企业,本身就是教育红利的分享者,它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助推企业成长;同时标杆性企业,也是教育的最大用户。它日常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能直接反馈修正其对教育的理解。而海尔,恰恰是这样一个与时代同进步、共成长的企业——向上为国育人,向下助人成才。

另一方面,“最好”体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综合实力上。

仅就素质教育而言,青岛其实一直在做努力。高中特色发展、集团化办学、课时改革、创新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止于成绩认同、同时注重对孩子个性发展的保障,以及主动性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培养。海尔学校正是籍此,将“优质、特色”做到极致。

海尔学校物联网教室

这里有优秀的教师团队:集终身教学成就的名校正高级、特级教师和名校名师,加盟担任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多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理工等国内外顶尖院校;

这里有智慧的全场景课堂教学:所有老师的课堂资料,包括智慧白板的板书、重难点知识的微视频等,都可以生成课堂实录保存到电子书包,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和限制,及时与教师进行疑难问题的提问和答疑互动。这将是青岛第一所“5G+物联网”全部覆盖并采取 “5G+智慧教育”教育模式的学校。

这里有全球领先的教育资源:校内规划建设20多个涵盖科学、设计、工程等多类别的创新实验室;海尔集团10+国家级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海尔集团及国内外优秀企业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等行业佼佼者,也将在成为学生的导师,在三年里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和生涯规划。

换言之,选择海尔学校的学生,想于传统的高考里获得跃升优势,可以——你可以在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培养上先人一步,不管是国内院校亦或国外院校,都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在开放、包容、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里,一切皆有可能。

海尔学校机器人教室

3、造就未来世界贡献者

2月末,上海市教委刚刚公布了2022年高中招生意见,其中一处表述引发了圈内的热烈围观:

要探索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这意味着,“综评”正在前移。而在中考中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动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变革不再囿于表面,是动真格的了。以结果倒逼过程,动的不仅仅是形式,更是理念。

如果说硬件与资源是海尔学校自带的企业“基因”,那么理念创新则是一家全球顶尖企业跨界办学的精髓所在:用更多灵活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使育人回归“人”的根本。

海尔学校现代智能加工中心

比如,微创新团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终于在海尔学校得以落地践行。

为了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将按照学生的志趣组建“微创新团队”,实施“平台+项目”的培养模式。只要你有意向,你倾心的项目就可以在科技创新平台、艺术创意平台、创业创新平台、商业创新平台上,大胆的试错。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主导,让他们自己通过社团活动、学术研究和职业体验等方式自主协调统筹。

海尔学校工业设计中心

从零到一的过程最易诞生闪光的创意。

与此同时,试错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求助。学校建立了“1+1+N导师体系”,孩子们可以根据发展需求自己选择创新创业的导师。

这一整套围绕道德力、学习力、实践力、创造力和领导力的素质培养,为所有人诠释了海尔立足未来、奔赴未来的教育理念:

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特性、激发学生创新、成就学生价值,借由“社会生活与产业实践融入学校”的新模式,共建“链接广泛行业智力资源,开放联合各方跨界共创”的全新教育生态。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

为什么要选海尔学校?因为开放、创新、共进是一脉相承的“海尔基因”,它将为这座城市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它会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海尔学校,今年风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