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著名将军与元帅为别是朱可夫、古德里安、隆美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等,他们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每个名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文为这几位著名将领的经历做出自我感受。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和第34任总统(1953年-196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二战时期,军中的士兵都称呼他为艾克(Ike)。负责计划和执行监督1944年至1945年里,进攻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行动。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力量最高司令。
早年生活
艾森豪威尔诞生于德克萨斯州丹尼森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基督教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基督徒家庭,在七个男孩中排名第三,青年时毕业于西点军校。
艾森豪威尔有两个儿子,长子杜德·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生于1917年9月24日,于1921年1月21日死于猩红热,年仅3岁,艾森豪威尔大多沉默的讨论他的死。次子约翰·艾森豪威尔,生于1922年8月3日,当他们在巴拿马的期间;他在美国陆军服役,退伍后担任作家和美国驻比利时大使(1969年-1971年),他的儿子与尼克松之女结婚。
早年军事生涯
1920年,艾森豪威尔的军衔为少校,1926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绩经旅长康纳介绍下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早年的军事生涯中,他幸而结识美国陆军等名将,并先后担任约翰·潘兴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助理。1936年,艾森豪威尔升为中校。1941年十月晋升准将,1943年升为四星上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后,1942年,他受到陆军总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的提拔,并命令到英国视察,六月返回华盛顿提交《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写出日后作战等计划方针。罗斯福接受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的提议,任命为美国驻欧洲战区司令,在组织协调涉及各种不同国家利益的盟国军队的方面他极具才能,精于计划,处事果断,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接连受挫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但他之前从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这次指挥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声名大噪。1943年6-8月指挥西西里战役,11月在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其后并命艾森豪威尔为霸王行动(大君主作战)的盟军最高总司令。他于1944年1月驻伦敦组建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挥霸王行动,进行诺曼底登陆。9月移驻法国正式接管蒙哥马利的地面部队指挥权,指挥攻占德国。二战结束,曾担任驻德占领司令官,其后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陆军参谋长。
纳粹里装甲先驱: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1888年出生于德国维斯瓦河畔的库尔姆,1914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问题,是闪击战的积极倡导者。1934年任坦克师师长,1939年任坦克军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10月任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在入侵苏联时因战败被解除职务。1943年后任坦克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再次被解职。后被美军俘虏。1954年病死。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回忆录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古德里安虽是一个步兵连长,却对装甲兵深感兴趣,开始研究装甲兵战术问题。1922年4月1日,他被调总参谋部运输兵总监部任职,受命研究摩托化运输的有关问题。他潜心研究富勒、利德尔·哈特、米切尔等人的理论,认为他们是装甲兵运用的真正先驱,深刻洞察了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特别是利德尔·哈特,已经认识到可以使用装甲兵进行远距离突击,向敌人交通线发动攻击,甚至还提出建立一支装甲兵与步兵混合编组的作战单位。这种集中使用装甲兵的思想引起了古德里安的极大注意,他开始寻求创立一套适合德国陆军的装甲兵作战编组和战法。他先后在《军事周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引起军方一些重要人物的注意,很快有了装甲兵战术专家之称。1923~1924年冬季,在一次摩托化部队与空军合同作战的检验性演习中,他被提名担任战术教官;不久,他又受命组织演练坦克与骑兵协同侦察的训练课题。
通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部队实践,古德里安逐渐形成自己的战术思想:坦克,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步兵协同作战,都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必须以坦克为中心,使其他一切支援兵器均具有与坦克同样的速度和越野能力,才能发挥装甲兵的最大效能;在各兵种中,装甲兵无疑应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兵种则均应起配合作用,居于辅助地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将坦克分散使用,而应集中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坦克的威力。他坚信装甲兵的发展方向是成为一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新兵种。为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当前应编组装甲师,进而应组建装甲军。古德里安这一思想,其实就是名噪一时的“坦克制胜论”。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使德国内政和外交均发生了重大变化。2月初,在柏林汽车展览会的开幕式上,古德里安首次看到希特勒,对希特勒大谈建设新的国道和准备生产廉价的“人民汽车”印象颇深。后来,在库默尔斯多夫的一次兵器展览会上,他又惊奇地发现希特勒对摩托化部队的表演十分感兴趣。
他对德军部队的机动性相当满意,他一再说:“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
1935年10月15日,在古德里安一再倡议下,德国陆军3个装甲师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师长。
1938年2月2日夜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陆军第16军军长,受命参加德国向奥地利的进军,古德里安认为这应当是一次“和平进军”,因而向希特勒建议在坦克上面悬挂彩旗,此议获得批准并获得“成功”,古德里安开始引起希特勒的注意。
1939年8月22日,在波兰战局迫在眉睫之时,古德里安出任新组建的第19军军长。9月1日,波兰战役拉开帷幕,19军在波兰骑兵和炮兵队伍中横冲直闯,战果巨大。9月5日,希特勒亲临19军视察,对横七竖八被毁的波军大炮印象深刻,他突然问:“这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炸的吗?”
古德里安平静地说:“不,是我们的坦克干的!”
希特勒不禁一惊。他问古德里安:“伤亡多少人?”
古德里安答道:“截至目前,整个走廊之役,亡150人,伤700人。”
希特勒对此很惊讶:“在第一次大战中,仅一次战斗,我们那个团伤亡就达2000人以上。”
10月27日,古德里安获得希特勒颁发的武士级铁十字勋章,并在庆功宴上获准坐在希特勒的右手位置,同希特勒大谈未来装甲兵的发展和波兰战事的经验。
波兰战事结束后,希特勒准备进攻西欧。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主张:以强有力的装甲部队经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向色当进攻,在该地区突破马奇诺防线,将法国防线切成两断。坦克专家身份的古德里安坚决支持这一主张,但认为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应在该方向使用足够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最好把全部兵力使用于该方向。
希特勒批准了“曼施坦因计划”,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A集团军群内于阿登地区实施主攻。他认为:进攻发起当天,德军将越过卢森堡国界,经比利时南部,直取色当,尔后强渡马斯河,并在那里建立桥头堡,掩护后续步兵渡河,于第五天完成上述任务,然后直扑英吉利海峡。希特勒非常满意古德里安的进攻构想。
战事如期发展,在第15天德军已接近大西洋海岸,英、法军队被切为两段,其中一支重兵集团被压缩在海岸狭小区域。在这一阶段的进军中,古德里安的装甲军一直位于左翼部队的先头。6月21日法国战事结束,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共歼敌25万人,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2装甲集群司令,统辖3个装甲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挺进。德军进展顺利。但到7月下旬,希特勒对德军下一步的战略方向举棋不定:一是进攻列宁格勒;二是进攻莫斯科;三是进攻乌克兰。
古德里安主张立即向莫斯科进攻,但希特勒认为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最主要的目标,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德国尔后作战意义重大。
8月23日,古德里安进见希特勒,扼要地将进攻莫斯科的好处和盘托出。古德里安说: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占领它,可以对苏联人民的心理产生震撼,世界也会为之一震。古德里安发言时,希特勒一直没有插话,但古德里安讲完后,希特勒却提高嗓门以嘲笑的口吻说:“我的将军们对于战争经济学一无所知!”
8月21日,希特勒下达了基辅会战的命令。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被围苏军66.5万人全部被歼。但古德里安认为:这只是一个战术性的胜利,它拖延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影响了攻占莫斯科这一主要目标,在战略上是一个失误。
古德里安这一判断很快得到验证。由于德军忙于向基辅进攻,莫斯科方向上的苏军得到了补充,新的师团不断组建,从远东源源不断调来,兵员充足,弹药、油料充分。相比之下,德军经过基辅战役,兵员和装备损失很大,又难以得到补充,由于没有充分的冬装和适应冬季作战的装备,冻伤人数不断增加,油料奇缺。德军向莫斯科的多次进攻都被粉碎。到12月5日,德军再也没有进攻能力了。6日,苏军莫斯科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命令全线反攻。对此古德里安认为:德军应当立即撤至一个有利的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安全地渡过冬季后再采取攻势,但是希特勒坚决反对。
12月20日,古德里安飞往柏林进见希特勒,希望当面陈述后撤的理由。
希特勒用一种生硬和不友好眼光注视着古德里安。当他谈到由于德军事先对苏联酷寒缺乏应有的准备,在气温降至零下32度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至12月5日,德军已没有力量攻占莫斯科,只好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并建议立即撤退至一个德军预先筑有工事的地区以便坚守过冬时,希特勒大声喊叫起来:
“不!我禁止撤退!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他们就应该就地修筑工事,绝不放弃一寸土地!如果无法修筑工事,就用重型榴弹炮弹炸出坑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在佛兰德平原就是这样干的。”
12月26日上午,古德里安接到通知,将他调回陆军总参谋部候用,他的职务由第2集团军司令希米德将军接任。
古德里安成了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替罪羊。
1943年2月17日,古德里安突然接到电话,要他立即赶到大本营,去向希特勒本人报到。当时德军已在斯大林格勒惨败,英美联军已在北非登陆,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重要会谈,要求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德国国内人心惶惶,陆军和国民士气空前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打算启用古德里安,重整装甲部队。
自1941年12月20日古德里安被免职以后,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希特勒,发现他已老了许多,态度和神情也远不像过去那样坚定,说话也不那样流利了,他的左手一直都在发抖。战局的恶化已严重地加速了他的衰老和健康的恶化。希特勒开口说道:“14个月来,我们就再没有见过面。那个时候有许多误会,这是我很抱歉的,我还是需要你的帮助的。”随后,他用手指着桌上的几本书说道,“你在战前所写的文章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我发现你当时对战争发展的预见,有许多地方已经在战争中得到了验证。现在我想为你提供一个机会,以便将你的理想化为现实……”2月28日,古德里安被希特勒任命为装甲兵总监,“对装甲部队及陆军中的大型机动单位的组织和训练,都负有全责”。
此项命令使古德里安具有了相当大的权力,这在当时德军的其他兵种中是绝无仅有的。为此古德里安感到振奋,可不久便尝到了苦头。正是因为他通过希特勒特批,得到了原本属于陆军参谋本部的权限,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参谋本部,尤其是参谋总长的不满。结果他一上任,就不断地遭到他们的种种阻挠和刁难。这种恶感直到战后都未能消除和化解。
在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担负起重建德国装甲兵责任的一年时间里,由于总是受到多方阻挠和干预,使他常常感到有职无权,拳脚难施。他认为,造成上层指挥混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3军参谋总长凯特尔。因此,在解决最高指挥机构混乱的问题上,古德里安认为首先要撤换掉凯特尔,并由真正的帅才曼施坦因来取代他的指挥。古德里安两次找到戈培尔,坦率地向他谈到关于改组最高统帅部的必要性,希望能够通过他来说服希特勒,最终实现这一改组。戈培尔当时虽然答应了请求,但最终缺乏足够的勇气,始终也没敢向希特勒提出过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1943年底,古德里安将努力目标改向了希特勒的另一个亲信希姆莱,但希姆莱的态度极不友好,他不等古德里安把话说完,就勃然大怒,怀疑起古德里安想要通过此举来限制希特勒的权力。接二连三的失败使他决定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直接面谏希特勒本人。
1944年1月的一天,希特勒邀请古德里安到他那里去吃早饭。吃饭的时候只有古德里安和希特勒两个人,他们面对面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在略事寒暄之后,古德里安便先从一般军事问题谈起,当谈话的主题转到了各位将领和最高统帅部的组织问题上时,古德里安坦率地向希特勒建议:“我真诚地希望,元首能尽可能少地过问具体的军事指挥问题,而把它交给三军总参谋长去处理。作为元首,应该任命一位自己信得过的将领,真正担负起统辖全军的参谋总长之职,从而把目前这种杂乱无章的指挥系统,理出个条理来……”
希特勒没有像通常那样大光其火,但他的脸色充满了疑虑,似乎也在怀疑古德里安企图限制他的权力。古德里安只好就此打住。
古德里安面谏希特勒改组最高统帅部的尝试,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这次谈话之后,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幼稚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希特勒的信任。
1944年7月20日中午,德国发生了旨在刺杀希特勒的“七二O事件”。当日18时,古德里安接到最高统帅部的电话。要他直接向希特勒报到,被命令接管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前总长蔡茨勒因希特勒的无理干预过多,曾先后五次向希特勒提出辞职。因此,希特勒在同古德里安谈话时指出:“这种动不动就提出辞呈的做法,在战时是最不能令人容忍的错误。任何负责任的高级将领的辞职,都应被看做是临阵退缩和无耻的胆怯!”他严厉地命令古德里安:“不得在任何时候,并以任何借口提出辞职的要求!”
但是古德里安上任后,同希特勒的冲突十分频繁,几乎一开会就要发生争吵。有一次,古德里安谈到新近的战况和战术的新变化,希特勒粗暴地打断他的话:“你用不着把我当小学生看待。
我已经在战场上指挥德国陆军长达五年之久。而且在此期间我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要远远超出参谋总部诸位先生的想象之外。我曾经研究过克劳塞维茨和毛奇的理论,并且把施里芬的全部著作也都通读过了一遍。我自知所懂得的要比你高明得多!”
类似这类的钉子,古德里安已碰过了多次,这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难以与希特勒相处。1945年3月21日夜里,在又一次争吵后,希特勒对古德里安说道:“我发现你的心脏病已经又厉害起来了。你应该立刻请四个星期的病假,借以休养。”
古德里安就这样被希特勒再次免职。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古德里安于1945年5月10日向盟军投降。他向美国占领军人员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但要求不把他送交苏军。就这样,他成了美军的俘虏,开始了作为战犯的监狱生活。
古德里安被美军释放后,写有多种回忆录,把自己说成是永远正确的“英雄”,把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全部归咎于希特勒,并试图为法西斯将领们恢复名誉。
1954年,古德里安病死柏林。
脾气古怪的将军:麦克阿瑟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停靠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终结。为了使日本记起它对盟军俘虏的暴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让两名骨瘦如柴的战俘营幸存者站在了日本代表团的正对面。这两位幸存者是美国将领乔纳森·温赖特(他率领的部队熬过了史上著名的惨剧“巴丹死亡行军”)和英国将领阿瑟·珀西瓦尔(他签署了将新加坡主权交给日本的投降书)。
当麦克阿瑟走到麦克风前概述胜利条款时(他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日本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谁知麦克阿瑟没有宣布对战败的敌人采取极为严酷的措施,而是热情讴歌为日本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标志是“自由、宽容和正义”。在《最高司令》一书中,西摩·莫里斯写道:“他为如何对待曾经在战争中几乎毫不顾及荣誉的敌人树立了一种道德行为标准。”
在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后的5年里,行事张扬的麦克阿瑟(他是保守的美国共和党人的宠儿)在日本推行了大量自由主义改革,旨在把一个没有个人自由传统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变成一个民主堡垒。多年以后,亚洲问题专家赖绍华(他曾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美国驻日本大使)把麦克阿瑟称作“美国有史以来最激进、甚至可以说最倾向社会主义的领导人,同时也是最成功的领导人之一”。
不过,尽管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履历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最伟大的成就,但他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引发的争议令这一成就黯然失色。在《美国最危险的人物》一书中(它讲述了麦克阿瑟率领美军在太平洋作战的经历),历史学家马克·佩里文笔流畅、鞭辟入里地刻画了一位指挥官的形象,这位指挥官偶尔显露出军事天赋,而他的唯我独尊令华盛顿的上司们对他纷纷回避,并且最终导致他的陨落。
1941年12月8日下午,麦克阿瑟的战争以屈辱的方式开始了。时任美国远东军司令的他当天一早得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华盛顿命令麦克阿瑟麾下的少量美国军用飞机分散开来,但是当日本飞机在9个小时后袭击菲律宾时,那些美国飞机竟然还整齐地排列在地面上。大多数飞机都在原地被炸毁了。
按照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命令,麦克阿瑟3个月后离开菲律宾转战澳大利亚,留下温赖特以及与日军人数差距悬殊的美军在巴丹作战。在美军公关机器的美化下,麦克阿瑟成了这场英勇的死守战的化身。
华盛顿没有把他的撤退描述成一种溃败,而是描述成一次穿越日军阵线的英勇脱身——其目的是为了从澳大利亚组织对日本发起全面进攻。麦克阿瑟的一句名言是:“我冲出来了,我一定会回来。”为了进一步把他粉饰成在美国遭遇太平洋惨败之际的民族英雄,还向他授予了美国最高军事奖章“荣誉勋章”。
1942年4月9日,温赖特率领的部队由于不堪饥饿和疾病,还是投降了。当时任美军参谋长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宣布打算也向温赖特授予“荣誉勋章”时,在墨尔本高枕无忧的麦克阿瑟对此表示抗议,声称他的前部下本应当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通过在岛和岛之间“蛙跳”,麦克阿瑟的部队终于在1945年2月夺回菲律宾。但是,麦克阿瑟始终在与海军争夺战役的控制权,而且到最后,他几乎根本不信任自己麾下的战将或者其他任何人。
麦克阿瑟根本不把马歇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其他成员放在眼里,他还公开批评他的总司令,而且还动过在1944年的总统大选中挑战罗斯福的念头。当战争接近尾声时,华盛顿的高官们都烦透了麦克阿瑟。正如时任陆军部长的亨利·史汀生所言,麦克阿瑟赢得了对日本发动地面总攻的指挥权,但“他的个性如此令人讨厌,而且冒犯过陆军和海军中所有他必须与之共事的人,以至于很难令众人赞同由他担任这一任务的司令”。不过罗斯福最后还是把那项任务委派给了他。
沙漠之狐:隆美尔
“作战中指挥官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观念,而制胜的第一要素则是速度。”——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德国,出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著名将领。他既非贵族职业军官家庭出身,又未在高等军事院校里接受过正规参谋教育;但他却以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的行动而在德国军事史上留下盛名。他就是拥有“沙漠之狐”绰号的德国陆 军元帅艾尔文·隆美尔。
青云直上的青年军官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诞生于德国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的海登海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学的校长。在这个非职业军人的平民人家,丝毫也看不出导致他日后显赫的军事生涯的迹象。
隆美尔幼年时体弱多病,直到10岁才参加体育锻炼。1010年7月19日,18岁的隆美尔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加入了第124符腾堡步兵团;此时,他的学历只是中学六年级。次年3月,隆美尔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就此点来说,隆美尔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德国军校很少招收非贵族血统的平民子弟。同年11月毕业时,校长给隆美尔的评语是:“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和高度的责任感。”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回第124团任职,开始其毕业后的职业军官生涯。这时,一位名叫露西 ·玛丽亚的姑娘吸引了隆美尔;两人开始热恋,而后成婚。终其一生,隆美尔在分离时几乎每天都给她写信;甚至不顾战局的情况,远离战场回家给夫人过生日,这是诺曼底战役时的后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
1914年,隆美尔中尉随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比利时,隆美尔首次参加战斗就获得胜利,他以先发制人的凶狠打法为自己赢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1915年初,隆美尔在另一次战斗中获得 一枚“铁十字勋章”,这对一名年轻中尉是莫大的荣誉。同年9月,隆美尔晋升为上尉,出任符腾堡山地炮兵营第2连连长, 先后转战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
特别是1917年在意大利战线的隆格恩诺战役上,隆美尔果断率部队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连续行军50个小时,以损失13人的微小代价,俘虏意大利军队8000多人。此次行动轰动一时,德皇威廉二世于1917年12月亲自授予隆美尔渴望已久的“功勋奖章 ”(这是一枚兰色的十字形勋章,是当时德军的最高荣誉,极少颁发给低级军官),隆美尔此后总是将这枚勋章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正当隆美尔在战场上得意春风之时,却传来德军战败的消息。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军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之后隆美尔在上尉的位置上整整干了12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隆美尔度过了20年平淡安稳的生活。
机遇再次降临 得到元首信任并受重用
1934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
1935年,隆美尔被调往波茨坦担任陆军学院的教官,他对这项任职兴奋不已。在繁忙的授课期间,隆美尔中校以 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为依据,出版了著作《步兵攻击》;这本书改变了隆美尔的命运。书中洋溢着德国军事理论所追崇的进攻精神,并强调了发扬火力与实施欺骗、恫吓的重要性。此书一经问世就风靡德国;隆美尔名利双收,成为德国青年军人崇拜的人物。到194 4年10月,该书至少18次再版;美军于1943年将其译成英文出版,著名的巴顿将军多次研读,并能背诵出许多重要章节和段落。
1936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晋升为陆军上校。希特勒出身低微,他对德国陆军的贵族化 倾向十分不满,因此属于“非主流”的隆美尔大受重用。多次跟随希特勒亲随护驾,隆美尔同希特勒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给元首留下了精明强悍和恪尽职守的印象,为日后的晋升搭好了阶梯。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隆美尔少将在波兰时向希特勒提出请求,希望去指挥一个装甲师;1940年2月,希特勒力排众议,任命隆美尔少将——著名的步兵学教官,从未任职于装甲部队——担任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但此时德军陆军总司令并不放心隆美尔,没有给他最强大的装甲师,而是把实力相对较弱的第七装甲师交给隆美尔。雄心勃勃的新师长一上任,很快就熟悉了这支部队,成为坦克作战的专家,并致力于督促官兵的战技与军纪。同年5月中旬,第7装甲师攻入比利时,然后横穿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直抵诺曼底半岛尖端的瑟堡。隆美尔在行动中总是冲在最前面,几次死里逃生;一直不被看好的第7装甲师以其快速的进攻和远距离的挺进而获得“魔鬼师”的雅号。5月,隆美尔在战场上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
沙漠之狐的崛起
1941年初,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将。2月中旬,隆美尔奉派赴北非指挥“非洲军”(这个军由一个装甲师与一个轻型装甲师组成,以后虽然非洲军升格为兵团乃至集团军,但其实力比起欧洲战场上的同级单位还是小得多),协助意大利部 队对抗英军入侵利比亚。此时,希特勒已在策划对苏联的进攻,北非又是意大利人的地盘,因此希特勒并不希望隆美尔在北非战区大动干戈。
但北非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接受意大利的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把意大利人放在自己的眼里,而是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希特勒全力倾注于苏联方面的情况,不太在意北非这个“次要”的战场,所以隆 美尔幸运地得到了比其他德国将领更多的行动自由,得以在大沙漠里搅动昏天黑地的风暴。
领受了任务的隆美尔不等人员物资装船完毕,先行乘飞机抵达了北非。连战连捷的英国军队乐观地认为意大利军队主力已经消灭,德军的增援至少也得5月份才能到非洲。然后,这次他们遇到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隆美尔。隆美尔不等大部队到达非洲,于1941年3月初利用英军调防的有利时机,采取大胆行动。他把数量不多的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又巧妙地将坦克蒙皮套在卡车上,混在为数不多的真坦克部队里。数百辆假坦克中,把隆美尔的攻势扩大了几倍,措手不及的英军被击退了450公里。
1941年3月底,隆美尔指挥部队攻占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两天后,隆美尔又乘胜攻占了利比亚北部重镇阿杰达比亚。英军连续的后撤,使隆美尔的进攻念头有增无减,他不顾来自柏林和意大利方面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指令,继续大举挥兵东进。4月8日,德军攻占利比亚北部城市迈基利。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隆美尔以其猛烈的攻势,扭转了北非不利的战局。
但是,造成隆美尔连战连胜的一个原因连他本人至死也没有料想到:隆美尔同柏林的往来电报均被英国人破译,英国人自以为掌握了德军的动向,但隆美尔却屡屡不遵行原定的计划,而是斗胆超出计划之外行事,于是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例如 柏林命令隆美尔固守班加西,但他却大举进攻别处。隆美尔胆大妄为的行动不仅愚弄了敌人,而且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更为他自己创造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胜利条件。
1941年5、6月间,英军对改取守势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展现了他在攻击专长之外的防御才华,在机动作战中顿挫了英军的锋芒。从此,两军在沙漠地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无法向北非增兵;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将北非看得几乎同英国本土一样重要,不断向这里增派援兵。隆美尔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
5月15日 ,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击退。
丘吉尔一心想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消灭隆美尔的部队。于是,英军在6月15日凌晨发动了代号为“战 斧”的大规模进攻;次日,隆美尔发起反击,两军撕杀于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之中。一天后,英军以惨重的损失收场。
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出任新编成的非洲装甲兵团司令,并晋升他为陆军二级装甲兵上将。
在当时的德国军队里,年仅49岁的隆美尔就成为上将,这大大激怒了德国三军中与他资历相当的高级军官们。而正在兴头上的隆美尔似乎对此熟视无睹,他满心欢喜地给夫人写信说:“这么年轻我就被提拔到了如此高的地位,这太令人高兴了。然而,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在自己的肩章上再添上更多的星。”
苏联的军神:朱可夫元帅
“父亲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朱可夫最小的女儿玛莎回忆说,“父亲是一个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人。”1896年,朱可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朱可夫的母亲是一位强健能干的农妇,父亲则是靠修修补补贴补家用的鞋匠。正是这种家庭出身,令朱可夫很早就显现出强健的体魄和争强好胜的性格。11岁那年,为了生计,朱可夫跑到莫斯科做起了学徒。1915年,19岁的他应召加入沙俄军队骑兵团。一战期间,朱可夫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
参加红军后,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2000敌军全线逼近,朱可夫率领手下100余人浴血奋战,坚守阵地整整7个小时。他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团长、旅长、直至将军。然而1937年,斯大林开始对苏联军队进行血腥的“大清洗”,朱可夫此时已在红军中服役20多年。尽管他历史清白,所在部队也深受斯大林信任,但仍然有人打报告诬陷朱可夫滥用职权,同时为几个国家的特务机关服务。这是朱可夫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次严峻考验,负责“清洗”的内务部工作人员已经带着相关的文件出发,前往朱可夫所在部队驻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大林却突然命“清洗”人员撤回,朱可夫就这样幸运地逃过“清洗”。
对日作战
1939年9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他在短时间内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哈勒哈河战役,以阵亡失踪9000人的较小代价,取得号称歼敌5万余人(日本阵亡失踪8717人),日本在领土上让步的胜利。在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锋芒,表现出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善于协调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大胆实施迂回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敌军主力。他的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也在实战中受到印证。朱可夫凯旋莫斯科,受到举国赞扬,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他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11日,朱可夫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这时国际局势已趋紧张。朱可夫遵照苏共中央的指示,着手进行苏军的改编工作,改进军事训练,加强备战。
基辅战役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入侵苏联。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进基辅。苏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未能挡住德军,丢城失地。德军3周内推进300—600公里。7月下旬,南进德军距基辅仅15至20公里。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辅。总参谋长朱可夫力主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保存实力,再图-。斯大林拒不接受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解除了他的总参谋长的职务,降任他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两个月后,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基辅地区,斯大林方认识到朱可夫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为时已晚,西南方面军66万众被围歼,基辅陷落(参见基辅战役)。
重返前线
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挥预备队方面军的。这时,中路德军已攻占斯摩棱斯克(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切断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对苏军第16、第20和第19三个集团军共12个师的全部合围。苏军增调20个师,从罗斯拉夫利和别雷发动进攻,欲图夺回斯摩棱斯克,未获成功。苏第16、第20集团军突围也未成功。苏军最高统帅部将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投入斯摩棱斯克会战,命令朱可夫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团军的10个师于8月30日发起进攻,9月8日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并向西推进了25公里。这是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唯一取胜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斯摩棱斯克会战告一段落。
斯大林对朱可夫在叶利尼亚突出部取得的胜利十分满意。他召见朱可夫,问他有何打算。“重返前线!”朱可夫回答。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前往陷入德军重围的列宁格勒,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全力保卫列宁格勒(参见列宁格勒战役)。1941年9月10日,朱可夫飞往列宁格勒。一下飞机,他便径直赶往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朱可夫的到来打断了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人们正在讨论列宁格勒一旦失守将怎么办。朱可夫同原司令员伏罗希洛夫的指挥权交接没用上什么特别手续。朱可夫只是将斯大林的便条交给了伏罗希洛夫。便条写道:“把方面军司令部交给朱可夫,您本人马上飞回莫斯科。”朱可夫随即用专线电话向最高统帅部报告;“我已经接管了司令部。”
保卫列宁格勒
朱可夫领导下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朱可夫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永远不要考虑列宁格勒一旦失守怎么办,列宁格勒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调整了部署,采取了种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他将高炮部队调到乌里茨克—普尔科沃等高地,用高炮打坦克。他还将包括舰炮在内的各种大炮集中在关键地区,统一使用。1941年9月14日,朱可夫用专用电话向莫斯科报告:“截至今天傍晚,我军在敌人前进道路上构置了炮火系统,其中包括舰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我们正把迫击炮也集中起来。我想明天早晨,我们可以在主要方向形成密集的炮火屏障以便与步兵协同。步兵已在今天部署在上述防线。
此时德军认为列宁格勒已唾手可得。柏林的战报宣称:“列宁格勒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该城的攻陷指日可待。”哈尔德在9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取得了巨大成功。敌人被削弱……”但是列宁格勒的英雄保卫者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著名政论家索尔兹伯里在其《九百天》一书中对朱可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那一时期写道:“如果德国人被阻滞,那就达到了目的,为他们放了血。在那9月的日子里,他们有多少人被炸死,任何人任何时候也说不清。乌里茨克附近流着一条溪流,被德国兵的鲜血染红了数日”“是朱可夫的意志阻挡了德国人吗?”“在9月的日子里,他是可怕的,没有别的词汇,只能用‘可怕的’一词来形容他。”朱可夫和列宁格勒的保卫者们完成了最为艰巨的任务,他们守住了列宁格勒,城市面临的直接威胁消除了。
朱可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所有参加9月保卫列宁格勒战斗的人,都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日子。但我们的部队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计划。由于苏联士兵、水兵和基层军官史无前例的坚韧不屈和群众性的英雄主义,由于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坚韧性和坚定性,敌人在攻打列宁格勒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到了9月底,我们方面军所有地段上的战斗激烈程度都明显减弱,整个战线稳定下来。”1941年10月6日晚,斯大林给朱可夫打电话,询问列宁格勒的情况。朱可夫报告说,德军的进攻已被遏止,因伤亡惨重而转入防御。此战遏制住纳粹的进攻与野心,为后续的反攻做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