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令其发扬光大并让世界为之称赞,需要能一夜之间爆火的机缘巧合,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蛰伏?在李怀秀李怀福姐弟的身上,这个答案也许更复杂。
参与COP15演出开幕式合影
10月11日,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悠扬高亢、热情欢快的歌声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久久回荡,如同林间婉转啼叫的鸟鸣,让无数观众沉浸其中。这就是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带来的有近700年历史的海菜腔,以及花腰调子。演出结束后,传习所的师生走红网络,“原生态”的民族之声也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COP15内场合影
彝族海菜腔,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正是因为传唱海菜腔被大众所熟知。在今年10月,李怀秀李怀福站上了世界的舞台,让全球听见了云南的民族歌声。
从田间地头唱到国际舞台
李怀秀正在教学
传习所庭院剧场演出
一个下着濛濛细雨的早晨,在翠湖畔的“青枫明月阅”茶庄,李怀秀李怀福应约前来。“我在开幕式的前一天都不敢相信会让我们参加表演。”李怀秀笑着说。李怀秀和弟弟李怀福表示倍感光荣,能够向世界展示祖先世代传唱下来的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海菜腔、花腰歌舞等云南经典文化,这份宝贵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们扎根家乡、面向世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李怀秀、李怀福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李怀秀和海菜腔的缘分由来已久,在彝族家庭出生的李怀秀听妈妈唱海菜腔长大,也爱上了这嘹亮动人的歌声。1993年,著名音乐家田丰来到云南采风,为保护世代流传的民族特色歌舞而自费办起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小怀秀就在这时进入传习馆。之后的十多年,李怀秀专注沉浸于这个纯粹的,只有歌舞的世界,不光彝族歌舞,她还学习了纳西族、哈尼族、藏族、佤族、怒族等许多云南民族的特色文化。当其他同学都追求更丰厚的报酬离开传习馆时,只有李怀秀还在坚守初心。“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层。”李怀秀向我讲述她开办传习所的经过,在田丰身患重病住院治疗期间,传习馆年龄最小的李怀秀决定接过老师的接力棒,在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厂长何金星的帮助下面向全省招收新生,弟弟李怀福就是她的第一批学员。
此后,李怀秀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获得金奖;2003年被云南省命名为优秀民间艺人;2004年5月特招红河州歌舞团;2006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中,李怀秀李怀福姐弟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也是在同年,彝族海菜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止在国内享誉盛名,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作为中国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代表,曾多次出访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瑞士等四十多个国家做文化交流演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传习所在COP15新闻中心接受采访
这次COP15开幕式,李怀秀让传习所的所有学生都站上了舞台,李怀福高兴地说道:“以前都是我们姐弟俩外出表演,这次COP15开幕式,传习所的学生都被世界看到,演出结束后,孩子们明显更自信了。”
“生命不息,传承不止”
非遗传习所
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仍然对家乡怀有赤子之心,也为云南民间歌舞的传承贡献了极大的力量。采访过程中,李怀秀多次说道:生命不息,传承不止。姐弟俩向我介绍:“现在我们共有三个传习所,分别在昆明的艺术职业学院、石屏县龙朋镇和石屏县异龙镇,而石屏县的两个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至今已成功开办十期免费的传习班。”李怀秀说,传习班采取“请上来”和“送下去”结合的模式教学。“请上来”是把云南各地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请到传习所教学,“送下来”是把学生送到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身边学习正宗的传统文化,在传习所,除了正宗的海菜腔,学生还可以学到烟盒舞、花腰歌舞、山歌酒歌、彝语、彝绣、四弦等多门民族文化课程。
石屏古城非遗传习所挂牌
传习所第十期结业典礼
积淀了深厚民族文化的唱腔要传承,更要有一方展示的舞台。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在石屏开创了“庭院剧场”演出,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每期传习班结束之际,都会让传习班的学生在剧场登台表演驻场节目《金鸟银鸟飞起来——云南民族民间原声音乐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就感与自豪之情,也让群众有更多丰富的渠道了解海菜腔,了解中华民族流传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怀秀表示,传习班的初衷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去从事和非遗有关的工作,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被更多人尊重、认可和欣赏,“在大家心中播下这颗种子,让大家都能得到优秀民族艺术的滋养。”李怀秀说。
烟盒教学
四弦弹奏教学
COP15大会第一阶段闭幕,热度也渐渐散去,而李怀秀李怀福姐弟的热情依旧不减,他们将继续在石屏、在云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和一批又一批传承人一起,把古老又年轻的海菜腔永远地唱下去……
欢乐的传习班学员
来源:演艺昆明微信公众号